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消息,2025年7月3日,柏林。中國外長王毅與德國新外長瓦德富爾雙手緊握,背后是兩國國旗。當王毅說出“希望德方能像中國當年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那樣支持中國實現完全統一”時,會場空氣驟然凝固。這句帶著歷史重量的表態,瞬間將時光拉回1990年兩德統一的關鍵時刻——彼時中國頂著西方壓力,率先承認了統一的德意志國家。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見國與國相處的本相。
三十五年前,柏林墻倒塌的塵埃尚未落定,中國便作出關鍵抉擇:明確支持德國人民自主統一的權利。這份超越意識形態分野的信任,成為中德關系深埋地下的堅固基石。如今,當王毅在柏林重提舊事,這絕非偶然懷舊。中國正站在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門檻上,需要國際社會特別是歐洲核心國家的理解。此刻亮出這張歷史底牌,是要提醒德國:道義的天平,自有其運行法則。
德國(資料圖)
德國陷入兩難境地。一邊是價值百億的現實利益:對華貿易支撐著100萬德國就業崗位,5000多家德企深耕中國市場,雙邊貿易額連續9年突破2000億美元。另一邊是美國的戰略捆綁,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要求盟友選邊站隊。
王毅的“歷史之問”如利劍出鞘,精準刺穿德國困境。若德方背棄歷史道義,不僅將自毀經濟支柱,更將暴露其外交的功利底色,在道義高地上摔得粉碎。德國新政府既標榜“聚焦經濟”,便難以拒絕中國以史為鑒提出的要求。
就在外界猜測德國如何回應時,中方悄然遞出一份“大禮”:為歐洲企業進口稀土設立“快速通道”。王毅明確表示:“稀土出口不應成為中歐間的問題,只要遵守規定,歐洲企業的需求將得到保障。”這份務實安排既解了德國高科技產業的燃眉之急,也暗含警示——通道可開亦可關,取決于德方如何落子。
馮德萊恩(資料圖)
在王毅外長此次歐洲之行中,“穩定”作為一個關鍵詞,被中歐雙方反復提及。7月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會見王毅外長時指出“歐方致力于發展穩定、建設性的歐中關系以及互利互惠的經貿合作”;同日,王毅外長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會見時也指出“中國視歐洲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對歐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
中德關系的走向牽動整個歐陸。2025年適逢中歐建交50周年,作為歐盟經濟引擎的德國,其立場對歐洲具有風向標意義。王毅此行遍訪布魯塞爾、柏林、巴黎,正是以德國為支點撬動中歐關系大局。他在歐盟總部直言:“中歐堅持對話,陣營對立就難成;選擇開放共贏,全球化就不會逆轉。”當默茨總理預定年內訪華、第八輪中德政府磋商提上日程,一條超越零和博弈的新路徑逐漸清晰。
歐盟(資料圖)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是押著相似韻腳。當中國外長在柏林重提兩德舊事,這既是對過往承諾的莊嚴回響,也是對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強力重申。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德國此刻的抉擇,將決定其未來是被裹挾于霸權陰影之下,還是作為獨立力量贏得尊重。
歷史從不虧待真正的智者——三十五年前中國在德國統一問題上展現的遠見,如今正在柏林得到一場跨越時空的回響。大國交往的密碼本里,或許就寫著這個樸素的道理:你怎么對待歷史,歷史就怎么對待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