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澤米爾·阿萬 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巴基斯坦智庫“全球絲綢之路研究聯盟”創始主席
農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就巴基斯坦和中國而言,農業是兩國保持持久互利關系的基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CPEC)的落實,中巴繼續深化關系,農業已成為兩國相互合作、前景繁榮的核心支柱。
雖然基礎設施和能源項目主導了中巴經濟走廊的第一階段,但第二階段正在迎來一個新時代——一個農業現代化、科學合作、技術轉讓和貿易擴張的時代。這種轉變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它擁有提升農村社區、加強糧食安全、減少貧困和推動巴基斯坦包容性增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生動地證明了中巴友誼的力量和誠意。
歷史啟示:中國自身的農業革命
要真正了解中巴農業合作的范圍和潛力,首先必須重新審視中國自身的轉型。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業領域開始。1978年至1984年間,中國成功地使約5億人擺脫了貧困,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成功并非偶然,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是通過務實的政策改革、對農民的激勵、土地責任制,以及最重要的是利用科學技術實現農業部門現代化來實現的。
中國從一個難以滿足溫飽、糧食短缺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糧食安全國家,最終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這一轉變繼續為巴基斯坦樹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樣。盡管進入了人工智能、數字技術和智慧城市的時代,但中國從未將農業邊緣化。相反,它仍然是其經濟愿景、糧食主權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
巴基斯坦的潛力:肥沃的土地、豐富的水資源、自愿的勞動力
巴基斯坦擁有超過8000萬公頃的可耕地、龐大的灌溉網絡(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網絡之一)和勤勞的農業人口。然而,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巴基斯坦的農業部門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過時的方法、低產量、收獲后損失和缺乏附加值的制約。這些挑戰雖然持續存在,但并非不可克服,尤其是當像中國這樣值得信賴和經驗豐富的朋友以開放的態度、先進的技術和數十年的經驗向前邁進時。
中巴經濟走廊(CPEC)第二階段下的轉型伙伴關系
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的中巴農業伙伴關系正在取得顯著進展。7月3日,中巴優質農業合作發展論壇在伊斯蘭堡舉行,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研討會由巴基斯坦中國商會(CCCPK)組織,兩國高級官員、專家和行業領袖出席,展示了這一不斷發展的伙伴關系的深度、多樣性和活力。
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公使兼代辦石元強在會上發表講話時明確表示:“中國始終保持開放,與各國一道,加強農業技術合作,分享農產品市場和發展經驗?!边@種開放、信任、共同發展的精神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外交政策精神,也體現了中國與巴基斯坦關系的深厚底蘊。
中巴農業合作取得的主要成就、成果
三年來,中巴在農業領域的合作產生了豐碩的成果。第一,巴基斯坦農產品出口九項新議定書:這些議定書促進了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雙邊農產品貿易,巴基斯坦一直享有貿易順差;第二,出口多樣化:巴基斯坦已成功向中國出口熱處理牛肉、新鮮櫻桃和冷凍水牛胚胎。這是巴基斯坦出口史上的第一次,表明其滿足國際衛生和植物檢疫標準的能力日益增強;第三,水牛乳制品:今年2月,巴基斯坦的高價值水牛乳制品首次進入中國市場。截至6月,已出口655噸,這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為奶農和加工商開辟了新的收入來源;第四,芝麻出口:僅在2025年的前五個月,巴基斯坦對中國的芝麻出口就超過了5000萬美元,同比增長33%,使芝麻成為對中國的最大農產品出口。這些不僅僅是孤立的統計數據,它們是更深層次結構性進步的指標。巴基斯坦的農業部門正逐漸從自給農業向商業、出口導向和技術驅動的農業發展。
科學、技術與現代化:向最優秀的人學習
中國已明確表示,愿意并愿意向巴基斯坦轉讓現代農業技術。無論是滴灌、高產雜交種子、溫室農業、智能傳感器、機械化還是氣候適應性作物,中國龐大的農業研究生態系統都可以在巴基斯坦的能力建設中發揮變革作用。
此外,與中國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合作為巴基斯坦提供了培訓年輕農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機會。正在開發合資企業和示范農場,測試新技術并使其適應當地條件。
正如巴基斯坦國家糧食安全和研究部聯邦秘書瓦西姆·阿吉馬爾·喬杜里(Waseem Ajmal Chaudhry)先生在研討會上強調的那樣:“我們認為,公私伙伴關系對于農業現代化和確保未來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這種方法與中國自身的成功經驗相一致。在中國,協調的政府政策、私營企業創新和基層參與共同努力,實現了農村生活的現代化。
南南合作的典范
農業不僅是一個經濟部門,也是就業、文化、身份和韌性的源泉。在此背景下,中巴合作正在成為植根于相互尊重、共同挑戰和集體目標的南南合作模式。
中國致力于與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合作,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說法。正如糧農組織巴基斯坦項目負責人Amina Bajwa女士指出的那樣:“這些舉措反映了我們對創新、技術轉讓和可持續農業系統的共同承諾…它們也展示了合作的力量,不僅是政府之間的合作,還有私營企業、研究人員和當地社區之間的合作。”。
未來展望:從綠地到綠色經濟
展望未來,機會是巨大的。巴基斯坦可以從擴大合作領域中受益匪淺,例如:發展農業工業園區和加工區,以減少收獲后的損失并增加出口;發展冷鏈物流,確保新鮮度,減少變質;發展電子商務平臺,使巴基斯坦農民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發展高產和抗蟲品種的聯合育種計劃;增強中小型農民權能的農業融資機制;推動有機和清真認證,以占領國外的利基市場;此外,氣候智能型農業和節水技術是中國經驗可以幫助巴基斯坦以韌性和創新性應對環境挑戰的關鍵領域。
培養共同的未來
中巴農業伙伴關系不僅僅是一項雙邊倡議,它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是團結的象征,也是變革的催化劑。這證明,當各國真誠、尊重和有目的地合作時,就可以克服任何挑戰,無論是貧困、糧食不安全還是氣候變化。
隨著農業成為中巴經濟走廊框架的核心支柱,兩國都在播下繁榮未來的種子。兩國共同培育的不僅是農作物和牲畜,還有夢想、尊嚴和發展。用石元強先生的話來說,“我們必須深化國際合作,促進農業發展?!卑突固购椭袊沁@樣做的——并肩作戰,手拉手,一個領域接一個領域。讓我們繼續培育這一綠色聯盟,以實現糧食安全、繁榮與和平的明天。
注:本文為亞太日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