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身邊斷供的人,越來越多了,這到底是為啥呢?有的朋友直言道:“房價下跌30%,收入持續縮水,曾經寄托著無數家庭安居夢想的房子,如今卻成了吞噬現金流的沉重枷鎖”。面對這種情況,只能說是別無選擇。
很多人買房子的時候,都是買在高位,而且當時掙錢相對也比較的輕松,而如今當房價暴跌和收入縮水的時候,不僅首付跌沒了,收入也少了,很多人無奈只能是按下了斷供鍵。
2025年已經過半,有數據顯示:全國新增斷供房已突破30萬套,因斷供被收回的房產總量超過200萬套,同比增長40%。
01 救市組合拳,市場為何不買賬?
面對斷供潮,2025年政府打出史無前例的救市政策。7月起全國首付比例統一降至15%,徹底取消首套與二套房區別,一套百萬房產首付僅需15萬。
利率方面更是利好頻傳:5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10個基點;5月8日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深圳率先在7月執行2.6%的首套房利率。
然而市場反應卻出人意料地冷淡。2025年1-2月個人按揭貸款同比暴跌11.7%,居民新增貸款僅547億元,較2021年同期14121億元堪稱斷崖式下跌。
一位銀行信貸部經理坦言:“現在的情況是,我們愿意放貸,但符合條件的購房者變少了,而符合條件的又都在觀望”。
02 低利率下的不買賬,信心缺失是主因
利率下降本應是激活樓市的強心針,但現實是購房者普遍采取觀望態度,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房價持續下跌吞噬首付。北京、深圳主城區價格較峰值分別回落28.3%和42.1%,回歸至2015-2016年水平。這種調整并非短期波動,而是由人口結構和城鎮化速率等中長期因素驅動的系統性重構。
“當月供超過收入時,房子就從資產變成了負債。”一位在2021年高位接盤的北京業主苦笑道,他花費200萬購買的房產如今估值僅150萬,但未還貸款本金仍有142.3萬,形成了50多萬的負資產缺口。
就業與收入不確定性增加。在經濟波動頻繁的背景下,許多家庭面臨收入減少、資金緊張的情況。即使利率下降,購房者仍擔心未來收入能否持續支撐月供。
持有成本遠超收益。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研究表明,持有期年成本率高達4.5%(包含2.5%的房屋折舊和年均4萬元的裝修折舊),遠超當前1.2%的租售比年化收益。
加上物業費、房產稅等支出,形成了 “買得越久、虧得越多”的悖論。
03 斷供潮背后的深層困境
斷供潮席卷全國,背后是普通家庭在多重壓力下的無奈選擇。
流動性危機日益嚴重。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重點城市二手房掛牌周期平均210天,較2021年的65天延長223%。想賣房周轉?市場流動性幾乎凍結。
“房子不要了,只要把他的貸款接過去就行了。”一位業主的無奈之言道出了許多人的困境:花100多萬買房,貸款還有70多萬,房子卻只值60萬。在這種情況下,斷供成為生存的唯一選擇。
暫停還款政策的雙面性。2025年推出的暫停還款政策為借款人提供了喘息空間,允許暫時中止貸款本息的償還。但這只是把問題推后而非解決——暫停期滿后,累積的本金和利息仍需償還,且可能導致貸款期限延長或利息總額增加。
房產從資產變為負債。當房價跌幅超過首付比例,房子就從財富象征變為債務枷鎖。對普通人而言,財富的本質不是磚頭水泥,而是**抗風險的能力與清醒的認知。
04 破解困局,出路在何方?
面對席卷全國的斷供潮,單一政策已難以解決問題,需要多維度綜合施策。
優化現有政策落地。簡化暫停還款申請程序,建立更為便捷的線上服務平臺。合理設定暫停期限,避免債務過度累積,同時加強政策宣傳,讓真正有需要的群體了解如何獲得幫助。
切實降低持有成本。對持有時間超過5年的自住型房產給予更多稅收減免。
增強市場流動性。借鑒杭州經驗,推動國企收購存量商品房,縮短二手房交易周期。同時深化租購同權政策,如廣州試點的“租房積分入學”制度,削弱學區房的附加價值。
2025年5月銀保監會出臺的《關于優化個人住房貸款風險管理的通知》允許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進行展期或調整還款計劃,最長可延長還款期限5年。
這一政策已緩解約320萬房貸家庭的還貸壓力,減少斷供引發的被動拋售。
對已陷入斷供危機的家庭,專家建議降杠桿保命脈,確保月供不超過家庭收入40%,可通過提前還款、商轉公貸款等方式減壓。若收入不穩,寧可“壯士斷腕”降價賣房,避免走到法拍血本無歸的地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