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可坐而論道;打,亦有來有往。”
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不能討價還價;一個民族的統一目標,不能任人擺布。
近日,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一句“統一臺灣無需和任何人商量”刷屏全網。
這句話不是外交辭令,而是一次明確的信號。
總有人幻想美國會因為臺灣問題跟中國大陸做交易,中國前大使崔天凱霸氣表態:是態度更是底線,
幾乎在同一時間,日媒爆出:中國累計減持美債超過5500億美元。
這一經濟動作與政治表態形成呼應,構成了中國對外的“組合拳”。
美國聽懂了嗎?臺灣不是牌桌上的籌碼,而是中國的核心關切。
臺灣問題不是談判,而是主權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強調臺灣問題的嚴肅性,崔天凱說這句話,也不是為了博眼球。
崔天凱是中國駐美時間最長的大使,從2013年4月到2021年6月,橫跨奧巴馬、特朗普、拜登三屆政府。
所以,他太清楚,美國人最擅長什么:不斷試探,不斷切香腸,最后讓你讓到底線。
所以這次,他提前把話說清楚:臺灣問題沒得談,也不能談,更不需要和美國談。
近期,美媒炒作特朗普可能再次訪華,甚至傳出“中美私下談臺灣”的猜測。
這些聲音背后,是一種慣有思路:美國人總想把臺灣當成“交易物”,從中國身上換點戰術利益。
崔天凱的發言其實戳破了美國的一個幻想。
軍事演訓不為打仗,但為止戰
中方講得明白:我們追求和平統一,但若有人踩線,就不會手軟。
從2022年開始,臺海軍演已成為常態。
2024 年上半年,東部戰區多次組織環臺島聯合演訓,5 月 23 日至 24 日,東部戰區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開展 “聯合利劍 - 2024A” 演習。
重點演練聯合海空戰備警巡、聯合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聯合精打要害目標等科目,艦機抵近臺島周邊戰巡,島鏈內外一體聯動,檢驗了戰區部隊聯合作戰能力。
國防部也多次就相關問題表態:強調臺灣是中國的神圣領土,我們愿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會給 “臺獨” 留一絲一毫的空間,“臺獨” 挑釁一次,解放軍的行動就會推進一步,直至臺灣問題完全解決。
這不是虛言。
菲律賓成前線,美軍加碼部署
現在臺海局勢緊張,責任全在美方!看看美國干了啥?
一方面,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于 2024 年 4 月 15 日在其官網發布消息稱,美國陸軍第 1 多域特遣隊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部署了具備中程打擊能力的 “堤豐” 導彈系統。
該系統能夠發射對陸攻擊型 “標準 - 6” 導彈和 “戰斧” 巡航導彈,“戰斧” 導彈射程超過 1500 千米,“標準 - 6” 導彈射程超過 400 千米,可打到中國沿海地區。
另一方面,據菲律賓通訊社報道,菲律賓防長特奧多羅對美軍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建立彈藥生產和儲存設施持開放態度。
2025 年美國海軍部的招標文件也披露,美軍計劃在蘇比克灣租用 3 萬平方米倉儲用地,建設全球最大的預置戰備倉庫,該倉庫距離黃巖島不足 200 公里,至臺灣島僅 800 余公里。
美國一系列舉動意在將菲律賓打造為“反華前哨”,這是其 “印太戰略” 的一部分,通過加強在菲律賓的軍事部署,企圖對中國形成戰略威懾,遏制中國發展。
可中國怕嗎?
在世界和平論壇上,中方高層強調中美發生戰爭“不可想象”,敦促美方尊重中國統一。
針對美國所謂 “以實力促和平” 的霸權思維,中方指出在這種理念下,中小國家很難獨善其身,常常面臨被霸權逼迫選邊站隊,淪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
并點名警告菲律賓,其有被美國當成炮灰的可能。
這不是情緒化表述,而是基于現實的判斷。
美國在亞太的軍事擴張,早已不止于臺海。南海、菲律賓、澳大利亞,都是同一盤棋。
中方用一句話總結:“居安思危,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
美債減持,不只是經濟動作
如果說軍事是外在震懾,那經濟就是內在反制。
中國手里還捏著殺手锏——美債。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在 2013 年 11 月達到歷史峰值,約為 1.3167 萬億美元,相比峰值,中國持有的美債規模已減少約 5577 億美元。
這不是普通的市場行為。
這是在告訴美國:你要是繼續挑釁,我們不介意把金融杠桿往下壓一壓。
這筆賬怎么算?
5500億美元,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整年的GDP,中國這幾年穩步減持,動作不大,但意圖清晰。
還有一點,2022 年俄烏沖突升級后,美國曾凍結俄羅斯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給全世界上了一課。
中國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風險,所以現在,去美元化不是口號,是行動。
稀土制衡:打斷美國高端制造的神經鏈
經濟上,人民幣國際化提速,美債減持只是開始。
軍事上,中國在臺海的常態化警巡和圍島軍演會越來越密。
如果美國執意武裝臺灣,企圖打“技術牌”“供應鏈牌”,那中國也早就準備好了回擊的選項。
稀土問題,就是其中一張不容忽視的王牌。
稀土不是普通金屬,它是芯片、導彈、航空發動機、雷達系統等高端裝備的關鍵原材料。
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供應,都掌握在中國手中。
美國雖然也有儲量,但開采成本高、環境壓力大,基本依賴進口。
2024年初,中國調整了部分稀土產品的出口管控措施,再次警示外界:關鍵原材料,不是無限供應的公共資源,而是國家戰略資產。
如果美國一邊在臺海挑釁,一邊想繼續拿走中國的稀土,那只能說——想得太美。
據路透社報道,五角大樓已將稀土列為“戰略脆弱項”,美國能源部也在尋求替代方案,但短期內難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這意味著,一旦沖突升級,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稀土出口限制,打斷美方在高端制造鏈條上的神經。
這就是現實。
中方話語一致,系統性反制形成
中方的戰略早已不是單線推進,而是多線聯動。
這一次,無論是外交部的表態,還是國防部的聲明,從崔天凱的演講到王毅的會談,再到官媒的統一報導,中方在統一臺灣問題上展現出高度一致的輿論和政策協調能力。
外交上,王毅在與布林肯會談時直言:“臺灣屬于中國,中國必將統一。”
軍事上,國防部明確表態:“該行動時絕不猶豫。”
輿論上,《環球時報》《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同步聚焦崔天凱發言,形成消息傳播閉環。
這套系統化操作,讓外界看得清清楚楚:中國不是一時情緒,而是戰略定力。
“組合拳”打法,主動權在中國
“統一臺灣”已不是單一議題,而是中國國家戰略的集中表現。
臺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美債是中國的戰略工具。軍事是威懾,外交是定調,金融是杠桿。
這一套組合拳背后,是中國對美國戰略態勢的清晰判斷。
主動權,從來不在別人手里,中國做的是自己的準備。
談,我們敞開大門;打,我們奉陪到底。
這不是姿態,是底線。這不是口號,是方向。
“大江東去,浪淘盡。”順者昌,逆者亡。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盡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系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