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霧繚繞的大理南澗無量山中,一個曾默默無聞的小山村,正以令人驚喜的“三變”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揮灑著奮進的色彩。黨員帶頭、干群齊心,從幾株桃苗的星星之火,到直播帶貨的破冰之舉,再到茶文旅融合的未來愿景,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無量山鎮古德村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變:桃苗結出“致富果”,帶動建成“桃花源”
古德村的創業故事,要從5棵桃樹苗說起。
早些年,村里就有人零星種植水蜜桃,但由于管理粗放,沒有什么經濟效益。1995年,村干部馬平參加果樹嫁接技術培訓,帶回5棵新品種花桃樹苗試種。在他的精心呵護下,3年后,花桃開始掛果,脆甜多汁的品質一下子打開了市場,一度賣到一斤7元錢的高價。
黨支部敏銳抓住發展機遇,大膽在村內發動花桃種植和進行技術推廣,村民們也紛紛響應,開始種植花桃,并積極改良自家原有的桃樹。從最初的觀望,到主動嘗試和擴種,村民們嘗到了種植花桃的“甜頭”。如今,古德村規模化種植花桃的農戶有80余戶,種植面積達350多畝,其余農戶把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變成小果園,實現了“家家有桃樹、戶戶賣桃子”,年收入最高的農戶達4萬多元。小桃樹結出了致富的“金果果”,“跟著黨員干”已經成為村民共識。
二變:土雞遇上直播間,云端闖出“金鳳凰”
桃產業步入正軌,但村民增收渠道仍然需拓寬。古德村生態放養的無量山烏骨雞品質好,但在本地市場售賣銷量小。村民馬映龍主動“觸網”,在自家桃林架起手機,嘗試直播賣雞。鏡頭前,無量山烏骨雞在桃林間啄蟲奔跑的鮮活場景、原生態的喂養方式,再加上馬映龍“接地氣”的推介,瞬間點燃了屏幕另一頭的需求。
“這幾年網絡發展十分迅速,我嘗試用手機直播賣無量山烏骨雞,沒想到第一天就接到了12個訂單。”馬映龍興奮地分享他的直播初體驗。短短數月,像他這樣通過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的農戶已超過10戶。
“直播賣山貨不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生產生活的傳統思維。”一位村民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我們養雞更注重品質把控和品牌建設,和過去只管養大就拿到市場上賣完全不一樣了。”
正是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讓古德村民在數字經濟時代再次搶占先機,通過直播售賣,無量山烏骨雞銷量大幅提升,銷售范圍逐漸擴展到全國,助推了村內無量山烏骨雞產業發展。
三變:千年茶王啟新篇,共繪茶文旅“錦繡圖”
眼前的成功沒有讓古德村群眾的探索止步,村“兩委”將目光投向村中那棵見證千載歲月的古茶樹——“千年茶王”。
春日賞花采茶、夏秋摘桃避暑、四季品茶、古法制茶,一幅融合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的旅游精品路線圖正在徐徐展開。“讓千年茶王煥發勃勃生機,讓桃子和烏骨雞產業壯大,讓游客腳步留下來,這就是我們鄉村振興路上最美的風景!”古德村黨總支書記羅興元滿懷信心地展望。
從5棵桃苗的開花結果,到直播鏡頭的創新突圍,再到千年茶王的綠意盎然,這個小村的故事,是無數鄉村在黨的旗幟下奮力振興的縮影,也揭示了鄉村振興的密碼:深挖鄉土潛力,敢于創新發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會長出無限可能。
開屏新聞記者 王利絢 通訊員 肖政杰 李巧磊 攝影報道
一審 何曉宇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