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在全球爆火的中國AI Agent(智能體)產品Manus,僅四個月就閃電“遷都”到海外。
7月8日消息,筆者獨家獲悉,“通用AI智能體”(General AI Agent)公司Manus(主體為“北京蝴蝶效應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對旗下部分國內業務進行裁員。
社交平臺信息顯示,目前Manus在中國區的員工總數120人左右,除了四十多名核心技術人員遷往新加坡總部之后,其余員工都將會進行裁員優化,給予N+3或者2N的賠償。
而在今年6月,Manus AI合伙人張濤在一場活動上表示,公司已把總部從中國遷至新加坡。據悉,一家以英文名字“Butterfly Effect”主體于2023年8月在新加坡注冊,并由開曼群島的同名實體全資控股,地點位于新加坡橋北路附近。
筆者獨家獲悉,Manus近期已經在新加坡本地展開招聘,崗位包括AI工程師、數據科學家、軟件開發經理等,薪資在每月8000美元-16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月,年薪超過130萬元。
至于Manus將總部遷入新加坡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聲音:一是,據The information報道,Manus已完成硅谷頂級風投Benchmark領投新一輪融資,金額為7500萬美元(約5.4億元),估值達到5億美元(約36億員),投資者認為中美AI投資有所限制,促使Manus將總部遷入海外;二是中美AI競爭加劇,Manus AI受限于英偉達AI芯片限制導致技術研發困境。
據南洋時訊和聯合早報,Manus AI研發負責人曾在內部會議中提及,因無法及時獲取英偉達最新 AI 芯片,其智能體的迭代升級進度被迫延緩。此外,Manus AI創始人和部分投資人還討論過,將中國業務和國際業務完全分開的可能性,近期完成B輪融資后,該公司計劃將資金用于開拓新市場,包括美國、日本和中東地區。
據悉,Manus背后公司為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其核心產品為Monica.im,國內關聯企業主體是北京蝴蝶效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20日,當時股東和法定代表人均為33歲的中國創業者肖弘,旗下還有一款AI平臺產品Monica.im。
2023年7月3日,Manus還成立了“北京紅色蝴蝶科技有限公司”,資產主體設立在Butterfly Effect (Hong Kong) Limited,法定代表人是肖弘。
2024年,Manus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真格基金等機構。
2025年3月,肖弘對外發布AI Agent產品Manus,聲稱是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體產品。與傳統AI助手不同,Manus以“手腦并用”為核心理念,能夠解決各類復雜多變的任務,不僅提供建議或答案,還能直接交付完整任務成果,利用對話實現篩選簡歷、研究房產、分析股票等,并在GAIA基準測試中取得了SOTA成績,引發廣泛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Manus最初采用邀請制注冊使用,且一碼難求,而且閑魚等二手交易平臺上,Manus內測碼已經炒到了10萬元一個,登上了微博熱搜。
今年5月,Manus開放注冊,新用戶可得1000積分+每日300積分,并且Manus更新了幻燈片等功能。同時,Manus與微軟達成合作,AI產品上架到Microsoft Store應用商店,引發關注;此外,因早期投資Snap和Uber而聞名的硅谷投資機構Benchmark,也參與到Manus新一輪融資。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張濤今年6月在新加坡Super AI活動上表示,公司已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他指出,Manus代表著下一個ChatGPT時刻。雖然ChatGPT定義了人類如何與大模型互動,但這不是最終形式,主要是限制了大模型的真正潛力,最終人類需要使用的大模型能夠比99%的人類更聰明。
據筆者了解,Manus還計劃在日本東京開設辦事處,以進軍除美國以外的日本、東南亞等市場。
事實上,2024年10月,美國商務部發布前總統拜登簽署的《關于解決美國在特定國家對某些國家安全技術和產品的投資問題的行政命令》規定,限制美國對中國AI、半導體和量子計算領域的某些投資,或者在某些情況下要求投資者將此類交易通知美國財政部,該行政命令于今年1月起生效。
所以,除Manus之外,最近兩年由于中美AI投資限制、AI算力受限等因素,很多AI公司都把目標轉向海外市場,或者將總部遷至海外。
例如,中國AI技術人員徐卓(Joshua Xu)成立的 AI 初創公司HeyGen,已將總部從深圳遷到美國洛杉磯,并要求其中國投資者IDG資本、百度風投、紅杉中國、真格基金(ZhenFund)把股權賣給美國投資者;曾長期深耕中國的前360公司副總裁陸劍鋒,2019年在新加坡創辦WIZ.AI,如今成為東南亞領先的生成式AI企業;曾任百度集團副總裁,小度科技CEO的景鯤,在美國聯合成立AI創新產品公司MainFunc,并推出旗下首款AI Agent產品Genspark,近期也已完成多輪融資。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外表示,不同于AI大模型開發商,Manus做的是應用和服務,需要多個大模型支撐,例如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等。“如果企業設立在中國境內,會受到美國部分AI技術和算力的限制,就只能用中國國內的大模型。”
沈萌還認為,這類企業將總部設在新加坡,有助樹立國際化形象,加上新加坡是亞洲關鍵算力節點,更具地緣意義上的行業交流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這些都可能是公司選擇新加坡的原因。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新加坡 AI 領域融資額同比增長 45%,其中Tabcut公司遷至新加坡后獲得560萬美元融資的成功案例,更是讓Manus AI看到了新的機會。
目前,與通義千問提供專屬模型支持的中文版仍然無法使用,官網顯示“Manus中文版本正在開發中”。
聲網AI RTE產品線負責人姚光華曾對筆者表示,Manus和對話式 AI 產品不屬于“一個物種”,Manus就是一個工具。當前我們對AI Agent的認知還是“工具”,替換很多你現有工具類型的價值不是終極目的,而對話式 AI 交互方式則能產生情緒價值,它可能會成為超越工具以外、類似于陪伴的AI產品。
RunRL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安德魯·格里采夫斯基 (Andrew Gritsevskiy) 表示,像OpenAI這樣的大型美國初創公司也發布了類似的計算機Agent,但它們可能需要更多用戶干預才能完成任務。
針對裁員、遷移總部等更多細節,截至發稿前,Manus方面不予置評。(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蓋虹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