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淅川縣商圣街道,處處可見干部下沉一線的忙碌身影。從排污渠清淤現(xiàn)場的鐵鍬聲,到社區(qū)廣場義診桌前的問詢聲,再到河岸防溺水巡查的腳步聲,一連串民生實事的落地,正是當?shù)匾灾醒氚隧椧?guī)定精神為指引,將“等群眾上門”變?yōu)椤八头丈祥T”的生動實踐。
“作風建設的成效,最終要體現(xiàn)在為民辦實事上。”淅川縣商圣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周勤說。近年來,該街道以“一線發(fā)現(xiàn)問題、一線解決問題”為抓手,推動干部走出辦公室,把服務送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讓群眾的急難愁盼有人管、有人辦。
縣城南菜市附近的排污渠,曾是商圣街道獅子路社區(qū)居民的“心頭堵”。這條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渠,因常年未清淤,垃圾堆積、污水漫溢,惡臭讓周邊200多戶居民夏天不敢開窗。接到群眾反映后,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周勤帶著社區(qū)干部、住建局工作人員直奔現(xiàn)場,踩著淤泥勘查、圍著居民問需,當場定下“清淤+管網改造”方案。隨后的10天里,人工清出4車大件垃圾、8車淤泥,鋪設200余米污水管道,12車次排污車深度沖洗……如今,渠水清澈、異味消散,居民王大娘笑著說:“干部在現(xiàn)場盯著干,問題解決得又快又徹底,這才是真辦事!”
把服務送到家門口,不止于解決“煩心事”,更在于貼近群眾“日常需”。6月底,順風社區(qū)廣場上,商圣衛(wèi)生院的醫(yī)生們擺起“義診桌”,為居民測血壓、查血糖,耐心解答慢性病防治疑問。“以前去醫(yī)院得排隊掛號,現(xiàn)在下樓就能讓醫(yī)生看看,還給我調了降壓藥吃法。”72歲的張大爺拿著健康手冊,連聲道謝。這場義診服務150余人,發(fā)放200余份健康資料,而這樣的“家門口服務”,已成為街道常態(tài)——哪里有需求,醫(yī)療、養(yǎng)老等服務就延伸到哪里。
風險隱患早排查,是“上門服務”的另一重擔當。隨著暑期來臨,楚鳳社區(qū)的網格員們每天沿著轄區(qū)6處水域巡邏,檢查救生設施、勸導戲水少年,還通過網格群、入戶走訪等方式普及防溺水知識。“得讓家長知道‘四知’,讓孩子懂自救,這根弦松不得。”網格員小王說。截至目前,社區(qū)已勸離危險水域青少年40余人次,發(fā)放300余份宣傳冊,家長們紛紛說:“干部天天在河邊轉,我們對孩子安全更放心了。”
從解決“排污難”到送上“健康禮”,從筑牢“安全線”到辦好每件民生小事,商圣街道的實踐印證著: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關鍵是要把作風建設成效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實效。如今,“干部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已成為當?shù)毓ぷ鞒B(tài),通過“一線辦公、聯(lián)動處置、長效跟進”機制,問題解決率始終保持100%,群眾滿意率達98%以上。
“群眾的笑臉,就是最好的成績單。”商圣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周勤說,下一步,商圣街道將繼續(xù)把“服務窗口”架在群眾心坎上,用更多務實舉措讓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續(xù)。(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李雪山 張?zhí)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