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爭輝,江鼓鏗鏗激虎躍;球心聚力,蘇潮滾滾助龍騰。”這副由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魏艷鳴創作的綜合聯,別出心裁地將“蘇超”賽事與地域文化精神完美融合。
綜合聯:足底爭輝,江鼓鏗鏗激虎躍;球心聚力,蘇潮滾滾助龍騰。
章劍華 書 魏艷鳴 撰
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語意關聯,在遵循楹聯創作六要素的同時,魏艷鳴的創作還巧妙地完成了主題嵌入、場景刻畫與精神立意升華等多元素的融合。
首先,上下聯句首分別嵌入“足球江蘇”四字,自然引出賽事主題及地域關聯,進一步彰顯出江蘇特點。“江鼓鏗鏗”與“蘇潮滾滾”形成視聽通感,使人仿佛立刻置身賽場熱烈氛圍中,并賦予其激情和信心;“虎躍龍騰”既展現球員矯健身姿,又寄托騰飛寓意。“‘江鼓’一詞常出現于古詩中,此處的‘江鼓’既指大江中江浪濤聲鳴如鼓響,融合了江蘇地域特色,又暗喻‘蘇超’足球賽事的激昂氛圍。”魏艷鳴分析講解道。
其次,“蘇潮”一語雙關,既諧音“蘇超”,又暗指江蘇引領潮流,特別是借助賽事更能凝心聚力,助力各項事業發展。全聯采用“四七結構”,上下聯各11字,共22字的對聯短小精悍,卻包羅萬象。“采用‘四七結構’的好處是它屬于比較經典的對聯結構,是老百姓接觸比較多的一種格式,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既能為‘蘇超’助力,也更契合斗志昂揚的體育精神。”魏艷鳴說。
楹聯,以極其精煉工整的對稱形式,在方寸之間表達豐富深刻的內容,成為中華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的藝術瑰寶。楹聯文化源遠流長,在傳承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是廣大百姓最熟悉的文學形式之一,同時兼顧著實用性與藝術審美。據魏艷鳴介紹,楹聯既可以雅,也可以俗,更可以雅俗共賞。楹聯的創作方向始終以人民群眾為導向,以老百姓的喜好和接受程度為考慮依據。所以此次創作從形式到現代名詞的使用都有所創新,以呼應“蘇超”特色。
“以楹聯寫足球寫體育,寫江蘇歷史文化積淀和獨特的風情風物,再將楹聯的內容以書法的形式展現出來,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楹聯與書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二者的融合,能夠以‘文字藝術+視覺藝術’的雙重魅力提升‘蘇超’賽事的文化附加值。這種結合既展示了江蘇深厚的人文底蘊,又為體育賽事注入了獨特的文化符號。”魏艷鳴說。她還指出,此舉也突破了傳統體育報道的框架。將球隊精神、球員風采轉化為楹聯書法內容,既能讓人們在楹聯書法中感受到體育精神,引發本土球迷情感共鳴,又能讓群眾更加了解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同時也拓展了報道的廣度、深度和厚度,形成長效影響。
當談及楹聯文化該如何結合時代傳承發展,魏艷鳴認為要從內容、形式和傳播渠道三方面創新。
“楹聯文化既要立足傳統,又要適應時代,需突破‘高冷’印象,與時代同頻共振。網絡熱詞、流行梗可適當融入楹聯創作進行‘跨界混搭’,并借助新媒體技術賦能。此次與體育文化結合,楹聯作為一種媒介,構建起一條足球賽事中文化認同的情感紐帶。把傳統文化與體育運動相結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而把城市歷史底蘊融入‘蘇超’楹聯創作,讓其轉化為球隊的精神象征,也進一步提升了球員及球迷們的歸屬感。”魏艷鳴認為。
魏艷鳴同時表示,江蘇省楹聯研究會配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連續十年開展的“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以及近年來舉辦的“地鐵掛春聯”“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掛春聯”等活動,都廣受歡迎,這次“揮毫助威·楹聯進蘇超”活動為楹聯的使用推廣又提供了一個優秀范本,未來江蘇省楹聯研究會也將以此為借鑒,考慮將楹聯延伸運用到其他賽事、城市標語設計等領域,讓“小”楹聯發揮大作用。
江南時報記者 徐曦 張梓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