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尋常的暑期回國探親季,對許多留美中國學生而言,今年卻充滿未知與焦慮。
政策風云變幻,簽證審查趨嚴,“回國后能否順利返美”成了壓在心頭的大石。
面對“賭不起”的未來,有人退票留守,有人忍痛不歸,而也有人憑著“護身符”毅然踏上歸途。
美國近期的留學政策可謂一波三折。從早前簽證審核趨嚴、敏感專業收緊的風聲,到五月末令人心悸的“暫停全球學生簽證面談”等措施出臺,留學生圈一時間人人自危。
盡管六月政策出現微妙緩和——總統表示“歡迎中國學生”,面談逐步恢復但新增社交媒體審查要求——但瞬息萬變的環境,已讓多數留學生不敢輕易拿自己的學業身份冒險。
我們看到了三位留學生的真實處境,他們的糾結與抉擇,正是這個群體今夏命運的縮影。
抉擇一:經濟學博士小李——“退票保平安,幾百刀買個心安”
看著航空公司扣掉的幾百美元退票費,加州Top30高校經濟學博四的小李心頭一緊,但隨即釋然:“比起身份和文憑,這錢是‘保命費’。”
原本計劃今年暑假回國實習的小李,三月就爽快訂好了六月中回上海的機票。手握有效簽證、I-20剛更新、專業也算“安全”,“回國-返美”在他眼里本該絲般順滑。
兩年前的春假緊急回國,海關甚至連多余問題都沒問。
然而,五月最后一周成了“心梗周”:哈佛招生被叫停(雖被阻止但風向已變)、全球面簽暫停、國務卿放話嚴查簽證……風向突變令人猝不及防。
小李坦言,現在一半精力耗在研究移民政策上。他每天緊盯各路信息,論壇里“簽證被卡一個月”、“入關進小黑屋”的只言片語,都能讓他腦補出自己簽證被取消、學業中斷的可怕場景。
“為了一份實習,拿博士文憑對賭?不值得。”在家人和同學勸說下,他忍痛退票,選擇了“原地蹲守保平安”。
抉擇二:計算機博士小林——“親情與前途的天平,痛徹心扉的選擇”
芝加哥某校計算機博三的小林,簽證經歷本就不順——三年前因專業敏感(涉人工智能)和在科研院所的實習背景,他被行政審查(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了近三個月才過關。那次經歷讓他立誓:“畢業前決不回國。”
但這個決心在今年5月26日被擊碎。從小撫養他長大的爺爺突發腦溢血,住進ICU。小林當即想不顧一切買最早機票回國見最后一面。
導師卻潑了冷水:“形勢嚴峻,你這專業入境風險極高,很可能‘有去無回’。”更添亂的是,僅過一天,美國就宣布暫停全球簽證面談。
回國?意味著可能數年努力付之東流。校方反饋更讓他心涼:經費大幅削減(NIH調整政策)、項目被砍、錄取名額縮水,“即使你愿自費,項目本身都可能不保。”
家人也含淚相勸:“別讓沖動毀了你,爺爺一定理解。”在親情與前途的撕裂中,小林痛苦妥協,放棄回國。萬幸爺爺后來挺了過來,但他內心的煎熬和遺憾難以言表:“只盼順利畢業,早日回家團圓。”
抉擇三:傳媒本科生小孔——“文科生‘護身符’,暑假必須回家!”
與博士們的緊張不同,紐約某校傳媒本科大二的小孔顯得“有恃無恐”,鐵了心要回國過暑假。
去年暑假留守美國的經歷讓她心有余悸:房租貴、吃得差、日子無聊漫長,開銷也不低。
對她而言,“留守”毫無吸引力。雖然家人擔憂政策風險,中介也只給出“低風險,但后果自負”的模糊評價,小孔卻分析透徹:
- 專業“不夠敏感”:傳媒是典型的文科,“既不搞研究也不涉技術”,“人畜無害”,不太可能是目標。
- 學歷“層級不高”:本科教育更像“在美國消費”,而非“尖端技術交流”。
- 經濟“貢獻顯著”:她是學校周邊的“金主”——學費、住宿、餐飲、娛樂開銷一樣不少。國際學生每年為美國經濟貢獻數百億美元,“誰會為難自家金主?”
“與其在異國提心吊膽,不如回家舒舒服服。”小孔坦言,“如果我學理工科,可能真不敢回。但現在,我這專業和學歷就是我的‘護身符’。”
留學,一場沉重的人生押注。
這個暑假,“回國”對留美學生來說,已非簡單的旅行決定。它承載著對家庭團聚的渴望,更夾雜著對學業前途的深深憂慮。
每一步權衡,都映射著政策壓力下留學生群體的現實困境——他們背負的不僅是高昂的學費,更是個人成長的寶貴時間、精神的巨大投入,以及與親人長久的分離。
小李的“保命費”、小林的錐心之痛、小孔的逆向自信,都是這個特殊時期留學生活的真實腳注。
無論最終是否踏上歸途,“賭不起”三個字,已道盡了他們內心的萬語千言。他們的路注定不平坦,每一步都需更謹慎、更堅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