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馬來西亞外長哈桑透露,中國和俄羅斯已同意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而美國仍在審查該條約內容。這一動態迅速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背后折射出大國博弈與地區安全格局的深刻調整。
中俄兩國的表態并非偶然。《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自1995年由東盟十國簽署以來,五大擁核國的議定書簽署一直是條約落地的關鍵。中國早在2023年就由外長公開承諾“率先簽署”,此次與俄羅斯同步行動,既是對東盟核心安全關切的回應,也是對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向澳大利亞輸出核潛艇技術的針對性反制。
東盟資料圖
數據顯示,東盟連續多年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2022年其以6.7億人口創造了5.1%的GDP增速,經濟紐帶的緊密性為雙方安全合作奠定了基礎。俄羅斯緊隨中國表態,更凸顯兩國在東南亞安全議題上的戰略協同——兩國均將東南亞視為能源出口與地緣支點,無核化符合其長期利益。
相比之下,美國的態度顯得曖昧。盡管白宮宣稱“支持東盟中心地位”,卻通過AUKUS在澳大利亞部署核潛艇,甚至被曝在菲律賓新增軍事基地。這種雙重標準令東南亞國家質疑:美國究竟是區域穩定的維護者,還是攪局者?馬來西亞外長哈桑直言,美國的審查“拖慢了地區無核化進程”,而柬埔寨首相洪森曾警告“核戰爭可能波及亞洲”。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在德國、土耳其部署戰術核武器的前科,以及近期參議員提議“在韓國重新部署核武器”的論調,已加劇東亞國家對核對抗風險的憂慮。若在東南亞無核化問題上再度退縮,其“可靠安全伙伴”人設恐進一步崩塌。
菲防長特奧多羅資料圖
就在大國博弈膠著之際,菲律賓的動作引發另一波關注。7月4日,菲防長特奧多羅宣稱,要將東海和南海整合成所謂的“戰區”,理由是“日菲兩國面臨的海上威脅極其相似”。這一計劃并非菲律賓原創,早在2024年3月美日防長會談時,日方就提出“單一戰區”構想,試圖將印太區域的美日澳韓菲等國納入,涵蓋朝鮮半島、東海、臺海、南海等關鍵區域。菲律賓此次高調推動,背后有兩層考量:一是自身實力有限,試圖拉攏域外勢力增強在南海對抗中國的籌碼;二是借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之機,為引進更多軍事資源鋪路。值得注意的是,特奧多羅特意選在立陶宛防長來訪時宣布此事,意圖將這個波羅的海國家拉入聯盟,其“小國撬動大國”的策略可見一斑。
然而,菲律賓的算盤可能落空。首先,東南亞國家對“軍事化”路徑普遍警惕。除菲律賓外,東盟十國中有十個國家明確支持無核化,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多次呼吁大國摒棄冷戰思維。其次,美國的戰略承諾存在變數。特朗普政府一貫奉行“美國優先”,若菲律賓要求美軍在南海承擔更多防務責任,大概率會被要求分攤更多軍費,這對財政緊張的馬尼拉而言是個難題。更關鍵的是,中國在南海的實際控制能力已今非昔比。近年來,解放軍遼寧艦、山東艦航母戰斗群多次前出“第二島鏈”,并進行實戰化對抗演練,單日艦載機起降紀錄不斷刷新。任何試圖挑戰中國主權的行為,都將面臨強有力的反制。
遼寧艦資料圖
當前的東南亞正站在歷史十字路口。中俄以簽署無核區條約為契機,展現了維護地區安全的誠意與行動力;美國卻在戰略猶豫中暴露了霸權邏輯的困境;菲律賓的“戰區”構想,則像是一場脫離現實的政治表演。未來,隨著東盟《加強<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行動計劃(2023-2027)》的推進,地區國家對和平與發展的訴求將愈發強烈。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逆勢而動的行為,都終將被時代潮流所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