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戰的世界 堅持法治的長期主義
(2025年畢業典禮校友代表致辭)
法律系1981級 左衛民
2025年6月20日
【個人簡介】左衛民,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1981級校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重大人才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第四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博士生導師。
親愛的師弟師妹們、尊敬的校領導與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能站在母校畢業典禮的講臺上,以1985年本科畢業生的學子身份,與大家分享二三,我感到無比的榮幸,也無比的感慨。因為,在四十年前我們畢業的時刻,便未曾有過這樣歡樂、隆重的典禮。
在此,請允許我代表曾經和我一道在西政求學的校友們特別是本科畢業四十載的1981級同學們,向2025屆的全體畢業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與最衷心的祝福!
感謝母校的信任與厚愛,邀請我再次回家。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榮譽,更是一種深情的連接——連接著我本科碩士博士時代最寶貴的記憶,也連接著我們共同走過的法律人之路。
從1985年到2025年,整整四十年。這四十年,是中國法治事業蓬勃發展的四十年,是我們親歷、見證的一段大歷史。對于師弟師妹們來說,從這片幸福校園出發,走進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社會,也步入一個法治被賦予越來越多期望與責任的時代,何其幸也。
作為仍然以法律為業的校友,校友辦特意囑托我,分享心得。我總結了這些年來我最深的一些感悟,在這里分享給大家,愿與師弟師妹共勉。
第一
|終身學習,是任何時代不斷成就自己的基本方式。
西政人的讀書傳統,是刻在骨子里的。四十年前,還在老校區的時候,堪稱“豪華”的圖書館是我們最常出入的地方。那個年代,書是稀缺品,但是西政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我們格外珍惜每一次閱讀的機會,廣泛、貪婪地閱讀各種著作、雜志,這也培養了我終身閱讀的習慣。
書中自有黃金屋,終身的學習使我在法治研究中“淘了金”。從西政畢業后,我成為一名以讀書為職業、以寫書為樂趣的職業讀書人,我常以看書來認知世界,以成書來表達世界,在法治建設的波瀾壯闊的進程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我的學生問我,你怎么還能堅持寫?其實很簡單——我認為,閱讀從來不是“工作量”,而是一種“生命感”,由此,寫作便是閱讀的“孳息”。如果沒有這四十年來持之以恒的閱讀,我絕對沒有這份殊榮與底氣,站在這里同大家分享。所以,我想說,大家手中這份蓋有林維校長簽章的學位、學歷證書,只是你們學習之路的起點,而決定大家能走多遠的,是林維校長及諸位老師所教會大家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第二
|堅持法治的長期主義。
在我們求學的時代,法學并不像現在這樣被看重:不少四川考生選擇西政的重要理由是其在川招生最多,社會上對法律的理解與適用還很模糊,但在國家的推動與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的努力之下, “法制”變成了“法治”,從一個位階偏僻的概念,走向了國家治理的中心話語。西政的在校生規模也從最初兩千余名到今天的兩萬左右法學生。我們的法治思維在不斷提升、法治實踐在不斷豐富、法學人才隊伍也在不斷地壯大。一路走來,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回響,也更堅定了法治的信仰。
不過,遺憾的是,當下法律無用論甚至文科無用論仍然影響著大家的求學、就業與發展。我認為,法治建設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現代化,法律將越來越充分地發揮它作為國家基石的重要作用。而大家所要做的是,保持長期主義的立場,真真切切、踏踏實實地投入到法治建設的時代洪流中。相信在在座諸位與千千萬萬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法治建設將不斷邁入新征程。
特別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我們所處的時代可謂波瀾壯闊,中國在崛起。但另一方面法治在世界范圍似乎也正遭遇空前的挑戰。當今世界上發生的一場場沖突例如巴以沖突、俄烏戰爭、以色列伊朗戰爭等似乎都與法治相悖,所謂的西方老牌法治大國內部也面臨法治難以應對的矛盾。因此,未來的法律人任重而道遠,法治的長期主義更值得努力堅持。
第三
|保持創新與交叉的努力。
當年走出母校后,我進入了一所綜合性大學任教,接觸到更多跨學科的人才與思維方式。尤其這幾年,從中美貿易沖突到AI、數字主權、全球治理,我更加意識到,法律從來不是封閉的學科。它必須不斷與其他學科碰撞,面向創新的實踐,方可以走向未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可能再靠既有程式應對所有問題,不可能只靠法律本身解決所有矛盾。正如西政校名所昭示的,法律還需要從政治、社會等綜合的角度來把握、應用,西政教育的一個成功在于教會我們用基于綜合基礎的法律觀來認知這個世界、通過改革規則去形塑秩序與權利。
所以,未來的你們不僅是法律人,也必須成為技術的理解者、社會的對話者等。法治的邊界不單純是課堂、教科書載明的法律教義,而是你們交叉的眼界、判斷與創造力。有句時髦的話是,“出門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給的。”走出校園之后,你們可以是律師、是法官、是學者,但未來你們同樣也可以成為數字治理的工程師、成為計算法學的研究者,甚至成為創業家、投資人,帶著法治思維在新領域落地生根。所以,你們的專業是基礎,但萬不可將專業視作限制你們跨界融合、探索創新的邊界線。
同學們,四十年前我未曾想到今天會在這里分享,彼時有首歌: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你們當中的某一位、某一群人,再過二十年、四十年,也會像我今天這樣,回到母校分享嗎?到那時,你們會說些什么?我相信,彼時的你們一定經歷了風雨,見證了時代躍遷,也會有自己的答案。所以,請勇敢去經歷,去投入,去建設!
江河奔涌,終入大海;愿你們此去風正帆懸,不負西政、不負時代!
謝謝大家!
來源:西政校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