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7月8日電 7月7日,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開展第六屆“新時代檢察宣傳周”的統一部署,重慶市檢察院召開“加強刑罰執行監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主題新聞發布會,市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李大槐出席發布會并通報近三年全市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情況,現場回答記者提問,市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通報重慶市刑事執行檢察典型案例。
完善“派駐+巡回+科技”,奮力實現“1+1+1>3”
一是夯實派駐檢察“陣地”基礎。全市檢察機關嚴格落實最高檢刑事執行檢察廳《關于加強派駐監管場所檢察工作的意見》,抓輪崗、抓聯網、抓能力,配齊配強派駐檢察隊伍,實現全市派駐檢察室與監管場所的信息聯網、監控聯網全覆蓋,聚力打造新型派駐檢察。
二是發揮好巡回檢察“利劍”作用。2022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開展包括交叉、專門、常規、機動四種巡回檢察189次,實現巡回檢察全市“全覆蓋”,共發現并糾正突出問題1313個。市檢察院成立巡回檢察辦公室,制定落實巡回檢察三年工作規劃(2023-2025年),派員進駐巡回檢察組,全程指導督導,確保巡回檢察高質效開展。
三是激活數字檢察加速度。市檢察院與市司法局共同推動全市社區矯正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接入檢察工作網。全市檢察機關聚焦違規違法“減假暫”、社區矯正脫漏管等監督重點、難點,積極研發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其中,5個上架最高檢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平臺,1個獲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競賽二等獎,1個迭代升級為全市數字化應用。
堅持守正創新,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一是大力推進假釋制度依法適用。針對假釋案件辦理少、假釋適用率偏低、辦案程序銜接不暢等問題,2024年以來,市檢察院與市高級法院、市司法局共同簽訂協作機制,推行減刑、假釋案件“雙報”制,最終法院共裁定假釋340件,提升辦案質效,有效激活假釋制度優勢。
二是積極落實拘役罪犯“回家”法律規定。為落實刑法第四十三條,市檢察院與市公安局于2024年7月會簽全國首個省級規范性文件《關于執行拘役罪犯服刑期間回家法律規定的實施辦法(試行)》,對全市拘役罪犯“回家”案件辦理進行規范明確,截至目前,全市檢察機關協同公安機關共依法辦理拘役罪犯“回家”53人次。
三是努力構建“執檢+”機制,推深做實刑事執行專項工作。重慶檢察機關積極打造“執檢+公安監管執法”“執檢+司法社區矯正”“執檢+法院裁判執行”等“執檢+”工作模式,在專項工作中,會同監管單位依法保障在押人員必須的會見通信61件次,協同川渝兩地檢察、司法行政機關保障社區矯正對象跨區域請假1186人次。扎實開展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檢察專項,監督執行1495萬余元。
聚焦主責主業,突出監督工作重點
一是強化“減假暫”監督。2022年以來,市檢察院制定《重慶市檢察機關辦理減刑、假釋案件規定》等規范性文件7個,開展“減假暫”監督案件年度專項評查,編發全市參考性案例3件,指導罪犯楊某某假釋監督案入選最高檢第四十九批指導性案例,組織三級院檢察長主持“減假暫”公開聽證,以公開促公正。
二是強化刑罰交付執行監督。嚴格執行“兩高兩部”《關于規范判處監禁刑罰罪犯交付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持續開展專項監督工作,加強與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機關的銜接協作,共同推進解決“收押難”“收監難”問題。
三是強化強制醫療執行監督。針對重慶市強制醫療機構的相關問題,市檢察院與市衛健委、市公安局等聯合調研市精神衛生中心,向市人大提出相關立法建議,推進落實專門強制醫療機構建設,監督強制醫療執行規范開展。
四是強化非監禁刑執行監督。川渝兩地檢察機關協同司法行政機關,先后簽訂《川渝社區矯正對象經常性跨市、縣活動檢察監督協作辦法(試行)》等機制7個,進一步擴展川渝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協作的深度、廣度,推動兩地協作從“區域探索”邁向“全域深化”。(劉政寧、李大盟、張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