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東極島》尚未上映,爭議已如潮水般涌來。有人斥其“煽動民族情緒”,有人贊其“還原歷史真相”,甚至有傳言稱日本方面試圖施壓抵制。拋開這些喧囂,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一部電影,何以能觸動如此多人的神經?答案,或許藏在1942年那片被鮮血浸染的海域里。
1942年9月,日本貨輪載著1816名英軍戰俘從香港啟程。這些戰俘中,有剛從新加坡投降的士兵,有被俘的香港警察,還有少數印度人。按照《日內瓦公約》,戰俘船必須懸掛明顯標識,但日軍撕掉了所有標志——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這些人活著抵達日本。
三天后,美軍潛艇“鱸魚號”發現這艘船。沒有標識、航線可疑、船上全是男性,在戰爭的邏輯里,這幾乎等同于“日軍運輸船”。日本人殺燒搶虐,無惡不作。日軍漏算了一件事:東極島的漁民。
東極島,浙江舟山群島最東端的幾個小島,當時住著兩千多漁民。他們靠打魚為生,一輩子沒見過大世面,更沒聽說過《日內瓦公約》??僧斔麄兛吹胶C嫔掀〉氖w、聽到求救的哭喊時,第一反應是:“得救人?!?/p>
200多位漁民駕著20多條小木船,頂著臺風天的巨浪,沖向沉船區。沒有救生設備,就用漁網撈人;沒有醫療物資,就用白酒消毒;沒有食物,就把自己的干糧分給戰俘。他們甚至不知道這些人是英國人還是美國人,只知道“都是人,不能見死不救”。
這場救援持續了三天三夜,最終384名戰俘被救上岸。這段歷史,為何被埋沒近80年?少有電影敢觸碰這個題材——直到《東極島》。
電影的爭議,本質是“歷史認知”的碰撞。有人批評其“將日軍塑造成純粹的惡”,但歷史資料顯示,日軍在事件中的行為,包括釘死艙門、開槍掃射、封鎖消息等,均有確鑿證據支持。
有人擔心“日本抵制”,但日本右翼抵制任何揭露其罪行的作品,這并非新聞。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我們是否在“自我審查”?是否因“怕惹麻煩”而放棄講述真相?是否因“怕被說狹隘”而淡化歷史的傷痛?
歷史不是用來“原諒”的,而是用來“銘記”的。我們銘記,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告訴下一代:當邪惡來臨時,有人選擇低頭,有人選擇反抗;當利益與良知沖突時,有人選擇自保,有人選擇犧牲。
電影《東極島》定檔8月8日,距離日本投降紀念日還有7天。這7天,或許是一種提醒。我們無需在電影院里痛哭流涕,也無需散場后高呼口號,只需安靜地看完這場電影,然后問自己:如果我是那些漁民,會劃船去救人嗎?如果我是那些戰俘,會記住這些中國人的臉嗎?如果我是今天的日本人,會承認這段歷史嗎?
答案或許并不重要,思考本身才是意義。因為歷史從不是“過去的事”——它藏在每一個選擇里,藏在每一次沉默里,藏在每一部敢說真話的電影里。
8月8日,去電影院。不是為了支持某部電影,而是為了支持“真相不該被埋沒”的信念。畢竟,那些在1942年劃船救人的漁民,那些在2024年拍這部電影的人,他們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民族?”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現階段推出東極島,也是在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態度,中國落魄的時候不會放棄同盟,現在今后更不會,那些耍小心思的,想好再站隊!中國人永遠是最有義氣的!
支持電影《東極島》上映,彰顯中國大國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