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爾那茜委培事件的葫蘆剛剛摁下,包頭疑似“蘿卜招聘”的瓢又起來了。
近日,有網友質疑內蒙古包頭市委講師團在今年1月份的一次公開招才引才過程中,出現了“熟面孔”,疑似因人設崗,存在“蘿卜招聘”的情況。
此招聘之所以看上去很“扎眼”,主要有兩點疑慮:
一是在公示擬錄取的3人當中,她們曾在2023年參加過一次招聘,但當時因為舉報半途中止,3人未能順利入職。不過,2023年的招聘被舉報中止后,調查結果始終未向外界公眾公布,信息完全缺失。在如此不透明的背景下重啟招聘并出現名單重合,難以打消“暗箱操作”的猜測。
二是兩次招聘間隔近兩年,就毫不掩飾地繼續恢復招聘,在招考的崗位設置和條件要求當中,除了年齡有所調整,增加了兩歲之外,其他全部內容都是“復制粘貼”。尤其“扎眼”的,就是看上去有點另類的年齡限制,從2023年的“38周歲以下”悄然放寬至2025年的“40周歲以下”,且計算日期范圍也發生變化。
至于年齡為何調整,招聘公告沒有提及,但一個客觀事實是,當年參加招聘的人,也都長了兩歲,如此“精準”的條件調整,不得不讓人懷疑是“量體裁衣”,有為特定人員“開綠燈”之嫌。
針對網友的質疑,包頭市委講師團7月4日回應稱:關注到網絡上反映我團人才引進中有關問題,我團高度重視,已依法依規啟動調查程序并將及時通報。
看完整個事件的脈絡,給人的感覺是,包頭市委講師團挺剛啊,兩年前就因為舉報中止了,兩年后居然還敢卷土重來,頭是真鐵。因為舉報被中止,說明當時就存在問題,他們應該吸取教訓,以更加謹慎的態度對待,但很顯然,他們仍然草率了,僅僅改個年齡就開始了。在公考招錄和人才引進越來越透明的當下,如此操作,這不明擺著往南墻撞嘛。
包頭市委講師團之所以這樣做,大概率這3人此前已經在相關單位工作了,人在單位但一直沒有編制,想通過公開引進的方式解決編制問題。這一點,其實有點像大學生村官,當年考進去的時候,并不是帶編入職,當地為了解決這些人的編制,也會進行一些相應的針對性招聘。
看了一下包頭市錄用的3人名單,其中1人此前一直在內蒙古宣傳部門工作,可以看到很多以其為撰稿人的通訊報道稿子。這些人,未必有關系和后臺,也可能在單位工作多年,一直解決不了編制,單位考慮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也想成人之美,幫助解決編制問題。
但不管初衷如何,既然是公開招聘,就必然給出公平公正的條件標準,讓所有參考者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包頭市委講師團到底有沒有因人設崗,目前正處于調查當中。這一次,可不能像2023年那樣,最后有頭無尾不了了之。這次要用“鐵證”消除公眾疑慮。
另外,鑒于調查主體是包頭市講師團,存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天然缺陷。為確保調查過程公開透明、調查結果令人信服,相關紀檢監察部門應當及時介入,組建獨立監督小組,全程參與調查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