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定乾坤》
清·洪秀全
龍潛海角恐驚天,暫且偷閑躍在淵。
等待風云齊聚會,飛騰六合定乾坤。
縱觀古今很多成功或失敗的歷史人物人生,會發現,他們前期都經受過一段時間的蟄伏期。熬過去了,一飛沖天;熬不過去,只得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
蟄伏期的意義遠不止于等待時機。
那些最終突破困境的人,往往在沉默中完成了關鍵的自我重塑。就像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十年,表面上是屈辱的臣服,實則是在苦難中淬煉出精準的戰略眼光;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下"人間有味是清歡",在政治寒冬里反而滋養出超越時代的文學境界。這種蟄伏不是被動的忍耐,而是將逆境轉化為養分的智慧。
真正考驗人的,是在看不到盡頭的黑暗里仍保持雕刻自我的能力。左宗棠四十歲前屢試不第,卻在耕讀生涯中研究輿地兵法,最終成為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張騫在匈奴囚禁的十三年里,默默記下西域各國的山川要塞,為后來鑿空西域奠定基礎。他們的蟄伏期都存在著隱秘的積累軌跡——那些不被外界察覺的閱讀、觀察與思考,恰似春泥下的根系在無聲蔓延。
當代社會更需理解蟄伏的現代價值。
在這個推崇即時反饋的時代,年輕人容易陷入"成長焦慮"。但許多行業頂尖者都經歷過"十年冷板凳":科研工作者為某個數據反復驗證,創業者面對無數次的產品迭代。正如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所言:"所有注定偉大的事業,在初期看起來都像玩具。"這段看似停滯的時期,實則是突破認知邊界的必經階段。
生命的精彩往往在于蟄伏期埋下的伏筆。當們穿越時光回望時會發現,那些最黑暗的歲月里播撒的種子,終將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生長成支撐自己飛躍的跳板。
02
清朝詩人,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在人生蟄伏期也寫了一首《定乾坤》,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不甘。
洪秀全這首《定乾坤》以龍自喻,道出了蟄伏待機、蓄勢待發的雄心壯志。龍潛于淵,并非畏縮不前,而是靜候天時,待風云際會之時,必當扶搖直上,縱橫六合。
詩中“恐驚天”三字,既顯其謹慎,亦暗含壯志未酬的隱忍;“躍在淵”則勾勒出潛龍雖暫居低位,卻仍不失騰躍之志。
后兩句更是豪情萬丈,風云聚會,象征時勢變幻、英雄輩出之際,而“飛騰六合定乾坤”則直抒胸臆,表明其欲重整山河、主宰天下的宏愿。洪秀全以詩言志,借龍之喻,既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又寄托了對未來的無限期許。
此詩雖短,卻氣勢磅礴,既有隱忍待發的深沉,又有睥睨天下的豪邁。它不僅是洪秀全個人抱負的寫照,更折射出那個動蕩年代無數志士仁人的共同心聲——在亂世中蟄伏,待時機成熟,必將一展宏圖,改寫乾坤。
03
很難相信《定乾坤》這首詩是洪秀全所寫。
因為在整個太平天國歷史中,他的表現和這首詩所表達出來的氣概和豪情,有些不相符合。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究洪秀全的內心世界時,或許能發現這種矛盾背后的深層邏輯。
《定乾坤》中"飛騰六合定乾坤"的豪邁宣言,恰恰折射出這位落魄書生在現實壓迫下迸發的理想主義光芒。歷史記載中的洪秀全確實屢現偏執與局限,但詩歌創作時的他,正處在人生最富激情的轉折點——科舉屢試不第后,大病中產生宗教幻覺,自認"上帝次子"的特殊時刻。這種精神上的巔峰體驗,往往能催生出超越個人常態的文學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龍潛海角恐驚天"的意象與"暫且偷閑躍在淵"的胸懷,暗合了中國傳統游俠精神與基督教普世思想的奇妙融合。這種思想雜交恰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本質特征,洪秀全在詩作中無意間泄露了其藍圖的精神密碼。當時尚未經歷權力腐蝕的他,確實懷揣著改造世界的真誠熱忱,只是這種理想主義在后來的權力實踐中逐漸異化。
從文學史角度看,這種創作與人格的背離并非孤例。就像李煜后期詞作的悲愴遠超其治國能力,宋徽宗瘦金體的精妙與其政治昏聵形成反差,藝術作品常常能凍結創作者某個瞬間的精神高度。
洪秀全的這首詩,或許正是凝固了那個在廣西桂平金田紫荊山麓仰望星空的青年,對命運最激烈的反抗姿態。當把這首詩放回公元1850年那個歷史隘口,放在鴉片戰爭后民族情緒發酵的特定語境中,那些曾被質疑"不符其人"的詩句,反而成了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精神起源的重要注腳。
04
洪秀全這首《定乾坤》蟄伏詩,道盡志向,人生低潮唯有韜光隱晦待機會。
洪秀全的蟄伏并非消極的等待,而是一種蓄勢待發的智慧。他在《定乾坤》中以“龍潛海角恐驚天”自喻,恰如臥龍崗上的諸葛,雖暫隱山林,卻心懷天下。歷史上成大事者,往往需經歷漫長的沉寂期,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韓信忍胯下之辱,皆在隱忍中淬煉心志。
洪秀全深知,時勢未至時,貿然行動只會淪為炮灰;唯有在低潮時深耕人脈、積蓄力量,方能待風云際會之日“飛騰六合定乾坤”。這種策略與老莊“柔弱勝剛強”的哲學不謀而合——看似退讓,實則以退為進。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蟄伏的終極目標并非獨善其身。末尾“定乾坤”三字,暴露出其真正的野心:他要的不是偏安一隅,而是重構秩序。這種隱忍與爆發的辯證關系,恰似火山沉寂時的能量積聚。當太平天國的旗幟最終插上南京城頭時,人們才驚覺,那些曾被嘲笑的“瘋癲布道”,早就在這首詩里埋下了改天換地的密碼。
05
人生低谷時,最忌心浮氣躁。若一味怨天尤人,或莽撞硬闖,只會徒耗心力,甚至陷入更深的泥潭。此時當如古井止水,表面波瀾不驚,內里卻暗蓄生機。
春秋時,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淪為吳王夫差的馬夫。他藏起復國之志,臥薪嘗膽,甚至親嘗夫差糞便以示忠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在黃池之會趁虛而入,一舉雪恥。這韜晦的智慧,恰似寒冬的竹根,在地底默默伸展,待春雷一響便破土凌云。
而三國司馬懿更是深諳此道。面對曹爽的咄咄逼人,他佯裝中風麻痹對手,卻在暗處培植勢力。高平陵之變前夕,連兒子司馬師都驚嘆其"養死士三千而朝野不知"。當機會來臨,這位古稀老人竟能一夜調兵,奠定晉朝基業。可見真正的蟄伏,不是消極等待,而是把低谷當作錘煉鋒芒的磨刀石。
今人處世亦當如此。職場受挫時,不妨沉心精進技能;情場失意時,正好整理內心蕪雜。就像非洲草原的尖毛草,旱季里根系向下生長二十八米,雨季來臨便能一日躥高兩米。那些看似停滯的時光,實則是命運預留的緩沖帶——讓我們校準方向,積蓄破繭的力氣。
古人云:"龍蛇之蟄,以存身也。"低潮期的沉默,恰是生命最清醒的言語。當暗夜未盡時,何妨做一顆不發光的星辰?只管在屬于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終會等到云開見月的那一天。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