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殲-20、殲-35家族出現在閱兵訓練場,CCTV-13也借助“揭秘殲-15”的名義,大方展示了殲-35繁忙的生產線。曾經由殲-20.殲-16與殲-10C,組成“空軍三巨頭”的輝煌,已經悄然結束,全面隱身化的浪潮正式拉開序幕。
■配角也可以是主角
一、殲-20和殲-35家族發展
殲-20家族這次是基于初代型號,衍生了單座殲-20A和雙座殲-20S。其中前者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脖頸”變粗,這種改動強化了超聲速性能,付出了后方視野被遮蔽的代價。幾乎完美契合近距格斗日益凋零,超視距空戰成為主流的發展潮流。機首下的EOTS也相應升級,配合必然會改進的內部航電,殲-20A屬于正常技術迭代的產物,類似從殲-10A到殲-10B的演變。
■枝繁葉茂的殲-20家族
相比之下,殲-20S就有點劃時代的味道了。美軍早年提出了有人駕駛戰斗機,操作無人機作戰的理念,也就是“協同作戰飛機(CCA)”,后面因為控制軟件智能化水平沒有達到預期,不得不放緩。而國內則另辟蹊徑,通過增設一名飛行員,專職操作無人機解決了問題。2021年殲-20S原型機曝光,近期正式公開露面。基于無人機搭載的彈藥、傳感器,就是戰斗機彈藥、傳感器系統的一部分,更能替代戰斗機執行危險任務的原則,殲-20S未來執行復雜攻擊、電子戰任務的潛力,遠大于同代單座機。
■殲-20S籌備了很長時間
殲-35家族現有的兩個成員悉數到場,現役涂裝預示著至少是小規模交付測試狀態,這也得到了央視節目中,殲-35以不同姿態準備下線的畫面證實。其中艦載版殲-35發展節奏基本與福建艦同步,兩者服役和形成戰斗力的時間節點也高度接近,預計到2028年能出現福建艦出海彈射殲-35機隊,宣告全球第二款艦載隱身戰斗機成軍的場景。陸基版殲-35A雖然顏值很高,但地位不及重型殲-20A,憑借成本優勢保證裝備數量,不要重蹈“側衛”系列充斥俄羅斯空天軍,但數量無法滿足俄烏戰爭前線需求的覆轍,才是核心使命。
■殲-35A的優勢在于服役規模
二、“空軍三巨頭”被五代機取代
從空軍的角度看,殲-20A、殲-20S和殲-35A的配置,和10年前殲-20、殲-16和殲-10C的組合幾乎一模一樣。其中殲-20A和殲-20都是經典的重型空優平臺,憑借大航程、大功率機載雷達稱雄;殲-20S和殲-16則是基于重型平臺增設飛行員,來完成復雜操作,滿足多用途需求;殲-35A和殲-10C的性能,在同代裝備中屬于普通水平,但性價比都是毋庸置疑地高。換句話說,新舊兩代共六款戰斗機,正在一對一更新換代,推動空軍裝備水平從“五代機為骨干,四代機為主力”,蛻變成“五代機全面鋪開,四代機步入二線”的新格局。
■在“殲-20D”問世前,殲-16D的地位仍然獨一無二
三、國產五代機產能飆升
作為渲染“中國威脅”的一部分,以美國“軍事觀察”雜志為代表的多家海外媒體,一直聲稱中國殲-20每年交付100多架,甚至超過120架。在F-35衍生三種型號,手握全球訂單,歷史最高月產能也只有13架的情況下,只供應中國空軍,又是雙發重型布局的殲-20,年產能過百架是萬萬不可能的。參照殲-11B和殲-16的產能巔峰,殲-20每年能交付40架就是非常理想的成績了。不過,隨著殲-20A、殲-20S開始量產,殲-35和殲-35A也紛紛下線,四款五代機年產能突破100架是沒有問題的。特別是隨著殲-35A進軍出口市場,這個數字還將繼續上漲。
■只靠初代殲-20拉不動產能
結語
如今F-35總交付數量1100多架,算上F-22A和殲-20,全球五代機服役規模已經超過1500架。但除了以色列F-35I突襲伊朗,五代機整體存在感并不強,俄烏戰爭、印巴空戰仍然以四代機為絕對主力,甚至國內殲-16和殲-10C的出場率也很高。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從政治層面控制F-35出口,嚴格把控使用區域,國內殲-20占比依然偏低,性能也比較敏感。而隨著殲-20、殲-35全面鋪開,這些無形限制將不復存在,不僅國內要加速鋪開五代機,殲-35E對外供應,也將刺激全球五代機的應用范圍大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