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日戰爭是每個中華兒女心中抹不去的傷痛,殘忍的日本侵略者在我國燒殺劫掠無惡不作,給神州大地留下的瘡痍久久不能消散。
狡猾的鬼子還試圖用建立所謂的東亞共榮圈來掩飾自己的侵略目的,但無論用怎樣的幌子都無法為侵略者犯下的罪惡洗白。
他們一開始的打算就是攻占中國后向印度進軍,最后憑借中印兩國和東南亞的豐富戰略儲備前往歐洲與德國會師。
但事與愿違,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也逐漸感到力不從心,他們在中國戰場上耗費大量資源卻無法取得預定的成效,最終在與德國商議后選擇轉戰印度。
日軍指揮官自信地認為印度已然是日本的囊中之物,卻沒想到現實給了他們沉重一擊,迫使日本軍隊在堅持了不到五個月的攻勢后就狼狽撤退。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難道當時的印度還擁有什么專克日軍的“殺手锏”嗎?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44年,此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然接近尾聲,軸心國的頹勢越發明顯,不僅德國被牽制在歐洲戰場無法脫身,原本在亞洲戰場上所向披靡的日本也陷入僵局。
誠如上文所說,日軍一開始針對我國的侵略政策就是速戰速決,因為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他們需要將這些掠奪到手后繼續自己的擴張大業。
然而全世界都低估了中國人民頑強抗爭的決心和毅力,日軍主力被我們死死拖住,久而久之,這種長時間高強度的作戰也讓日本軍隊有點“無福消受”了。
就在這樣的兩難關頭,希特勒向日本發來請求,希望他們能夠在亞洲戰場上牽制英國,即對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發起攻擊,以此緩解德國在歐洲戰場上面臨的壓力。
當時的日本由于常年處于戰爭中,并且本身資源匱乏,國力和兵力都已經大幅下降,但盡管如此,他們還是為了盟友毅然出手,發動了“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城位于印度北部,這里原本是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殖民中心,因此無論是資源還是兵力囤積都不少。
日軍選擇將這里作為主要進攻地點,一方面是因為這里擁有豐富的戰略物資儲備,一旦攻陷就可以將其作為后方補給站,同時也能一舉切斷盟軍給中國的補給。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德國方面在歐洲戰場上對英國軍隊的牽制,他們相信為了應對德國的攻勢,英國已經將幾乎全部的主力軍隊調回歐洲,因此印度不會有什么攻克難度。
有了這兩方面的預測,日本軍隊對于拿下英帕爾可以說是信心滿滿,他們認為這里駐扎的英軍和印軍都沒有什么戰斗力,一旦開戰,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下。
在戰爭初期,日軍的確所向披靡,一路勢如破竹地打到了英帕爾家門口,日軍歡欣鼓舞,認為勝利就在眼前。
可突然他們前線的推進停住了腳步,原來是因為日本軍隊已經抵達英帕爾附近一片茂密的樹林中,這里野獸橫行,瘴氣叢生,無數日本士兵患上瘧疾或霍亂,幾乎喪失了戰斗力。
徘徊在樹林中的日本軍隊迫切需要得到重要的物資補給,可偏偏印度的氣候也與他們作對,極端高溫讓日軍帶來的后勤補給家畜幾乎全軍覆沒。
沒了干糧,日軍只能在樹林中就地尋找資源補給,可當地的英印聯軍早就采取了兼并清野政策,除了啃不動的木樁和大樹,可以說連一朵蘑菇都沒有留給日本人。
這樣惡劣的生存條件給日本軍隊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打擊,要知道,就算是在侵華戰場上,日本士兵依然過著頓頓有肉吃的“精致生活”。
反觀我軍,不僅武器裝備沒有日軍的精良,生存條件更是苛刻非常,煮樹皮嚼皮帶都是家常便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抗日烈士們依然頑強抵御住了來自日軍的一波波沖擊。
“嬌貴”的日本士兵很快將其余補給消耗一空,可他們依然沒有走出樹林,只能強忍著饑餓的折磨繼續前進。
好在天公不作美,繼之前的極端高溫天氣之后,雷暴大雨又將英帕爾附近的道路變得一片泥濘極難通過,甚至有些地方直接變成了寬約幾十米的大河。
毫無準備的日軍部隊就這樣被拖住了腳步,即便他們向后方部隊求援,負責物資補給的軍機也無法在頻繁發生的雷暴天氣中正常飛行。
很快,在這樣無水無糧的絕境中,8萬日本大軍徹底成了一盤散沙,再也沒有之前銳不可當的力氣。
高溫使得他們的后備干糧腐爛變質,無法食用,過分潮濕的環境也使得細菌瘋狂滋生,在部隊中大規模流傳起了瘧疾之類的傳染病,饑病交加之下,他們還要忍受風吹雨淋的折磨。
光是被大自然的力量抹殺的日軍數量就接近半數,眼看日本的實力遭到如此大幅度地削弱,在一旁埋伏已久的英印聯軍也立刻乘勝追擊,將他們打了個落花流水。
如果要追究這場戰爭的失敗,那么只會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日軍對印度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了解,導致日軍在開戰之前就因此劇烈減員。
其二則是時任攻打印度的日本指揮官牟田口廉對戰場形勢的嚴重誤判,他錯誤地高估了日本士兵的承受能力,甚至認為日軍部隊在極端環境下依然能夠完成作戰。
正是因為這種致命的輕視,以及對于印度抵抗力量的錯誤估計,日軍才會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慘敗給英印聯軍。
他在開戰前并沒有對印度相關的情報進行深入偵察,只是想當然地認為英國已經將主力部隊回調,因此他們也不知道,為了應對日軍,東南亞盟軍力量早就組成了堅固防線。
在牟田口廉看不到的地方,英軍背后有來自美國的整整45架運輸機保駕護航,比起缺衣少食的日本士兵,英軍顯然擁有更為精良的后勤補給體系。
以上種種因素匯聚起來導致了日本軍隊在印度戰場上的失利,也使得他們在本就戰線分散,物資消耗巨大的情況下,遭受了致命一擊。
從這時起,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形勢也開始節節敗退,在這當中,八路軍常常使用的游擊戰略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游擊部隊常常深入敵軍大后方,在形成小股兵力騷擾的同時,也給日軍的后勤補給線造成了關鍵破壞,使得本就彈盡糧絕的日軍雪上加霜。
大型戰場上,牽一發而動全身,日軍在印度戰場的慘敗也導致了他們亞洲整體戰略的最終崩潰,使得日本在二戰末期不可挽回地滑向慘敗結局。
這也正是所謂的正義終將壓倒邪惡,日本侵略者在亞洲犯下的罪惡罄竹難書,給無數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他們理應也必須受到懲罰。
如果說中國的14年抗日戰爭是對日本曠日持久的大消耗戰,那這短短不到5個月的印度戰爭就是對日本的致命一擊。
正是有了中國人民不服輸不怕死的堅定信念給日本予以重創,盟軍才能在印度戰場上大挫日本銳氣,最終引發連鎖反應,讓日本低下驕傲的頭顱。
這場失敗不僅打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稱霸亞洲大陸的幻夢,同時也應該讓日本政府包括全世界人民意識到,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是不正義的,是終將會一敗涂地的。
對此,你還有其他新的見解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