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下午,清華大學主樓內人頭攢動。77歲的約翰·米爾斯海默剛剛結束演講,學生們如潮水般涌向講臺,爭相索要簽名。
場面之熱烈,連米爾斯海默自己都感到意外。"我從2000年開始訪問中國,我的著作被翻譯成中文,書中明確提出中國不會和平崛起,這對中國來說并非好話,但沒想到會在中國受到搖滾明星般的歡迎。"
為什么一個公開唱衰中國的美國學者會在中國如此受歡迎?答案或許在于他的坦誠。
與那些滿嘴"自由民主"卻暗地里使絆子的美國政客不同,米爾斯海默從不掩飾美國的真實意圖,他會直接告訴你美國想要什么。
1947年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米爾斯海默,17歲參軍,后來進入西點軍校,在空軍服役了五年。這段軍旅經歷讓他對國際沖突有著更為獨到的理解。
從西點軍校到康奈爾大學博士,再到芝加哥大學執教40多年,米爾斯海默見證了美國從冷戰勝利到單極霸權,再到如今多極競爭的全過程。
2001年,米爾斯海默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文版問世,書中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震撼了中國學術界。
他的核心觀點很簡單:在沒有世界政府的國際體系中,大國沖突不可避免。國家為了生存,必須最大限度地積累實力,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生存法則。
基于這套理論,米爾斯海默早就預言中美必有一戰。從2018年貿易戰爆發到如今全面戰略競爭,現實一步步印證著他的判斷。
在這次訪華期間,米爾斯海默對中國發出了三個警告,每一個都直擊要害,值得我們深思。
警告一:實力不足必遭圍剿,這是鐵血定律
米爾斯海默的第一個警告聽起來很熟悉:落后就要挨打。
但這話從一個美國學者嘴里說出來,分量就不一樣了。米爾斯海默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中國實力稍有不濟,包括美國在內的列強一定會趁機而入,對中國分而食之。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歷史的血淚教訓。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看起來確實是個富庶的大國。
但問題在于,這種富裕完全建立在傳統農業社會的基礎上。當時的中國雖然有著精湛的手工業和發達的商業,但在軍事技術上已經嚴重落后于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
英國艦隊用堅船利炮輕松撕開了中國的海防線,幾艘軍艦就能封鎖整個中國海岸。
當英軍的燧發槍對陣中國的大刀長矛,當英國的鐵甲戰艦面對中國的木制帆船,勝負早已注定。這就是技術代差帶來的殘酷現實——再多的人口和財富,在先進武器面前也不堪一擊。
有人可能會說,世界上很多小國日子也過得不錯,比如瑞士、丹麥這些歐洲小國。米爾斯海默對此有個精辟的解釋:小國可以通過投降換取茍安,但大國沒有投降這個選項。
為什么?因為大國太大了,列強根本消化不了。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14億人口,顯然不可能通過妥協換得安寧。
這就是大國的宿命:要么足夠強大,要么被分而治之。
從米爾斯海默的理論框架來看,這種判斷有其邏輯基礎。
他的"進攻性現實主義"認為,在沒有世界政府的國際體系中,各國只能依靠自主原則生存。國家為了安全,必須最大限度地積累實力。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生存法則。
對于米爾斯海默的這個警告,中國人有著切身的體會。正是因為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看看今天中國的實力增長:2024年中國研發人員總量超過1100萬人,穩居世界第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突破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8%,已經超過歐盟平均水平。
更重要的是,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制造能力。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高鐵網絡到5G技術,從新能源汽車到人工智能,中國在關鍵領域的突破讓世界刮目相看。這些成就的背后,正是對"落后就要挨打"這一歷史教訓的深刻反思和堅決摒棄。
警告二:美國要的是附屬,不是伙伴關系
米爾斯海默的第二個警告更加犀利:美國絕不會接受一個能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中國。
在米爾斯海默看來,美國寧愿做孤家寡人式的世界霸主,也絕不會需要一個能夠對其地位"構成威脅"的伙伴。美國的真實目的只有一個——讓中國變成美國的仆從國,而不是成為平等的合作伙伴。
這個判斷得到了美國政策實踐的印證。
2021年3月,拜登政府發布《過渡時期國家安全戰略指南》,稱中國為"唯一可能綜合利用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力量持續挑戰穩定、開放之國際秩序的競爭者"。注意這個措辭——沒有其他國家被如此定位。
美國的具體行動很快跟上了。
2022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拿出527億美元補貼本土芯片制造,同時明確規定:任何接受補貼的企業都不得在中國投資先進制程工廠。
這哪里是什么產業政策,分明就是要從根本上切斷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發展路徑。
緊接著,美國開始拉幫結派。
所謂的"芯片四方聯盟"橫空出世,美國把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綁在一條船上,目的就是在半導體領域孤立中國。
2023年1月,美國又與印度啟動"美印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專門在5G/6G領域推廣"受信任的"技術來源——說白了就是排除中國技術。
不僅如此,美日兩國還高調宣布聯合研發2納米芯片,擺明了要在最尖端技術上形成對華包圍圈。
這一系列動作的邏輯很清晰:不是要與中國公平競爭,而是要讓中國永遠處于技術食物鏈的下游。
就像當年對待德國、日本一樣,讓這些國家在某些領域有所發展,但絕不能挑戰美國的核心優勢。
從貿易數據也能看出美國的真實意圖。
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時,中國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19.2%。到2024年,這個比例降至14.7%。表面上看是"脫鉤",實際上反映了美國試圖重構全球供應鏈、削弱中國影響力的戰略意圖。
這里要提到米爾斯海默在2024年訪華期間的一個重要觀點。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經常把中美競爭包裝成"威權"與"民主"之間的對抗,但這完全是政治宣傳的需要。真正的原因很簡單:權力平衡發生了變化,而不是什么意識形態分歧。
這個判斷相當中肯。
你看,同樣被西方歸類為"威權"的沙特阿拉伯,美國照樣賣給它最先進的武器;同樣是"一黨執政"的新加坡,美國照樣視其為重要盟友。
說到底,美國在乎的不是你的政治制度,而是你會不會挑戰它的霸權地位。
警告三:別被"自由民主"忽悠,美國比你想象的更狠
米爾斯海默的第三個警告最為尖銳:千萬不要小瞧美國政府的無底線與殘暴本質。
雖然美國口頭上經常講自由主義,大談所謂的民主價值觀,但米爾斯海默提醒,這只是掩蓋美國霸權本質的一套政治話術。在維護美國霸權這方面,美國政府絕對會無所不用其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
當時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舉起一小瓶白色粉末,聲稱這就是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戰爭結束后證明,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根本不存在,那瓶"證據"后來被普京嘲諷為"洗衣粉"。
美國為這場基于謊言的戰爭付出了什么?雖然損失了4400多名士兵生命,花費了超過2萬億美元,但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并未受到根本沖擊,相關決策者也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
真正的受害者是伊拉克人民。
據聯合國統計,伊拉克戰爭造成超過20萬平民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整個國家基礎設施被摧毀,至今仍未完全恢復。教育、醫療、電力等民生領域更是倒退數十年。
這就是美國式"民主輸出"的血腥真相——打著解放的旗號,留下的卻是廢墟和哭聲。
在對華關系上,美國同樣展現了這種"雙標"特質。一邊說"不尋求改變中國",一邊加緊切斷中國獲取外部科技創新資源的渠道。一邊聲稱要建立"護欄"防止競爭失控,一邊在臺灣問題上不斷試探中國底線。
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國多次嚴正警告,執意竄訪臺灣。拜登政府表面上表達"不贊同",實際上決定不予阻止。
事后,時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還警告中國,應當為可能的后續危機和局勢升級負全責。這種操作堪稱經典:自己點火,卻讓別人背鍋。
米爾斯海默在分析美國外交行為時有句名言:"美國一方面輕聲細語,另一方面手持大棒。"這個大棒不僅是軍事力量,還包括經濟制裁、技術封鎖、輿論戰等各種手段。
從實踐來看,美國確實在對華關系中展現了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
在經濟層面,美國利用美元霸權地位,通過金融制裁等手段限制中國企業的國際業務。2024年,美國財政部發布《對華出境投資審查規則》,專門針對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和先進半導體領域的投資設置障礙,美國資本流向這些領域的投資被大幅限制。
在技術層面,美國不斷擴大對華出口管制清單。
2022年10月以來,已有六批中國企業和機構被列入各種制裁名單,涵蓋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
這些事實提醒我們,在與美國打交道時,不能被其表面的"溫和"言辭所迷惑,而要看清其真實意圖和行動邏輯。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面對米爾斯海默的三個警告,中國的應對策略其實已經很清晰:堅持自主發展,增強自身實力,同時保持戰略定力。
在科技領域,中國正在加快關鍵技術攻關步伐。
2024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約200萬件,授權量超過90萬件,雙雙保持世界第一,充分展現了中國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前沿領域,中國已經建立起明顯的技術優勢,有些方面甚至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在經濟層面,中國積極推進貿易伙伴多元化戰略。
雖然中國對美出口占比有所下降,但中國與歐盟、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快速增長,有效降低了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風險。
數據顯示,東盟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這種多元化布局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加穩固的基礎。
在金融層面,中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擴大本幣結算的使用范圍,逐步減少對美元結算體系的過度依賴。
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份額持續上升。
與此同時,中國在稀土、鋰電池材料、鈷礦等關鍵戰略資源領域保持著明顯的供應鏈優勢——中國稀土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60%,鋰電池產業鏈更是占據全球70%以上的份額,這些都為應對外部經濟壓力提供了重要的反制手段。
更重要的是,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搞擴張主義,不尋求霸權。
正如一位外交部發言人所說:"中國從不輸出意識形態,也不搞顏色革命,更不會重復大國爭霸的老路。"
米爾斯海默的警告雖然刺耳,但也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認識。
國際政治從來不是田園牧歌,而是實力的較量。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綜合實力、堅持獨立自主,才是應對挑戰的根本之道。
畢竟,歷史已經證明,任何想要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最終都會失敗。
14億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是任何外部壓力能夠壓垮的。
參考資料:
- 《獨家專訪:米爾斯海默對全球沖突的冷峻預言》,東方衛視,2024年8月
- 《全球秩序與中美關系:閻學通"激辯"米爾斯海默》,南方周末,2024年10月17日
- 《優勢認知下的遏制——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性質和結構分析》,國際合作中心,2022年
- 《避險與威懾——美國對華競爭的復合邏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22年10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