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新世界觀沿著馬克思認識論革命所開辟的新道路,在認識主體、認識對象與認識目的上實現了對西方式現代化世界觀的三重超越,深入世界觀得以形成的認識論底層解構了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理解和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全新圖景,開創了人類文明走向現代化的新境界。
原文 :《馬克思認識論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
作者 |湖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楊澤峰
圖片 |網絡
中國式現代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以高度的主體自覺,批判吸收西方式現代化的文明成果,已經形成了超越西方式現代化的新世界觀。從發端于被譽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認識論革命出發,這一超越性至少體現在認識主體、認識對象和認識目的三方面。
認識主體超越:
從市民社會到人類社會
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在世界觀方面之所以會呈現差異,正是因為兩者對于認識主體的不同定位。
西方式現代化世界觀的認識主體設定是市民社會。從斯密基于人的自私本性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到黑格爾對以他人為中介滿足自身需要的市民社會的刻畫,再到羅爾斯基于“無知之幕”所建構的基于普遍同意的“作為公平的正義”,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所塑造的世界觀始終從市民社會中的抽象的人出發,來解釋社會現實問題,尋求社會問題的解決,并試圖將此作為普世價值。然而,自私自利的個人必然會因為利益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價值認同,隨著交往的深入,必然會陷入物質利益與敘事邏輯的雙重沖突,從而引發全社會的系統性危機。這種世界觀在物質利益方面的唯我主義與在敘事邏輯方面的普遍主義之間本身就蘊含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在這種矛盾推動下的西方式現代化本身就是沖突與對抗的淵藪。
中國式現代化世界觀的認識主體是人類社會。中國共產黨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結合中國社會的歷史與現實,本著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責任與擔當,開啟了以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并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新世界觀。在這種新世界觀看來,一切社會生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是某些先驗的概念和原則,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基于市民社會的西方式現代化所呈現的景象不過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環節。正是由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所追求的不是某一階級、某一集團的特殊利益,它才能以全人類的共同福祉為目標,按照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調整自身的行動,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視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認識對象超越:
從直觀客體到感性實踐
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西方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和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對認識對象的把握方式是不同的,前者將認識對象視為直觀客體,后者則將對象視為感性實踐。對于構成認識對象基本內容的自然、社會和人的不同理解充分體現了這種差異。
在西方式現代化的世界觀看來,認識對象具有直觀的、客體的屬性。在對自然的認識方面,西方式現代化基于西方哲學傳統將自然視為一種外在于人的、機械的、被動的存在,并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將自然視為經濟發展的對立物,產生了高揚人的主體性的“征服自然觀”和貶抑人的主體性的“荒野自然觀”。在對社會的認識方面,西方式現代化的世界觀認為社會是基于自私自利的個人在普遍同意的契約框架下建構起來的,因此在人類社會中,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群體(乃至民族、國家)之間,都處于一種掩蓋在契約之下的緊張的沖突之中。諸多沖突如被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般紛紛涌出,如性別沖突、文化沖突、族裔沖突等,甚至搜羅差異以制造沖突竟成為西方式現代化的時尚。在對人的認識方面,西方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忽視了人在現實的生產生活實踐所建立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這些社會關系對人的各種屬性塑造的作用,賦予人先天的理性、自由、獨立、自私自利等永恒不變的人性。這些認識沒有在人的歷史的、具體的感性實踐中認識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而是將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之下的諸認識對象所呈現出的歷史的、具體的屬性視為永恒,割裂了不同社會主體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客觀聯系。
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則是從感性實踐的視角來把握認識對象的。在對自然的認識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基于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上創造性地提出并踐行“兩山”理念,不斷推動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在對社會的認識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認為全人類是一個共同體,并根據實踐需要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等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共同體,致力于實現國際社會各國家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各文明交融互鑒、共同繁榮。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還認為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這兩組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下不斷運動的過程,并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為社會的發展進步注入活力。在對人的認識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擺脫了人性論迷思,從現實的人的生產生活實踐出發,深切體察人民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根本利益所在,不斷回應人民期待,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認識目的超越:
從解釋世界到改造世界
馬克思在《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西方式現代化的世界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在認識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基本上是解釋世界,即通過種種理論從不同角度論證資本主義社會各方面的合理性;后者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即扎根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不斷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創造條件。
西方式現代化的世界觀以解釋世界為主。在西方各思想領域都存在著為資本主義合理性辯護的解釋路徑。如在認識論方面,從笛卡爾“我思”對一切存在的質疑,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對一切存在的合理性的確認,西方式現代化基于思存統一的唯心主義解釋產生了“存在即合理”的保守主義解釋路徑;在社會學理論方面,從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對西方文明優越性的初步闡釋到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對西方制度與文化優越性的暗示,再加上形形色色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西方式現代化產生了從不同角度論證“西方中心論”的唯我主義解釋路徑;在政治學理論方面,從啟蒙思想家鼓吹天賦自由、天賦人權,到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及至當代西方的“強國必霸論”和價值觀外交等,西方式現代化產生了為維護資本主義的獨斷主義解釋路徑。可以說,自資產階級走上歷史舞臺以來,西方知識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逐步形成了以解釋資本主義合理性為目的的理論體系。盡管不乏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聲音,但這些批判也大多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重新闡釋,在改造世界上往往陷入烏托邦幻想。
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是為了改造世界。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致力于改變舊中國貧窮落后的社會面貌,并為構建和平共處、互惠互利的國際關系而努力。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正是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它包含了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路徑;它還包含著以人民需要和社會供給之間的供需矛盾為基本結構的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為發展社會生產、不斷滿足人民需要指明了實踐方向;另外,它還包含著為應對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性問題而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為推動實現人類文明共同繁榮進步注入強勁動力。與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諸多理論相比,這些理論都致力于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有著強烈的實踐精神。
中國式現代化新世界觀沿著馬克思認識論革命所開辟的新道路,在認識主體、認識對象與認識目的上實現了對西方式現代化世界觀的三重超越,深入世界觀得以形成的認識論底層解構了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理解和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全新圖景,開創了人類文明走向現代化的新境界。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59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