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外長蘇杰生在紐約接受美國《新聞周刊》采訪時,針對美印關系與對華關系的關聯作出了一番耐人尋味的回應。
當被問及“印美關系在多大程度上由對華立場決定”時,他明確表示,將這種雙邊關系簡單歸結為“圍繞中國展開”,不僅是過度簡化,甚至帶有“誤導性”。
這位印外長強調印度會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既深化與美國的合作,也著力穩定對華關系。
在他看來,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鄰居和重要貿易伙伴,印度是希望與中國保持穩定關系的,這番話里,不難讀出印度不愿輕易放棄與中國的經貿紅利。
另外,他強調,美印關系涵蓋諸多方面,如印度僑民對美國的貢獻、雙邊經濟聯系以及在阿拉伯海的航運安全合作等,并非圍繞中國展開。
要知道,印度此前在對華態度上的傾向性其實相當明顯,一度將自身發展的愿景與制衡中國的思路緊密捆綁。
如今,印外長對華姿態看似“溫和”了些,但這種轉變究竟是基于理性認知的調整,還是權宜之計的偽裝,恐怕不必多言。
與此同時,就在蘇杰生做出上述表態后不久,《今日印度》的報道揭開了印度軍方的新動作。
那就是國防部宣布將啟動全面軍事采購審查,目標直指供應鏈中的中國產零部件,順帶評估一下整個國防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印度陸軍設計局副局長更是在公開場合重申,要推動供應商徹底消除中國零部件,在他眼中,減少對外國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是解決潛在安全風險的關鍵優先事項。
這事說起來也有意思,明明早就有嚴格規定,不準軍事裝備用中國零件,但調查發現,不少供應商嘴上喊著“本土部件占比高”,實際關鍵組件卻能追溯到中國,有的甚至通過第三國轉運“暗度陳倉”。
也就是說,一些印度公司為了利益,仍會采購中國零部件,甚至通過第三國轉運后用于軍事裝備生產。
而印度這次的審查不僅要排查出哪些裝備用了中國零件,還要繪制完整的供應鏈地圖,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系統成了重點盯防的領域。
但印度想“去中國化”沒那么容易,一方面,中國的電子元件等產品以其性價比高和供應鏈穩定等優勢,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印度很難在短期內找到合適的替代產品。
不說別的,光是稀土這一項,中國幾乎掌控著全球的提煉產能,印度雖然儲量不低,卻連基本的提純技術都得依賴中國。
而且,印度國內軍工產業發展長期面臨效率低、成本高、技術落后等問題,若一味排除中國零部件,可能會影響其軍隊裝備的更新換代和采購進度。
而過去的例子也能說明問題,印度軍方曾為了“去中國化”,叫停了無人機采購訂單,結果本土企業找不到合格的替代零件,項目拖了大半年也沒進展。
如今要在整個裝備體系里消除中國零部件,恐怕只會重蹈覆轍,要么成本飆升,要么裝備性能打折,最終拖慢的還是自己的國防現代化節奏。
在全球產業鏈深度綁定的今天,印度試圖刻意與中國供應鏈切割,更像是在“自斷雙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