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大藥房”、“百年老字號”、“傳承經典”等等,這些字樣常常在一些藥品上清晰的顯現著。
顧客在不了解的情況,往往會在看到這些字的時候,首先選擇進行購買。
最近又出現了“香港大藥房”的藥膏,神奇的是,單單是從香港大藥房出來的同一種藥膏就有很多不同地區的生產地。
原本以為買到了正品,實際上卻是不知道哪里的小工廠加工生產,甚至都不知道使用過后會不會出現副作用。
1.
“香港百年老品牌 透骨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市場上見到過,打出來的廣告說是能夠治療風濕疼痛。
香港有很多藥品是非常出名的,也是人們使用下來真的覺得確實有效果的。
一旦名聲被打出來,就會有人覺得只要是跟香港有關的藥品,一定是效果非常好的便放心掏錢。
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沒有使用過,之所以選擇購買一是有人推薦二是看了商家打出來的廣告。
那些各種各樣宣傳的文案、信誓旦旦的承諾,都成了消費者心甘情愿買單的理由。
每年的3·15到來時,都會有記者暗中走訪或者直接調查這些“老字號”藥品的真實來源。
不查不知道,查完之后真的是什么“牛鬼蛇神”都跑出來了。
宣傳文案打著那些神乎其神的稱號,實際上一查,只是“披著羊皮的狼罷了”。
“掛羊頭賣狗肉”說的就是這些生產廠家,原以為是買到了神藥,殊不知這只是善于“偽裝”的變色龍。
商家給出什么樣的標語,這些藥品保健品就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消費者購買的不再是療效,而是一個“心理作用”。
錢花到位了、買的宣傳標語也非常的厲害,在使用的時候就是覺得自己選擇的產品效果非常好。
為什么人們都愛選擇“香港”這兩個字去購買呢?
因為在大陸人的眼中,只要是跟這個地區扯上關系的,好像所有的物品都非常的高級。
人們帶著濾鏡去看,自然而然覺得那里的東西都是好的。
即便有的還是從大陸過去的,人們再從哪里購買回來,都覺得它是“鍍了一層金”。
它就像是一個傳說,好像對于大陸人而言,香港就是“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
2.
首先并不是所有香港的物品都是那么神奇的,同屬于一個中國,根源都是一樣的。
覺得那個地區的商品要好,也只是因為香港接觸外界的機會較多,可能有些被研究出來的東西確實效果要好一些。
前提條件是,你要買到真的。
先不說香港商品的效果問題,咱們先來說究竟是否買到的就是香港的商品。
很多人在消費的時候沒有養成查看生產地的習慣,如果是網購的話,有些商家的頁面可能也沒有標注這款商品的產地。
就拿咱們現在說的“香港大藥房”的藥膏來說吧,記者們走訪調查了多個不同包裝的藥膏,發現首先在產地上,就不是香港生產的。
在這些“香港直銷”、“香港配方”、“香港老品牌”、“香港正品”等等的一些宣傳商品中,大部分都是產自大陸。
有河南南陽的、有廣州東莞的、還有福建的,簡直五花八門。
這還僅僅只是商品標明的產地或者注冊地,在實地走訪調查中記者發現,即便是已經標明的產地也有可能是“假”的。
大部分生產地根本就沒有大型的工廠,有的僅僅只是一個小型的作坊,甚至好多條件都沒有達標。
還有的只是在當地建了一個小辦公室,產品完全是代工廠加工的。
有的確實是從香港回來的,但是也僅僅是在香港地區租了一間屋子,就成了商品的制作基地。
還有的產地是一家KTV,還有的只是一個空房間。
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的就只是商家給出的一個夸張的文案。
消費者真正買到的完全就不是品質,而是自欺欺人。
有些生產廠家還利用直播帶貨的渠道,讓帶貨主播們在直播間夸大其詞的對產品進行宣傳,招攬顧客。
什么“百年”、“老字號”,完全已經成為了商家脫口而出的廣告詞,不具備一點的可信度。
所謂的那些什么香港傳承之類的配方,就是廠家隨便調配的一些基礎性的藥粉,甚至有的連效果都沒有。
他們的原則就是只要不出事,就行了。
3.
更過分的是,消費者覺得自己花百元左右就能夠在香港購買到的“香港百年”藥膏,實際上的成本價只有幾塊錢。
一個成本在3元藥膏,商家加上包裝、再加上夸張的文案,轉手間就能夠在網上賣出上百元的價格。
這利潤可不止幾倍、幾十倍,甚至都已經是百倍之多了。
為什么這些商品多為保健品呢,就是因為即便是沒有起到宣傳的效果,也不會耽誤人們的身體健康。
一旦有消費者找到商家詢問問什么用了很長時間卻沒有效果時,商家完全可以回答成是因為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樣或者吸收的慢。
“只要堅持使用就一定會有效果”。
這樣的話好像成了商家的口頭語,為了就是誘導消費者一次次的花錢購買,讓他們相信真的是自己用的時間短的原因。
這樣的套路不僅只有治療骨頭的藥膏種,還有一些減肥產品、祛疤產品。美白產品等等,基本上都有這樣的手段存在。
了解了這其中的利潤,就知道為什么有這么多人不怕麻煩,繞了那么多圈子就只是為了賣一些百元左右的藥膏。
平臺沒有起到監管作用、相關部門沒有起到監管作用,這才會讓這些售假的商家越來越多越來越猖狂。
一旦有消費者在網上說出了自己的真實看法或者使用感受,這些評論就會被刪掉。
導致消費者一直都沒有辦法了解到產品的真實性,還有人在不斷的為這些不知所謂的商品買單。
一旦被查,這些商家就只是將名字從“香港”改為“澳門”或者“國際產品”,繼續保持銷售。
大家在購買商品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有關部門也要做到監管職責。
不能繼續“掙錢的他們,受害的卻是百姓”這樣的情況繼續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