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清甜、芒果馥郁、百香果酸爽、咖啡醇香、可可濃郁……在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省份,充足的光照與豐沛的雨水交織,孕育出豐富多樣的熱帶作物。如今,越來越多的熱帶作物為人們所熟知,它們不僅豐富著人民群眾的餐桌,更關系著1.3億熱區農業人口的生計。該如何更好發揮熱帶作物產業優勢?如何推動熱帶作物產業成為高產、高效、高附加值的產業?
近日,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熱播,讓人們對古代如何轉運荔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往荔枝難得,是因為其屬于熱帶水果,僅能生長在南方有限的產地。時至今日,熱帶作物產業的發展,已經讓荔枝等熱帶水果成為廣大群眾可以輕松享用的美味。
熱帶作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作用突出。比如,天然橡膠、棕櫚油是工業基礎原料,木薯、香蕉是世界10多億人口的主糧,熱帶水果、咖啡、可可、胡椒等是重要的日常消費品。我國熱區總面積達4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5%,橫跨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省份。農業農村部南亞熱帶作物中心熱作發展處負責人鄭紅裕介紹,我國是熱帶作物生產大國,熱帶作物產業是國家農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促進熱區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撐。
熱帶作物產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特色產業和高效產業,近年來我國熱作產業蓬勃發展,面臨提速換擋和結構優化的新形勢,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在我國邁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新階段的大背景下,熱作產業加快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熱作產業體系,提高全產業鏈競爭力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揚優勢立品牌
從廣東蔥郁的荔枝園到廣西成片的百香果園;從海南廣袤的橡膠林到云南連綿的咖啡園……如今,我國熱帶作物的“特色品牌”越來越多。
近年來,我國加速推進主要熱帶作物產品優勢區域布局,成功培育出百色芒果、靈山荔枝、湛江菠蘿等20多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截至2024年底,云南咖啡種植面積超120萬畝,年產量超14萬噸,兩項數據均居全國首位;2024年,廣西園林水果面積達2118.73萬畝,總產量3393.96萬噸,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連續7年排名全國第一。
各地立足自身自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熱帶作物產業,并積極引導產業向特色化、精品化、標準化方向轉型升級。
走進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的萬畝咖啡園,一片郁郁蔥蔥。“我們這里的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帶著一絲獨特的果酸。”新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說。得益于背靠高黎貢山、面向怒江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這里的咖啡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風味,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為培育村民的精品化和精細化種植理念,新寨村劃定1.36萬畝咖啡核心產區,持續提升種植技術水平。保山市從多維度推動咖啡產業轉型升級,從追求數量到注重質量,從提升加工工藝到延伸產業鏈條,從產業集聚發展到踐行生態理念,保山小粒咖啡聲名遠揚。
近年來,云南省持續推動咖啡等熱帶作物產業發展,明確以精品咖啡為發展方向,在品種更新、鮮果加工、精深加工、莊園建設、品牌打造等多個環節給予政策引導,提升產品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數據顯示,2024年,云南省精品咖啡產量達4.6萬噸,精品率從2021年的8%提升至31.6%,精深加工率從2021年的20%躍升至80%。
在普洱市的云南思茅北歸咖啡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咖啡樹枝頭已掛滿嫩綠的小果。基地負責人周志燕正耐心指導農戶進行修剪工作,“與往年相比,2024至2025產季的咖啡鮮果個頭更大,色澤也更加鮮亮”。
隨著國際市場對高品質咖啡的需求日益增長,普洱市積極引導種植戶樹立精品意識,推行咖啡鮮果分級、分批采摘,不斷提升咖啡豆品質。北歸公司采用合理密植、精準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引入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保障咖啡豆質量;同時,建設咖啡種植示范園,推動品種改良和更新換代,以滿足市場對中高端咖啡產品的旺盛需求。
過去,云南省咖啡主栽品種以卡蒂姆系列雜交種為主,占比高達95%。該品種雖抗病性強、產量高,但在發展精品咖啡方面存在一定局限。為此,云南省大力推進熱帶作物優質品種更新替代,遵循“適地適品適種”原則,劃定105萬畝精品咖啡適宜種植區域,積極推薦瑰夏、鐵皮卡、卡杜艾、德熱等優質品種。截至去年年底,云南省優質咖啡品種種植面積約15萬畝,占比12.5%,較2021年底實現翻番增長。云南咖啡產業實現飛躍式發展,產值從3年前的不足百億元增長至如今的800億元,帶動100多萬農戶增收致富。
如今,一些熱帶作物正加速走出國門,飄香海外。據昆明海關統計,去年云南出口咖啡3.25萬噸,同比增長358%,產品遠銷29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一季度,云南咖啡出口量達4684噸,同比增長38.1%,國際市場影響力持續擴大。
在“中國百香果之鄉”廣西北流市,新圩鎮旺山村的百香果種苗培育基地內,140多個大棚整齊排列,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從基質調配、嫁接育苗到病蟲害防控,每個生產環節都嚴格遵循標準化流程。
負責運營的廣西誠眾東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信勇介紹,公司與廣西農科院等科研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組建了500多人的專業育苗團隊和50多人的專業種植技術服務團隊,成功建立起標準化的百香果種苗生產體系,可滿足20萬畝百香果種植基地的種苗供應需求。今年以來,該基地已銷售500多萬株優質果苗。
種苗是熱帶作物產業發展的根基,種苗強則產業強。早期,北流市百香果種苗質量參差不齊,加上種植技術落后,導致部分種植戶產量低下,甚至面臨絕收困境。經過不懈努力,北流市建成全國最大的百香果育苗基地,不僅保障了種苗的穩定供應,更從源頭保證了種苗質量。優質種苗讓北流百香果的品質和口感大幅提升,在市場上贏得良好口碑,也大大激發了種植戶的積極性。
除了百香果,廣西還培育出靈山荔枝、田東芒果、西林砂糖橘等眾多特色熱帶水果。目前,廣西柑橘、火龍果、百香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芒果、香蕉、荔枝、龍眼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在全國名列前茅。
高科技助產銷
荔枝等熱帶水果滋味鮮美,卻存在不易保鮮、上市期短的難題。如今,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育種、冷鏈物流等科技手段廣泛應用,熱帶作物產業逐步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消費者不僅能更早品嘗熱帶水果,還能享受更持久的新鮮美味,農民增收也有了更堅實的科技保障。
在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荔枝種植園,“5G+物聯網”智能監測設備懸掛在荔枝樹枝頭,實時采集土壤墑情、空氣溫濕度、果實糖度等關鍵數據,并同步傳輸至荔枝產業大數據中心,再精準推送到30多萬名果農的手機上。借助這些數據,果農能對荔枝樹進行精準化管護,讓種植管理更加科學高效。
在田頭智慧小站旁,種植戶何建和用手持溫濕度記錄儀仔細檢查早晨剛采摘的“香蜜早”荔枝后,將其放入預冷倉。3個小時內,這些荔枝就能送達電商處理中心,實現“田頭采摘—預冷保鮮—快速發運”全鏈條無縫對接。
“我擴大了優質品種冰荔的種植面積,還嫁接種植了特早熟新品種‘香蜜早’,用上了預冷+調濕包裝等先進技術。有了優質種質和先進技術的雙重保障,再也不用擔心‘大小年’影響荔枝產量,收入也明顯增加了。”何建和說。
茂名市依托“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和“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持續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構建起涵蓋優良品種選育、智能化生產、保鮮儲運和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科技支撐體系。
2024年,茂名市科技局選派54名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服務產業發展。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茂名綜合實驗站站長趙俊生介紹,借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他們成功篩選培育出一批特早熟和特遲熟的優質品種資源。未來,這些品種有望將高州荔枝的采摘期從每年3月延長至8月,實現錯峰上市,進一步拓寬市場空間。
今年2月,茂名荔枝產業大數據平臺接入DeepSeek智能大模型,推出“荔枝AI助手”。農戶使用它能在幾秒內獲得準確率高達95%的病蟲害防治方案,生產效率大幅提升30%。
柏橋村展示廳內,不僅陳列著荔枝蜜、荔枝雪糕、荔枝酒等加工產品,還有采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液氮超低溫冷凍鎖鮮技術保存的“凍眠荔枝”。即便封存長達10個月,打開果殼,“凍眠荔枝”依然色澤鮮紅,果肉晶瑩剔透,風味口感與新鮮荔枝幾乎無異,滿足了消費者全年品嘗新鮮荔枝的需求。
為解決熱帶水果保鮮運輸的“最后一公里”難題,茂名市農業農村局與珠海市合作,引入首套熱帶果蔬減壓保鮮移動設備。該設備可將荔枝存儲20天后的失水率控制在0.51%,好果率高達99.8%,為荔枝長距離運輸開辟了新途徑。在電商領域,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聯合小蜂嗡嗡公司研發推廣“預冷+微生物防控+調濕包裝+高效蓄冷”全鏈條運輸保鮮技術,采用該技術包裝的粒裝果售價比普通包裝提高30%,產品暢銷北京、深圳等地。
除了“果盤子”,天然橡膠的發展和應用也要靠現代科技助力。作為國防和工業建設不可缺少的戰略物資,天然橡膠也是一種重要的熱帶作物,其產業發展更加離不開科技支撐。
海南是我國天然橡膠的主要種植區之一,種植面積接近全國的一半。為攻克天然橡膠產業化發展難題,海南省發布一批“揭榜掛帥”項目,涵蓋高性能天然橡膠復合材料濕法混煉關鍵技術、特種天然橡膠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海南橡膠替代進口高品質醫用乳膠等領域。海南省各科研單位圍繞分子育種、栽培與土肥、病蟲草害防治、智能化生產等方向深入研究,通過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與示范應用,全力推動海南天然橡膠產業發展。
近年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在橡膠樹北移栽培、橡膠樹優良無性系引進試種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中國熱科院副院長、橡膠研究所所長,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積華表示,發展天然橡膠產業,一是要持續強化科技支撐,加快高標準膠園建設,提升天然橡膠樹品質;二是要加速機械化應用,有效緩解割膠勞動力短缺、成本高等問題;三是要鼓勵農民開展林下種植,提高天然橡膠林綜合種植效益,增加林農收入。此外,還需大力發展高性能特種天然橡膠加工技術,提升重要裝備領域的用膠自主化水平,不斷提高產業效益。
新模式新體驗
酒好也怕巷子深。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國產水果與進口水果爭奇斗艷。如何打通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在市場上打響知名度,也是熱帶作物產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在北流市新圩鎮河村的百香果基地,種植著備受市場青睞的優質品種“欽蜜九號”黃金百香果。每年7月下旬起,基地便進入采摘期,8月迎來采摘高峰,每天采摘量可達3000公斤以上。“果農采摘多少,我們就收購多少。這些百香果全部賣給東云公司進行網絡銷售,每公斤價格在14元至18元之間。”基地負責人蘇鎮說。
蘇鎮提到的廣西東云農業投資有限公司,是北流市專業從事百香果收購與銷售的電商龍頭企業。該公司運營的北流市農產品電商集配中心配備多條分揀包裝生產線,旺季時每天可銷售超2.5萬公斤百香果。公司副總經理寧文龍表示,公司銷售的百香果中,40%來自本地,60%從外地采購,每年網上銷售額超2億元。
近幾年,北流市積極探索“電商+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發展模式,以促進三產融合、打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為核心目標。在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下,目前北流市有2000多家從事百香果銷售的電商企業及網店,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每年8月至12月百香果成熟旺季,全市每天約有7.5萬公斤鮮果、3萬公斤水果原漿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網絡銷量占全國百香果網絡總銷量的70%以上。2024年,北流市百香果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0億元。
發力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成為熱帶作物產業提升附加值、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路徑。近年來,王老吉、燕塘等知名企業紛紛入駐茂名荔枝加工園區,推出“海鹽荔枝”涼茶、“桃桃荔枝”飲品等20余款爆款產品,帶動茂名市300余家加工企業協同發展,成功構建起“鮮銷+加工+文旅”的三產融合新模式。
益豐健康產業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呂振東介紹,公司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圍繞荔枝深加工,推出了以荔枝提取物花青素為主的口服液、“貴妃荔枝”冰淇淋、“順順荔荔”酸奶,以及荔枝面膜、發酵型飲料等30余款產品,單品增值率突破5%,深加工總產值超億元。
茂名市充分發揮“荔枝之鄉”品牌優勢,舉辦土特產文化節、賞花探蜜活動,打造柏橋服務區等特色文旅項目。位于包茂高速茂名段的柏橋服務區,將荔枝文化融入每一處設計細節。服務區主體建筑以“荔果荔葉”為造型靈感,搭配燈光藝術和沉浸式體驗場景,打造出具有辨識度的“一枝獨秀”視覺地標,既彰顯了茂名“荔枝之鄉”的文化底蘊,也成為展示地域特色的重要窗口。
“我們通過交農文旅商融合的創新模式,打造粵西交通動脈上的新驛站、新地標,努力將過往‘流量’轉化為發展‘留量’。”茂名服務區建設管理處主任李軍介紹,柏橋服務區是全國首個以荔枝為主題的開放式服務區,通過ETC車道和碧道系統,將周邊荔園與景區串聯起來。
服務區內,茂名非遺館陳列著精美的藝術品,天河城未來館展示著前沿科技產品,游客還能便捷前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大唐荔鄉”。漫步千年古荔園,品嘗荔枝雪糕和“凍眠荔枝”,享受獨特的文旅體驗。
(文/經濟日報記者 童 政 管培利 喻 劍 潘世鵬 杜 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