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江蘇省舉行的“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以下簡稱“蘇超”),迅速引起全國關注。該聯賽由江蘇省13個地級市各派一支代表隊參賽,這些隊伍常被網友戲稱為“十三太保”,象征著各城市的獨特身份與榮譽感。“蘇超”的火爆程度遠超預期,部分場次觀眾人數突破3萬人,平均上座率甚至超過了同期舉行的中甲聯賽。門票供不應求,甚至出現了“黃牛”倒票現象,這反映了賽事在社會層面引發的強烈共鳴。
“蘇超”聯賽的異軍突起,并非僅是體育賽事的成功,更是一次社群力量的集中展現,是地方文化與現代體育有機結合的生動范例。這場看似尋常的省級聯賽,點燃了素有“散裝江蘇”戲稱的十三個城市的熱情,反映出它精準地把握并激活了潛藏在民眾心中的地域認同與城市認同,并通過獨特的球員構成與賽事氛圍,重塑了體育與個體、社群的連接,進而催生了寶貴的社群資本。
“蘇超”創新性地將競技體育與地方認同深度結合,其賽制設計便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江蘇省內各市文化特色鮮明且素有“友好競爭”的傳統,“蘇超”為城市間競爭意識和地方自豪感提供了展示平臺。諸如蘇州與無錫的“太湖德比”、徐州與宿遷的“楚漢之爭”、揚州與淮安的“淮揚菜德比”等特色賽事,將綠茵場轉化為城市軟實力的競技場。
城市榮譽感成為驅動球員奮力拼搏和球迷熱情投入的核心動力,每一場比賽都承載著捍衛城市尊嚴的象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聯賽的火爆讓江蘇“散裝江蘇”的地域特征,轉化為一種富有活力的“對抗式團結”。正如網友所言:“以前總說‘散裝江蘇’,現在才發現我們散的是文化,聚的是心氣。”在“蘇超”這一共享平臺上,各城市的個性差異通過足球運動得到良性互動。網絡熱議和“梗文化”的傳播,催生了覆蓋全省的參與熱情,形成了一種新的集體認同。這種將地域差異轉化為社群凝聚力的創新模式,是“蘇超”得以迅速獲得全省乃至全國關注的重要原因。“蘇超”的成功表明,當體育賽事與地方認同產生共鳴時,能夠有效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調動民眾內心的地域情懷,這正是其凝聚社會共識的關鍵所在。
“身邊人”的球隊與社群連接
在當前職業體育日益精英化、商業化,甚至與大眾產生隔閡的背景下,“蘇超”以獨特的球員構成及其辦賽理念,為體育重新嵌入大眾生活與地方社群提供了有益探索。“蘇超”的核心魅力之一,便在于球隊的“身邊人”特質,業余或半職業球員正在重新定義體育、個體與社群之間的連接方式。
首先,球員構成的“平民化”帶來了親近感與真實感。據統計,“蘇超”聯賽中約65%的球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教師、快遞員、程序員等職業群體,以及在校的學生和個體工商戶。“平民化”的球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體育明星,而是球迷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家門口的鄰居、朋友”。這種身份上的貼近消弭了傳統職業體育中的距離感,帶來了強烈的親近感與真實感。這種基于共同生活經驗的連接,使比賽超越了單純的競技,成為社群成員情感投射和地域認同的重要載體。
其次,“你行你上”的賽事理念進一步強化了參與感。這一口號,不僅降低了參與門檻,消解了體育的精英壁壘,更鼓勵普通民眾的深度參與。當球迷在場上看到可能就是自己社區的一員甚至是熟人時,會產生強烈的“我們感”,顯著提升了比賽的情感投入。這種模式改變了職業體育中常見的仰望視角,建立起平等互動的觀賽關系,從而激發了更廣泛的社會參與熱情。
正是這些特質,使“蘇超”更應被定義為“生活聯賽”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職業聯賽”。這里的足球帶著濃厚的“煙火氣”,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屬領域,而是成為強化個體與本土社區情感紐帶的重要載體。當足球回歸到這種本真狀態,其連接個體、凝聚社群的社會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一實踐為職業體育扎根民間提供了寶貴經驗。
社群的構建與社會互動
“蘇超”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競技層面,更在于其發揮的社會“情感連接器”功能。“蘇超”通過以城市榮譽為核心的賽事主題,結合網絡時代特有的“梗文化”,構建了新型的社會互動網絡。
從社會交往維度看,“蘇超”創造了跨地域的情感認同空間。正如一位江蘇網友所言,“我們玩的不是梗,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深認同”。這種基于共同文化記憶的情感表達,超越了單純的比賽勝負,形成了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社會資本”——由共同目標、共享文化和頻繁互動所催生的人際網絡與互惠規范。其中,富有地方特色的“梗文化”發揮了關鍵作用,融合了地方知識與網絡智慧的表達方式,在戲謔中消解了固有的地域隔閡。這種對抗式團結一方面彰顯各城市的地域個性;另一方面,在聯賽的共同參與中,重構了更高層級的“江蘇人”身份認同。這種互動機制使足球賽場超越了單純的競技功能,進化為促進城市間“友好對話”與“文化互賞”的公共領域。
從參與模式看,“蘇超”展現出顯著的全民參與特征。賽場上常見全家老少齊出動、朋友同事共助威的溫馨場景,更有遠在他鄉的游子專程返鄉支持主隊的感人畫面。這種跨越年齡、職業、社會階層的廣泛參與,使得“蘇超”成為多元主體共享的文化空間。當體育賽事深度嵌入民眾生活,便自然轉化為社會學熟悉的“集體歡騰”——個體在群體生活中體驗到的強烈情感共振,進而強化社會團結。“蘇超”的異軍突起,已然超越區域性體育賽事的范疇,成為一個富有深刻社會學意義的文化現象。這一創新實踐不僅為中國大眾體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更為我們重新思考現代社會中體育、社群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鮮活樣本。
從體育事業的發展維度看,“蘇超”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體育改革與發展應當注重與社群的深度嵌入和地方文化的有機結合,不可簡單復制精英化、商業化的發展路徑。它為構建“上有通道、下有入口”的人才培養體系、多元化的賽事運營模式和基層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
從社會文化發展視角看,“蘇超”現象代表著一種文化自信。一場植根本土、充滿生活氣息的民間賽事能夠激發廣泛的社會共鳴和文化創造力,這本身就是文化活力的生動體現。這種源自基層的文化認同和社群凝聚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礎。“蘇超”的實踐啟示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宏大敘事中,更孕育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實踐和真摯情感表達中。
這種源自基層的文化活力和社群認同,是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蘇超”的經驗表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宏大敘事,更植根于民眾日常生活的豐富實踐和真實情感。這一現象表明,在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結構深刻轉型的背景下,體育作為社會文化載體的功能正在被重新定義。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社會學系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余朋翰
新媒體編輯: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