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區融媒體中心與區委老干部局聯合推出全新節目《老楊樹開麥啦》,本期邀請到了老楊樹宣講匯的導師,以“品讀紅色家書,傳承抗戰精神”為主題,帶來精彩分享!
本期特邀主持
楊浦區委黨校 蘭芳
本期嘉賓
劉松山
“老楊樹宣講匯”宣講導師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原副關長
一封家書,一個故事;一份聆聽,一種傳承。在歷史的長河里,家書既承載著愛與親情,更閃爍著追求真理、無私奉獻的精神之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革命先烈們為了國家民族大義,以身許國、矢志不移。也是在戰斗的間隙,他們用寥寥數語的家書,傳遞著為國家民族奮斗的堅定信仰,也訴說著對親人的眷眷深情。這些家書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時代的見證,更是共產黨人精神的銘刻、信仰的承載。
特邀主持 蘭芳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老楊樹宣講匯”的劉松山導師,與我們一起在革命先烈與親人的家書中感受那段烽火歲月中的家國情懷。
劉老師是“老楊樹宣講匯”導師,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原副關長,也是共和國的同齡人,今年已有五十五年的黨齡。劉老師退休之后,傳承父志,一直活躍在講述紅色革命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弘揚主旋律的陣地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進入了局部抗戰時期;1937年7月7日,隨著駐守盧溝橋的29軍的回擊,全民族抗戰爆發。雖然中國軍隊英勇抵抗,但仍未能阻擋日軍進攻的鐵蹄:7月29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失守;整個華北陷入全面危機......
1937年8月到9月間,八路軍主力先后東渡黃河,到達華北抗戰前線。根據中共中央洛川會議的決定,八路軍擔負著創建抗日根據地、鉗制與消耗日軍、配合國民黨軍作戰、發展壯大隊伍的基本任務,實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
9月12日,羅榮桓同志作為八路軍115師的政治部主任隨軍渡過黃河,駐扎在山西。在大戰來臨之前,他給遠在家鄉的兄長寫去這樣一封書信。
本期嘉賓 劉松山
這是羅榮桓1937年9月12日寫給二哥羅晏清的一封信,傳達出他從青年時期即立下報國之志,表達了在大戰來臨之際對家庭的歉意以及囑托,字里行間充滿著“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家國情懷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特邀主持 蘭芳
在家書寄出之后不到半個月的9月25日,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羅榮桓所在的115師在平型關對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部進行成功伏擊和浴血肉搏,消滅日軍1200多人,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取得了八路軍出師以來第一個大勝仗——“平型關大捷”,這次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神話,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決心。
劉老師,剛才提到,您是子承父志。那么,您能不能先為我們介紹一下您的父親?
本期嘉賓 劉松山
我的父親劉邦云,16歲參加紅軍,長征期間參加了會寧會師、曲子鎮戰斗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所在的115師參加了平型關大捷,后轉戰山東。解放戰爭時期他在華東野戰軍,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南京、解放上海等。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父親長期在上海市公安司法戰線工作。
特邀主持 蘭芳
您的父親,一定多次跟您回憶過他的戰斗經歷吧?
本期嘉賓 劉松山
按他的話說,他是“八年全面抗戰,一天不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的前兩年,他的部隊在山西開展敵后斗爭。1939年春夏,父親跟隨羅榮桓元帥長途跋涉,轉戰山東,在那里建立和鞏固根據地,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在山東,他主要擔任敵后偵察和保衛工作,參加過包括大青山突圍戰在內的許多戰斗,還曾經在抗大一分校集訓。無論是山西還是山東,在父親經歷的這么多大小戰斗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抗戰初期的第一場勝仗——平型關大捷。
特邀主持 蘭芳
請您給我們分享您父親記憶中的這場重要戰役。
本期嘉賓 劉松山
1937年9月,平型關大捷那年,父親的部隊剛剛從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紅四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當時父親才17歲,是團部的通信員。在現場查勘后,指揮部作出利用山區的有利地形,打一場伏擊戰的決定,并進行了全面部署。686團作為主力部隊,負責守主戰場喬溝。10里長的喬溝兩邊是高山,中間是一條車馬勉強能夠通行的溝壑,也是日軍的必經之地,處于八路軍伏擊的“攔腰”位置。戰斗打響后,我方發現有一股日軍企圖攀爬上我軍沒有設伏的制高點老爺廟,立刻命令我父親帶領3營9連搶占對面山坡上的老爺廟陣地。于是,爭奪老爺廟這場平型關之戰中最為關鍵的一仗就這樣打響了,而且打得異常激烈。
從上午7點一直打到下午3點,最后全殲了日軍1200多人。
打掃戰場時,有一個躺倒在卡車下的日本傷兵,突然間跳了起身,舉著刺刀要向父親身邊的戰友砍去,被我父親及時地發現,立即開槍擊斃了敵人。
隨后,首長命令戰士們將100多輛日軍卡車燒掉。但是溝壑里的山風太強勁了,火柴一點就被風吹滅了,根本點不著輪胎。正在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我父親發現在剛才激烈的戰斗中,有許多卡車的引擎蓋被撞開了,他靈機一動,用只有通信員才配置的信號槍朝卡車的引擎部位擊發信號彈,用信號彈打著了火。就這樣,日軍的一輛輛卡車挨個被點著了,父親也因為他在戰斗中英勇的表現、機敏的反應,榮立了戰功。
特邀主持 蘭芳
相信您從小一定聽過很多次這段戰斗回憶。您父親的這種戰斗記憶和精神,也一定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您。
本期嘉賓 劉松山
這是毋庸置疑的。父親對部隊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們那一代革命者將生死置之度外,舍小家,為大家,這樣的家國情懷已經融入到了他們的血液當中。1968年春天我報名參軍時,父親給武裝部寫了一封信,“我不是把我的兒子送到部隊,而是把他還給你們”。他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將這種革命意志和家國情懷注入到了我們的家族基因中。
父親是2016年1月14日在華東醫院去世的,那年他96歲。告別儀式的挽聯上,我是這樣寫的:“光明磊落一生坦蕩,紅軍本色千秋傳承”。上半句我寫了父親的為人,下半句我寫了我們家的家風。
父親的一生致力于傳承事業。他是“上海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員,離休后經常去各地講課,他講的故事生動形象,很有感染力。我還在格致中學讀初一時,他正好受邀來我們學校作報告,講述紅軍大會師和平型關大捷。當時在下面聽報告的我,覺得尤為自豪。
特邀主持 蘭芳
所以您是從那時起就深受您父親影響,以他為榜樣的。
本期嘉賓 劉松山
是的,我在退休后的第一時間,就開始了尋訪父親在戰爭年代生活戰斗的征程。退休后,不僅去了平型關,還去過很多父親戰斗過的地方,和愛人陪同母親三次登上孟良崮,踏訪過山東臨沂莒南的115師司令部舊址、大青山突圍戰舊址、抗大一分校舊址、“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等。現在我作為“老楊樹宣講匯”的導師,宣傳戰斗精神、宣講黨的政策和人民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正是在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抗戰精神和革命事業。
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中國人民孕育出偉大的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作為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羅榮桓同志等革命家們,他們不僅孕育了抗戰精神,同時也通過一書一信的叮囑,一言一行的垂范,將這種抗戰精神在家庭中傳承和發揚。
在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鍵時期,我們更加需要銘記歷史,深悟抗戰精神,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從精神中獲得不竭的奮斗動力。
文字丨金毅萍
視頻丨宋霄霄 龔亦樂 尹依然 金毅萍
制圖丨劉晶
編輯丨吳百欣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