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經常會想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理論?換句話說,學理論到底有什么用?很多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的人都熟悉恩格斯那句著名的論斷:“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恩格斯看來,近代自然科學以經驗和科學實驗為基礎,基于經驗的思維方法固然很重要,但要實現人類認知的進步還必須把具體的、直觀的思維轉化為本質的、理性的思維。這對中國共產黨人很有啟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理論思維的重要性對于民族的發展、國家的進步是毋庸置疑的,但對于個人的益處在哪里呢?簡單說,就是有助于做一個政治上的明白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不是喊幾句口號,而必須在心底里想清楚一個道理:究竟是怎樣的理論把中華民族凝聚起來,讓近代以來的中國徹底改變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命運,讓一個曾經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國家和民族歷史性地迎來“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毫無疑問是馬克思主義。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在內心深處生成信仰、信念和信心。

王公龍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終身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教學名師
「學習最先進思想體系,領悟世界觀與方法論」
理論是多種多樣的,人的精力卻是有限的。學習理論需要選擇人類知識、思想、智慧的精華,力爭用最短的時間讀最有價值的書。
馬克思主義在批判吸收人類全部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思想體系。之所以說“最先進”,不僅因為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哪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這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還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開放性理論特質。
所謂開放性,是說這一理論體系不封閉、不僵化、不停滯,而總是有人傳承、有人豐富、有人創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出發,著眼于回答現實問題,不斷建構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形態,自覺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實踐。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守正創新中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獲得了三次升華,實現了三次飛躍,標定了三個歷史高度。
馬克思主義自踏上中國土地后,從未停止中國化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也從“化”中國轉向中國“化”,越來越呈現出“中國范”,即用中國的語言、中國的敘事方式回答中國的問題、表達中國人的理論智慧、價值理想和精神追求。由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越來越表征出中國特色、彰顯出中國風格,展現出中國氣派。
因為保持開放性,馬克思主義從不落后于時代,而始終立足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怎會不先進?在今天的世界上,還有哪種思想像馬克思主義這樣能夠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讓人們對今日之中國有更明確的方向感,對人類的前途命運抱有更美好的期待?先進不先進,關鍵看能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回應人類社會的共同期待。對于中國人而言,最先進的理論一定是最有效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
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實現民族獨立的革命道路;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才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還有幾年,我們就將迎來改革開放50周年。半個世紀滄海桑田,半個世紀春華秋實。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心有所信,方能行遠。沒有信仰的人,就會在方向上有“無根”的感覺。遇到風吹草動,就會不知所措,就會隨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信仰的關鍵是“真信”“篤信”。只有“真信”“篤信”,才能知行合一,人格就不會分裂。
還要看到,理論體系中的每一句話往往很難完全記住,也不需要全部背下,理解和把握理論精髓是關鍵。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1883年馬克思去世時,恩格斯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正是這兩個偉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學習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理解和領悟唯物史觀。這是理解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一把鑰匙,也是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堅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真理性、堅定不移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依據。
馬克思主義精髓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傳承發展。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系統地概括毛澤東思想六個方面科學內涵之后,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于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其中,實事求是是精髓中的精髓、靈魂中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最集中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這些立場、觀點、方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被高度凝練為“六個必須堅持”,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理論精髓和活的靈魂。學習好、運用好這一理論精髓和活的靈魂,不僅統一思想有了堅實基礎、理論創新有了基本思路,而且指導實踐也有了科學方法。
「既“讀厚”又“讀薄”,做到“跳出文本看文本”」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都很耐讀,值得反復閱讀,做到溫故而知新。因為耐讀,就需要既“讀厚”又“讀薄”。所謂“讀厚”,就是不僅要深入經典文本之中字斟句酌地推敲,還要將文本置于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去把握,實現經典文本與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貫通。所謂“讀薄”,就是要重在把握文本的思想體系、理論精髓和精神實質,做到“跳出文本看文本”。
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就需要“讀厚”與“讀薄”相結合。相比《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反杜林論》,《共產黨宣言》算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一部比較好懂的著作。即便比較好懂,但要真正讀懂,不反復閱讀也是很難窺其堂奧的。我的體會是,讀懂這部著作大體上需要分以下幾步:
第一步,總體了解,包括文本生成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總體框架、基本思想等。
第二步,清除難點。對于初學者來說,《共產黨宣言》中有些論斷理解起來是有些費力的,如“消滅私有制”“兩個徹底決裂”“消滅個性”“過去支配現在”“現在支配過去”等表述和論斷。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本意,是需聯系上下文認真推敲的。
第三步,讀懂序言。7篇《序言》是對《共產黨宣言》的補充和完善。每篇序言都有其側重點。其中,1872年德文版序言是重中之重,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理解《共產黨宣言》真理性和開放性的一把鑰匙。
不過,要深刻理解《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僅僅讀這本小冊子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其置于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中去定位和思考,將薄薄的《共產黨宣言》“讀厚”,才能加深理解。
比如,《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和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唯物史觀的認識和闡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要全面系統地把握唯物史觀就必須通讀經典作家的其他文獻。這至少包括1844年的《神圣家族》、1845年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1847年的《哲學的貧困》以及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83年的《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1886年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及19世紀90年代恩格斯關于唯物主義的書信等。
關于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共產黨宣言》第二章闡述了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預測未來社會將是人的自由發展的聯合體。這一過程究竟如何展開,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給予詳細闡述。要系統地、準確地理解經典作家思想,就必須研讀《1848—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法蘭西內戰》,尤其是《哥達綱領批判》。正是在這些著作中,馬克思提出了過渡時期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共產主義有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之分以及只有在高級階段才能實行“按需分配”等思想。
所謂“讀薄”,就是把握總體框架結構,抓住文本中的精髓要義。《共產黨宣言》的精髓要義主要是唯物史觀、“兩個不可避免”(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兩個自由發展”(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以及關于共產黨人性質和宗旨的論述。把握住這些精髓,我們對《共產黨宣言》大體上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
學習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同樣需要“讀厚”與“讀薄”相結合。從“讀薄”的角度看,關鍵是把握“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以及“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方法論,掌握其核心要義、內在聯系、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從“讀厚”的角度看,則需要系統梳理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標識性概念、原創性思想的形成過程與發展脈絡,對重大論斷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兩個結合”是在黨的二十大上正式寫入政治報告的,但習近平總書記的醞釀和思考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這發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信息。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這已經把“傳統文化”從“中國具體實際”中獨立出來加以強調。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朱熹園考察時指出:“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離“兩個結合”的表述又更進一步了。其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正式提出“兩個結合”。
可見,要深入理解“兩個結合”,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其他文獻將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成果“讀厚”,包括將“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意義置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加以思考。只有加強理論學習、厚實理論功底,才能用好黨的創新理論觀察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各項工作朝著正確方向、按照客觀規律推進。
原標題:《王公龍:黨員干部為什么要學習理論,又何以學好理論》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王公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