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為《東極島》的電影成了輿論焦點。有人稱它是“中國版《敦刻爾克》”,也有人質疑“為何要翻舊賬”;有人歡呼“終于有人敢拍這段歷史”,也有人冷嘲“日本人會承認嗎”。但當你真正翻開1942年的歷史檔案,才會明白:這不僅是中日之間的恩怨,更是一場關于人性、良知與民族脊梁的拷問。
1942年9月,一艘名為“里斯本丸”的日本貨輪從香港出發,船上載著1816名英軍戰俘。這些戰俘本應被送往日本做勞工,但日軍為了掩蓋罪行,竟未在船上懸掛任何戰俘標識——這直接違反了《日內瓦公約》。更諷刺的是,這艘船最終被美軍潛艇誤判為日軍運輸船,一枚魚雷擊中了它的側舷。
按理說,戰俘船遇險,日軍應立即展開救援。但現實是:他們不僅封鎖消息,還用木條釘死進水艙門,甚至用帆布密封,試圖讓戰俘隨船沉沒。當有戰俘逃生時,日軍直接開槍掃射;更令人發指的是,他們還計劃屠殺目睹一切的東極島漁民,徹底抹去這場罪行的痕跡。
但日軍沒想到的是,200多位普通漁民頂著風暴,駕著小漁船沖向了這片“死亡海域”。他們用簡陋的工具鑿開船艙,用血肉之軀擋住日軍的子彈,最終救回了384條生命。這些漁民可能一輩子沒離開過漁村,甚至不識字,但在那一刻,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人性之光”——沒有計算得失,沒有考慮后果,只是覺得“不能見死不救”。
這段歷史,過去很少被提及。英國戰俘的回憶錄里,對漁民的拯救只有寥寥幾筆;日本方面的檔案,則對“里斯本丸”事件只字不提;甚至在中國,很多人也是第一次聽說“東極島漁民救英軍”的故事。直到近年來,幸存者后代和歷史研究者不斷挖掘,這段歷史才逐漸浮出水面。而電影《東極島》,正是第一次用影像的方式,將這段“被遺忘的拯救”搬上大銀幕。
為什么這部電影讓日本人“如坐針氈”?因為它戳中了日本右翼勢力的軟肋——他們至今拒絕承認侵略罪行,甚至篡改教科書,試圖讓下一代“忘記”歷史。
而《東極島》恰恰撕開了他們的遮羞布:日軍當年為何要屠殺戰俘?為何要封鎖消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違反國際法,害怕被追責。而今天,日本政府依然對這段歷史裝聾作啞,甚至拒絕向幸存者道歉——這種態度,與電影中“釘死艙門、開槍掃射”的日軍,何其相似?
更關鍵的是,這部電影打破了“中日對抗”的敘事框架。過去的抗日題材電影,主角多是中國軍民對抗日軍;但《東極島》里,中國漁民拯救的是英軍戰俘。這證明了中國不僅是受害者,更是人道主義的踐行者——在日軍試圖掩蓋罪行、屠殺無辜時,是中國漁民用生命守護了人性的底線。這種敘事,讓日本右翼無法再用“受害者”身份自居,也無法再用“中日恩怨”來模糊焦點。
有人問:“80年前的事了,何必揪著不放?”但歷史從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時”。德國總理勃蘭特1970年在華沙跪地道歉時,距離二戰結束已過去25年;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成立時,種族隔離制度已終結多年。
但日本至今連“承認罪行”的勇氣都沒有——他們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南京大屠殺,甚至把“里斯本丸”事件描述為“美軍誤擊的悲劇”,絕口不提日軍的封鎖與屠殺。如果我們選擇“忘記”,就是對歷史的背叛,對英雄的侮辱,對未來的不負責。
歷史從不是“別人的事”——它關乎每一個中國人的尊嚴。當我們在銀幕上看到東極島的漁民劃著小船沖向死亡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他們的勇氣,更是我們自己:那個從未向邪惡低頭的民族,那個永遠記得來時路的國家。
電影《東極島》定檔8月8日,這不是偶然。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紀念日,而8月8日,正是提醒我們:在勝利到來前,中國人經歷了多少苦難,又付出了多少犧牲。我們不需要“手撕鬼子”的夸張,也不需要神劇的狗血——我們只需要平靜地講述一個事實:80年前,一群中國人用生命拯救了另一群人;80年后,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對待這段歷史?
要宣揚要支持,《東極島》不僅贊揚了中國精神,更是中國在國際上的一個英勇身份,中國是為世界和平做出突出貢獻的,未來依舊會!跟著中國走,只會和平安定有肉吃,那些親美的,想想巴以沖突吧!
等待電影《東極島》上映,看見前輩的熱血和中國姿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