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6 日,日本天皇夫婦開啟了對蒙古為期 8 天的國事訪問。這是歷史上日本天皇首次到訪蒙古,蒙古國高度重視,安排了獻花、會晤、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但這次訪問遠不止單純的禮節性往來那么簡單。
選擇特殊時間段出行是精心設計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訪問時間的特殊選擇。7 月 6 日啟程,整個行程覆蓋到 7 月 13 日,這個時間段選得很微妙。1937 年 7 月 7 日的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端,此后 8 年,日本給中國和整個東南亞帶來了沉重災難。
2025 年恰逢二戰勝利 80 周年,在這樣的時間節點,日本天皇的行程刻意避開 7 月 7 日這個敏感日子,卻又把前后時段都包含在內。這種安排很難讓人相信是巧合,更像是在刻意淡化那段侵略歷史,回避日本應該承擔的罪責。
如果真的有正視歷史的誠意,為何要對這個關鍵日期如此避諱?顯然,這是在敏感時期精心設計的,目的就是想在紀念二戰勝利的背景下,悄悄模糊自己的戰爭責任。
更值得關注的是訪問首站的象征意義。行程第一天就去蒙古的拘留所遺址,給紀念二戰后在蒙古拘留所死難的日本人的紀念碑獻花,這一舉動很有問題。這些所謂的死難者,其實是當年被蘇聯和蒙古軍隊俘獲的日本戰俘。
歷史資料顯示,這些戰俘中有不少曾參與過侵華戰爭。他們中很多人曾是關東軍成員,在侵略中國東北等地區時犯下過累累罪行,手上沾滿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鮮血。
作為發動侵略戰爭的參與者,他們淪為戰俘后在拘留所的遭遇,根本不值得同情,更不該被如此 “隆重” 紀念。
但日本方面卻一直很看重這個點。這些年,日本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自己塑造成戰爭的受害者,就像他們反復強調美國投下的原子彈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卻絕口不提自己發動戰爭在先。
天皇出行為了擴大日本在蒙利益
這次天皇專門去給戰俘紀念碑獻花,本質上就是在延續這種思路,通過紀念己方死者來轉移視線,淡化侵略罪責,甚至隱隱透出對歷史的反撲意味。
這種做法,是對二戰中所有受害國家和人民的不尊重,也讓周邊國家不得不警惕日本在歷史認知上的倒退。天皇此行為更是為這種歷史修正主義提供了官方背書,這才是最令人警惕的。
至于參加那達慕大會、促進文化交流這些安排,更像是用來掩蓋真實目的的幌子。表面上看是加強日蒙兩國的歷史文化往來,其實日本的核心目標是鞏固和擴大在蒙古的利益。
蒙古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稀土,對日本工業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稀土是制造高科技產品和軍工設備的關鍵材料,日本作為資源匱乏的國家,一直把獲取穩定的稀土供應當作重要戰略。
這些年,日本不斷加大對蒙古的投資和援助,就是想牢牢抓住蒙古的資源。天皇親自出訪,無疑是想通過最高層級的外交互動,進一步拉近與蒙古的關系,為日本企業獲取資源創造有利條件。那些所謂的年輕人交流、文化往來,說到底都是為了這個核心利益服務的手段。
從地區格局來看,日本這么積極地拉攏蒙古,還有更深層的戰略考量。蒙古地處中俄之間,地理位置特殊。日本通過強化與蒙古的關系,可以在這一地區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形成對周邊大國的牽制。
近年來,日本不斷加強與太平洋島國、中亞國家等中間地帶的交往。這種 “第三國外交” 策略,其實是日本近年來外交布局的常見手法,通過拉攏中小國家來提升自己在地區博弈中的籌碼。日本天皇此次訪問,釋放出了一個信號:日本正在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歐亞大陸的地緣博弈。
歷史不能被篡改
總的來說,日本天皇這次歷史性的蒙古之行,絕非簡單的友好訪問。從刻意避開"七七事變"紀念日的時間安排,到重點紀念日本戰俘的行程設計,再到暗藏玄機的資源合作談判,處處透露著精心的政治算計。
在二戰結束80周年的敏感時刻,日本這種回避歷史責任、突出 "受害者" 形象的做法,是在變相否定侵略歷史,更應該引起所有曾遭受過日本侵略的國家的警惕。
歷史不能被篡改,罪責不能被回避,任何試圖模糊歷史、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都不會得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