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消息,當地時間7月6日,普京披露俄軍無人機摧毀超20億美元敵方裝備,向烏輸送武器的西方政府應當反思其對民眾資金的揮霍。同日特朗普改口稱不確定能否結束俄烏沖突,國際局勢再添變數。先看烏克蘭這邊。7月2日凌晨,烏軍方朝俄羅斯庫爾斯克州邊境一處軍事指揮部發射4枚導彈,精準命中目標。俄國防部證實,俄海軍副司令古德科夫在襲擊中陣亡,一同死亡的還有至少11名俄軍士兵。
古德科夫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俄海軍核心人物,曾擔任俄太平洋艦隊第155獨立海軍陸戰旅指揮官,2023年秋天剛獲第一枚“金星”獎章,6日普京又簽署政令,為他追授第二枚,這在俄羅斯歷史上還是頭一遭。烏克蘭這“斬首行動”,顯然是想通過打擊俄軍高級將領來影響戰局,可這也可能招來俄羅斯更猛烈的報復。
普京和澤連斯基(資料圖)
再說俄羅斯,普京6日講話里提到,俄軍無人機在戰場上表現出色,摧毀了價值超20億美元的敵方裝備,還強調俄國防裝備質量和效能超越部分西方武器。這既是在展示俄方武器優勢,也是在警告西方別再給烏克蘭送武器了。俄羅斯的打法就像“重錘”,靠技術和財力優勢,用“匕首”這類殺手锏威懾和摧毀敵方重要設施,每次出手都在宣示自己有能力把對方關鍵目標從地圖上抹去。
而美國這邊的風向變得很明顯。特朗普5月還說相信俄烏談判會有轉機,7月6日卻公開表示不確定能否結束沖突,還把自己比作冰球比賽裁判,說遇到場上斗毆會讓雙方打一會兒再介入。更關鍵的是,美國暫停了對烏克蘭的部分軍援,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導彈、155毫米高爆榴彈炮炮彈等。美國副防長科爾比說,暫停軍援一是因為美國武器庫存消耗快,得先保障自己,二是想向歐洲盟友施壓,讓歐洲多分擔安全保障的“包袱”。
普京和特朗普(資料圖)
之前美國和烏克蘭簽了“礦產協議”,美國已經拿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現在覺得繼續深度介入沖突不符合自身利益,開始盤算抽身了。烏克蘭一看美國靠不住,就想聯合歐洲生產武器裝備。烏克蘭以前軍工產業挺發達,能造航空母艦、航空發動機這些,但蘇聯解體后優勢慢慢沒了。現在烏克蘭想和歐洲合作,可歐洲現在武器制造能力大不如前,連五代戰斗機都研制不出來,很多武器還得從美國進口,烏克蘭這算盤恐怕很難打響。
而且美國轉向后,歐洲大概率會跟進,烏克蘭高估了自己在歐洲心中的地位。戰場上,俄羅斯最近加大了對烏克蘭的導彈和無人機襲擊,6月28日夜間到29日凌晨,就發射了477架無人機以及60枚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這是俄軍迄今最大規模的空襲。美國暫停軍援讓烏克蘭防空體系雪上加霜,“愛國者”防空系統對烏軍抵御俄軍導彈襲擊至關重要,沒了它,烏克蘭防空壓力陡增。
俄烏沖突(資料圖)
俄羅斯在烏東地區展開了夏季攻勢,盧甘斯克地區領導人說俄軍已控制盧甘斯克全境,烏軍總司令表示俄軍集結11萬重兵準備攻打烏東部重鎮波克羅夫斯克。俄軍在人力、火炮和導彈方面有優勢,正緩慢推進,但在情報、后勤等方面有短板,短期內可能難有決定性突破。烏克蘭呢,一面在前線抵抗,一面繼續打擊俄羅斯后方高價值目標,像之前炸掉坦波夫火藥廠,就是想癱瘓俄軍火炮的“心臟”,這種“非對稱”反擊成本不高,但打擊效果深遠,就是想削弱俄羅斯的沖突潛力。
現在的情況是,美國這個烏克蘭最大的保護傘在收起,俄羅斯在戰場上占據一定優勢,烏克蘭雖然發起了“斬首行動”,還想聯合歐洲造武器,但處境越來越艱難。俄烏沖突這場博弈,背后是各國利益的較量,美國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歐洲跟著美國走,烏克蘭夾在中間,麻煩可不小。這場沖突什么時候能停,怎么停,還真不好說,畢竟各方都在為自己的利益盤算,局勢復雜得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