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評論
作者:王薪堯,民智國際研究院研助理
(正文約240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7月4日,特朗普簽署了“大而美法案”,這是他第二任期政策的核心。華盛頓郵報指出,共和黨保守派曾經的有限政府、自由貿易傳統理念已經被邊緣化,而民族保守主義、民粹主義與反全球化為重點的“特朗普主義”(Trumpism)占據主導地位。
法案中的政策主張包括移民問題安全化、對富人減稅、提高債務上限和擴大產業保護等。特朗普主義下的共和黨,不再靠具體政策內容贏得選票,而是通過激起文化沖突和身份認同的對立,來爭取支持。這種方式有效抓住了美國中下層選民的不安和憤怒,也說明傳統的保守派已經難以回應這些選民的真正關切。
“大而美法案”做了什么?
首先是減稅問題。早在特朗普1.0任期,他就推動了2017年大規模減稅計劃。時任眾議院議長曾批評當時的稅制“充斥著各類補貼和特權,干擾自由市場競爭,并服務于政治利益集團”。
原以為此次法案將有調整,但“大而美法案”不僅延續了2017年的框架,反而為了兌現一系列總統競選承諾,刻意塞入了更多條款——包括擴大對高收入者的減稅、增加特定行業的稅收優惠。
這并不是簡化稅收的舉措,最終形成了一部臃腫的立法:降低稅收,并增加一大堆稅收減免。
《經濟學人》形容其為“丑陋而笨拙”的法案:國會試圖把所有承諾都裝進一個龐大的立法文本,在最后時刻磋商通過。而最諷刺的是——大多數美國人并沒有真正讀懂法案的內容。
其次,特朗普主義對傳統保守派主張幾乎毫無興趣,尤其在移民與安全領域。法案專門撥款提供了500多億美元來建設邊境墻。此外,美國軍方的預算將增加至歷史新高。它給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特朗普政府打擊美國非法移民的核心機構)的巨額撥款,使其成為目前最大的聯邦執法機構。
與此同時,減稅與支出之間也缺乏合理平衡。《衛報》形容其為“一種倒置的組合”——對高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進行大幅減稅,同時赤字和債務卻大幅增加。”
法案的立法過程也暴露出各州議員為自身選票利益的“討價還價”。三位共和黨參議員反對法案的理由各異,法案通過變成了利益交換的籌碼,而不是站在國家整體利益達成的協商共識。
肯塔基州的蘭德·保羅(Rand Paul)指出法案的赤字問題;北卡羅來納州的湯姆·蒂利斯(Thom Tillis)批評醫療補貼改革將財政負擔轉嫁給州政府,違背了共和黨此前的競選承諾。而緬因州的蘇珊·柯林斯(Susan Collins)在7月1日倒戈反對法案,指出該法將對農村醫院和養老院造成嚴重沖擊。
不僅如此,阿拉斯加州的麗莎·穆爾科斯基(Lisa Murkowski)也持保留意見。共和黨甚至在投票前一晚安排美國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服務中心負責人親自與她溝通,提出為阿拉斯加提供特殊豁免與額外援助,才爭取到關鍵一票。
▲華盛頓州的護理人員舉行集會,抗議削減醫療補助
“大而美法案”將“政府縮減”的里根主義與“民粹主義”的特朗普主義縫合在一起,兩者都被政客利益扭曲,最終成了一個財政上危險、缺乏一致意識形態的政策組合。
特朗普主義在美國為何“勝利”?
特朗普主義為何能夠徹底重塑共和黨,甚至在政策邏輯層面打破原有共識?其背后是一部分美國人對產業轉移、文化多元和社會族群變化的焦慮。
據布魯金斯學會研究,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主要是學歷不高的白人工薪階層。對他們來說,其焦慮既來自經濟困境,也來自文化沖擊。這部分人從種族主義來說,算是長期處于一種白人特權地位,至少擁有這樣的心理傳統;但是從經濟現實來說,又陷入困難,于是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焦慮種族化。他們躲在自己“優越”身份的背后“尋找替罪羊”。在他們眼中,特朗普不是一個完美的政策制定者,而是一個能“替他們出頭”的人。
白人福音派選民也是特朗普的重要票倉。面對民主黨的“性別多元”議題,他們在價值觀受到侵蝕的焦慮中,特朗普則用“讓我們回歸正常性別”直達其核心訴求。
特朗普用極簡直接的語言:“讓美國再次偉大”“驅逐非法移民”“不給他們福利”——逐漸重塑了共和黨的話語體系。這些話語不基于財政數據或政策可行性,而是關注情緒和身份動員。
▲ 特朗普在社媒上的發言翻譯
與此同時,共和黨媒體體系構建起了一個封閉的信息繭房。從福克斯新聞到“真實社交”(Truth Social),將特朗普式政治宣傳包裝為“人民之聲”,遮蔽了法案對中下階層選民的不利影響。去理性的傳播機制剝奪了選民的反思空間,就像議員批判“大而美法案”的通過那樣,美國人“來不及理解”,法案就通過了。
美國“政策理性”終結了嗎?
所謂“政策理性”,指的是建立在程序協商、利益平衡、專家咨詢和預算約束上的政治過程。而特朗普主義下的美國政治,正快速偏離這一軌道。
“大而美法案”的立法過程充滿倉促、交換與私利。為爭取一票,阿拉斯加州被許諾在醫療保險方面進行豁免與補助。這并非協商民主,而是以“誰的票更值錢”為原則的交易政治。特朗普主義下的法案,更像是只為了與拜登時期“綠色新政”和“福利政策”的爭鋒相對,用減稅換取化石能源集團的支持。每一項政策立足于選票需求,即便這會更加撕裂國家和社會。
更危險的是,特朗普主義的民粹政治正在取代美國的“政策理性”。政策不去解決問題,而制造對立。特朗普不解釋經濟預算,而是用“趕走移民”來轉移群眾焦點;不解決醫保結構問題,而是將福利削減包裝成“讓移民少拿好處”。
選民對政策的判斷力正在被削弱。信息極化、媒體煽動與政治懶惰,使大量美國人不去了解。他們將判斷權交給議員,后者又被選票和政治私利驅動,進一步撕裂民主制度的理性基礎。在治理方式上,特朗普也強化了“強人政治”模式:依靠行政令繞過國會、任人唯親而非專業官員,比如馬斯克此前的政府效率部,破壞制度中的專業性。
“大而美法案”體現了縮減政府規模的傳統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特朗普主義之間的妥協,表達了共和黨內路線的明顯轉向。它在財政平衡上支離破碎,卻精準服務于選票政治的現實需要。也許美國政治正在走向另一個階段,政策逐漸以煽動情緒和塑造身份為標準。
現在這是特朗普主義的共和黨,而已經不是傳統保守派的政黨。
撰稿:王薪堯
編務:王薪堯
責編:梁雨迪
圖片來源:網 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民小智君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