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縣城南街道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緊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將綜治中心建設作為撬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支點,通過規范化建設、實戰化運行、智慧化賦能,構建起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服務群眾“零距離對接”的治理新格局。在這里,綜治中心既是基層治理的“樞紐站”,更是群眾心中的“穩壓器”、矛盾化解的“終點站”。
綜治中心不僅是基層治理的“樞紐站”,更是群眾心中的“穩壓器”,矛盾化解的“終點站”。
走進城南街道綜治中心,“三室一廳一中心”功能布局清晰有序——矛盾糾紛調解室、心理咨詢室、法律咨詢服務室與群眾接待大廳協同聯動,社區(村)級綜治站點以“一廳三室”為基礎實現全域覆蓋。專職工作人員全天候值守,形成“一體化集中辦公、一條龍服務群眾”的閉環機制。家住河畔花園小區的張大爺深有感觸:“以前遇到鄰里糾紛得跑好幾個部門,現在到綜治中心就能‘一站式’解決,效率高、態度好!”2023年以來,街道綜治中心通過“六步工作法”累計化解矛盾1000余件,群眾滿意度達99.8%。這份成績的背后,是街道黨工委書記牽頭統籌,派出所、司法所等多部門協同發力,真正實現了資源整合、力量聚合。
黨建引領始終是城南街道綜治工作的“紅色引擎”。通過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黨組織的力量滲透到基層治理的每一個末梢。在安居5號小區,退休老黨員牛方廷帶領的“紅管家”服務隊成為居民信賴的“貼心人”:他們不僅解決了車輛亂停、環境臟亂等600余件民生問題,更將昔日破舊無序的老舊小區改造成文明和諧的示范樣板。牛方廷常說:“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小區的事就是自家的事!”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民情茶館”和“社區微法庭”:這些睦鄰議事平臺通過120余次協商會議,成功化解停車亂象、違規菜地改造等難題,讓“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理念深入人心。
多元共治是城南街道社會治理的另一張亮眼名片。街道創新組建“紅石榴矛盾調解隊”,吸納社區“兩委”、“法治帶頭人”、網格員等多方力量,形成“三員一警一長一顧問+X”的調解機制。宏林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沃艷蘋身穿紅馬甲,既是“法律明白人”,又是矛盾調解的“行家里手”。她曾聯動司法所和律師資源,成功化解多起復雜糾紛,居民張志強感慨:“以前覺得法律是‘天上的云’,現在沃主任把條文講得明明白白,連合同條款都幫我們把關,心里踏實得很!”針對轄區多民族融合的特點,街道還成立全縣首個鄉鎮(街道)層面的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打造“城南56民族市場”和740平方米的“紅石榴之家”綜合活動中心,幫助300余戶外來群眾創業就業,讓各族居民真正融入“城南大家庭”。
智慧賦能為基層治理插上“科技翅膀”。綜治中心通過“多網合一”改革,將政法、民政、應急等網格整合為52個基礎網格和5個專屬網格,為網格員配備智能終端,構建起“三橫一縱”事件處置閉環。網格員鄭麗麗每天巡查時,用手機上報井蓋破損、車輛違停等問題,系統便會自動派單至相關部門實時處理。居民王女士說:“上次發現路燈不亮,上午報給網格員,下午就修好了,效率真高!”依托“一心多點”同城共享黨群服務體系,線上線下的“微心愿·微建議”征集平臺已收集群眾建議143條,聯動民政、婦聯等部門為困難家庭提供精準幫扶,實現“一戶一策”紓困。智慧化手段的加持,推動城南街道治安案件發生率兩年下降35%,老舊小區環境改善率達85%,矛盾糾紛化解率升至96%,先后榮獲“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赤峰市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等稱號。
從“矛盾上交”到“就地化解”,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城南街道綜治中心的每一步探索,都印證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未來,街道將繼續深化部門聯動與資源整合,以更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回應群眾期待,讓“楓橋經驗”在這片土地上煥發新的生機,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治理格局書寫更多“城南答卷”。(吳鑫)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