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上旬,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向印度提交的軍售方案曝光,內(nèi)容讓軍工圈都炸了鍋。
誰能想到,俄羅斯這次的"誠意"里,竟然包含了原本給殲-20準備的177S發(fā)動機。
俄羅斯咋就這么"無所不賣"了?177S發(fā)動機能威脅到中國殲-20嗎?
作者-水
賤賣還是急賣?
你知道嗎?0.8億美元就能買到蘇-57了。這價格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對勁?要知道,法國陣風戰(zhàn)機可是要2.6億美元一架。
俄羅斯這次給印度遞交的方案,簡直就像在搞清倉大甩賣。蘇-57E的全套制造技術,完整的源代碼授權,甚至連177S發(fā)動機的核心資料都打包送上。這種"誠意",在國際軍售史上都算是頭一回。
更夸張的是,俄方拍胸脯保證,三年內(nèi)就能量產(chǎn)20架,到2030年首批50架全部交付。這速度,比印度之前采購陣風快了不知道多少倍。要知道,陣風戰(zhàn)機從簽約到交付,印度可是等了好幾年。
技術轉移的開放程度也讓人咋舌,俄方承諾,允許印度進行40%到60%的本地化定制,還能自由整合印度國產(chǎn)的導彈和雷達系統(tǒng)。這意味著什么?印度不僅能造蘇-57,還能按自己的想法改造。
不過啊,這堆"好東西"里最吸眼球的,還得是177S發(fā)動機。這玩意兒的來歷,可比你想象的復雜多了。
177S的"改門換戶"
這玩意兒原本是給誰準備的?答案可能讓你意外——殲-20。
回到2022年,俄羅斯還在琢磨著怎么把這款鋸齒狀噴口設計的新發(fā)動機賣給中國。當時的營銷口號就是"殲-20的完美搭檔"。可惜啊,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177S發(fā)動機號稱使用壽命6000小時,是前代產(chǎn)品的三倍。聽起來很牛?其實水分不小。這貨到現(xiàn)在還停留在概念設計階段,連飛行測試都沒完成。去年珠海航展上的那次"首秀",更多是個技術展示,離真正量產(chǎn)還差得遠。
更要命的是177S的推力只有14噸級,而中國殲-20現(xiàn)在用的渦扇-15已經(jīng)達到18.5噸。這差距不是一星半點,簡直就是代差級別的碾壓。
俄方把這款"半成品"包裝成"殲-20同級裝備",說白了就是在玩營銷套路。印度想要的是"對標中國"的心理滿足感,俄羅斯正好投其所好。至于實際性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技術包裝得再漂亮,也掩蓋不了俄羅斯背后的真實處境。這種從技術伙伴到技術商販的角色轉換,背后藏著更深層的無奈。
活不下去了?
說白了,俄羅斯現(xiàn)在就是缺錢缺得厲害。
2010年到2020年,俄羅斯對印度的軍售額從45億美元跳水到28億美元。這還是在印度軍費大幅增長的背景下發(fā)生的。更要命的是,俄羅斯軍工出口收入占GDP的比重,從2.1%降到了1.3%。
蘇-57項目的投入超過200億美元,但俄軍自己才采購了76架。這成本攤下來,每架飛機的研發(fā)費用高得嚇人。要是印度不買單,這個項目基本就黃了。
俄烏沖突三年下來,俄羅斯航空工業(yè)非但沒縮小與西方的技術差距,反而越拉越大。傳統(tǒng)市場被擠壓,新興市場又進不去。印度這個最大客戶正在慢慢流失——人家開始買法國陣風,還參與美日澳的聯(lián)合軍演。
更讓俄羅斯心疼的是蘇-30MKI升級項目。印度現(xiàn)役的200多架蘇-30需要現(xiàn)代化改造,這可是個價值超100億美元的大蛋糕。通過蘇-57項目把印度綁在自己的技術平臺上,未來20年的維護升級費用就穩(wěn)了。
俄羅斯的技術傾銷,不僅僅是個商業(yè)行為,更是一場地緣政治的豪賭。
誰是最終贏家?
印度拿技術,俄羅斯救命,這場博弈的復雜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巴基斯坦的殲-35訂單就像一顆重磅炸彈,徹底打亂了南亞的軍事平衡。40架殲-35的采購計劃,讓這款戰(zhàn)機成為全球首個未服役先獲外銷訂單的五代機。面對老對手即將獲得的代差優(yōu)勢,印度軍方的焦慮可想而知。
美國的F-35本來是個選項,但英國F-35B在印度的迫降丑聞讓新德里對美制裝備的信心大打折扣。更要命的是,F-35禁止搭載印度國產(chǎn)武器,這對自詡"戰(zhàn)略自主"的印度來說,簡直是不能接受的束縛。
中國反而成了這場博弈的隱形受益者,殲-35的成功外銷驗證了中國航空工業(yè)的實力,而俄印軍事合作越深,印度在美國印太戰(zhàn)略中的價值就越被稀釋。當印度還在為獲得蘇-57生產(chǎn)線而糾結時,殲-35艦載型已經(jīng)準備與福建艦同步列裝。
這種技術代差的擴大速度,遠非一紙合同能追趕。俄羅斯的177S還停留在圖紙上,中國的渦扇-15已經(jīng)批量生產(chǎn)。印度想要的"技術自主",付出的可能是萬億盧比的學費。
這場技術與利益的博弈,結局還真不好說。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現(xiàn)代軍貿(mào)的本質不是武器交易,而是地緣影響力的預付款。
結語
俄羅斯的"無所不賣"說白了就是沒辦法的辦法。當年技術封鎖別人,現(xiàn)在輪到自己被孤立,這種角色互換確實有些諷刺。
印度為"技術自主"開出的支票,最終能換來多少真正的實力,還得看時間的檢驗。畢竟,技術轉移容易,技術消化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面對這場技術與金錢的交易,你覺得印度最后會選哪條路?是抱著俄羅斯的大腿,還是轉身投靠美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