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光穿越時空,真理力量歷久彌新。日前,“信仰之光——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展”在上海巡展,共展陳展品近400件,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珍貴文獻集中亮相。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馬克思終身學習、筆耕不輟。如今留存的馬克思文本,大體上可分為六類:一是專著,如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二是政論小冊子,如18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三是新聞報道,如1853年出版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四是手稿,如《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五是筆記,如1850—1853年作的《倫敦筆記》;六是信件。前三類于馬克思在世時公開出版,后三類則在日后問世。
馬克思的中國論述散落在這六種文本中,最集中也最豐富的是新聞報道和政治評論。其中,僅1852年至1862年,馬克思就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以中國為主題的文章14篇,還有涉及中國的文章摘錄9條,另有一篇1862年馬克思為維也納《新聞報》太平天國專題所撰寫的文章《中國記事》。
馬克思關注中國、撰寫中國專題文章,與這一時期的歷史條件及其革命理想密切相關。19世紀,歐洲各國先后進行工業革命,以英法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辟原材料市場和商品市場,逐步在世界開展殖民活動。中國是殖民主義浪潮中繼印度之后的重要一環。在相關的新聞寫作中,馬克思以唯物史觀考察中國,尤其關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
早在1850年,馬克思就指出中國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在理論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也在實踐上認為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社會運動將對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產生間接影響。他強調,有一個事實畢竟是令人欣慰的,即世界上最古老最鞏固的帝國(中國)被“帶到了一場必將對文明產生極其重要結果的社會變革的前夕”。1853年,馬克思進一步提出“兩級相連”原則:歐洲人民下一次的起義,他們下一階段爭取共和自由、爭取廉潔政府的斗爭,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決定于天朝帝國(中國)目前所發生的事。
近代以來,正義的反抗侵略和非正義的殖民侵略、“進步的資本主義”和“落后的前資本主義”兩組對子,呈現出交叉的復雜關系。用馬克思的話表述就是,在這次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在道義和社會發展兩個層面上的錯位,驅使馬克思作出決斷。他猛烈抨擊歐洲對中國的侵略和殖民行徑,同情被殖民壓迫的中國人民,高度贊揚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每一個公正無私的人在仔細地研究了香港英國當局同廣州中國當局之間往來的公函以后,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全部事件過程中,錯誤是在英國人方面。”他坦言,“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人九十九樁”。而且,“英國報紙對于旅居中國的外國人在英國庇護下每天所干的破壞條約的可惡行為真是諱莫如深”。
但與此同時,馬克思也直言不諱地剖析,“滿族王朝的聲威一遇到英國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破了產,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由此,馬克思提出,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統治”。
不過,馬克思也深刻意識到,英國的殖民侵略和商品輸入并不能真正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和社會革命,殖民主義在中國的效果甚至還不如印度,連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的商品生產都未能瓦解,更別說輸入現代科學和政治原則。他甚至毫不客氣地揶揄:英國人憑著自己作為當地最高地主的地位,能夠破壞這種土地所有制,從而使一部分印度自給自足的公社變成純粹的農場……在中國,英國人還沒有能夠行使這種權力,將來也未必能做到這一點。
馬克思進一步得出結論:殖民侵略中國產生的效果成了雙輸。就英國而言,對華貿易遭受損失,內部政治趨于反動;就中國而言,社會經濟基礎未被動搖,起義并未演變成社會革命,資本主義大工業也沒有傳播到中國——英國至少在印度修了鐵路。
總體看,中國問題在馬克思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樣本價值。它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按照自身需要為自己創造新世界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促使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到《資本論》寫作時期,馬克思以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礎,通過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理論,證明資本主義只能吸納而無法消滅前資本主義因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無法徹底消滅前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在一些情況下,殖民主義甚至會與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既定統治階級合作,不觸動舊的統治秩序。
由此出發,我們在今天就能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對于殖民地國家、前資本主義國家、后發國家,尤其是對于中國的重要歷史意義。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張嘉璈)
原標題:《學林隨筆|馬克思筆下的中國》
欄目主編:王珍 題圖來源:孟雨涵 攝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張嘉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