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遲遲打不垮俄羅斯,特朗普開始對烏克蘭斷供,另一邊,除了朝鮮之外,普京還迎來了新的外援。那么,美方的動作是不是要拋棄烏克蘭?俄羅斯的新外援又是誰?
當地時間7月4日,特朗普在總統專機上接受記者采訪。他坦言,自己與普京的通話“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接著,他話鋒一轉稱普京是“專業人士”,并承認俄方“能應對制裁”。這句不動聲色的評價,背后卻釋放了極為清晰的信號:美國對俄烏沖突的戰略態度在變化。
特朗普曾在競選時口口聲聲說“上任第一天就讓俄烏停戰”,如今卻改口稱:“我不確定是否能結束沖突。”他還一再強調“烏克蘭局勢是拜登的事,不是我的”。態度越來越消極,立場也越來越模糊。這一系列表態看似隨口而出,實則并非偶然,從通話“無進展”,到否定競選承諾,再到把烏克蘭問題甩鍋給拜登,特朗普的話語中透出的,是美國準備“抽身”的信號。
事實上,五角大樓也早已用行動配合了這一點:近日,以“彈藥庫存告急”為由,美方直接暫停了對烏克蘭的部分武器供應。其中包括此前承諾的155毫米炮彈、防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甚至連F-16戰機的精確制導炸彈也全被暫停了。
細究下來,這次美軍嘴上說“庫存告急”,聽起來是后勤問題,其實還是政治決定。之前往烏克蘭傾瀉彈藥、資金、技術,是因為那時候“值”。現在回頭一看,戰爭打成泥潭,烏克蘭沒贏,俄羅斯沒垮,北約疲了,這仗再打下去純屬賠本買賣。特朗普是個商人,心里算盤最清楚。援烏三年,換來的是美債高企、國內分裂、盟友觀望,現在“斷供”就是下的第一道“止損線”。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俄羅斯卻迎來新的外援。據烏克蘭情報機構披露,俄羅斯正推動一項“人道主義項目”,計劃引入老撾人民軍的工兵部隊,在俄境內協助排雷工作。雖然只是幾十人的工程小隊,但意義不容小覷——這是在朝鮮之后,俄羅斯再一次通過“非常規渠道”獲得外援。
老撾這個國家小,但背景不簡單。它與俄羅斯及前蘇聯關系密切,一直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對俄羅斯抱有信任。更關鍵的是,這次派出的不是戰斗部隊,而是以“人道主義”為名的后勤工兵隊,既避免了激化沖突,又做到了實質支持。
這對俄羅斯而言,是一次輿論層面的突破,也是政治聯盟的加深。雖然老撾的軍力并不足以扭轉戰場局勢,但其站隊姿態說明,西方陣營外,還有國家愿意與俄羅斯合作。這種趨勢一旦擴展,對美西方的“孤立政策”將形成反制。
同樣,朝鮮此前對俄提供正規軍,也釋放出一個信號:俄羅斯在東亞和東南亞,正在積極鋪設“非西方”支持網。雖然這些國家不像北約那樣有系統的支援能力,但對俄羅斯來說,他們提供的不是資源,而是合法性與道義上的“站臺”。
而這個“站臺”,恰恰是西方陣營正在失去的——美國援烏減速,歐洲政治搖擺,烏克蘭則成了被推上桌的“賭徒”,背后卻沒有人真正想為澤連斯基兜底。由此來看,從冷戰時期的阿富汗,到伊拉克、敘利亞,再到今天的烏克蘭,美國的一貫策略都是“扶上馬送一程”,但從不負責到底。
一旦投入成本過高、民意不支持、戰略失衡,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拔管撤資”。如今,烏克蘭就是最新一塊“試驗田”,當初用來消耗俄羅斯,轉移矛盾,團結盟友;如今,價值下降,戰果不佳,便準備“放棄治療”。
可以預見,這種轉變對烏克蘭而言是致命的打擊。沒有美國主導的武器輸送鏈,烏軍的前線防線面臨極大風險;防空體系漏洞增大,城市安全感下降,談判被動加劇。說白了,今天的烏克蘭不僅要面對俄羅斯,還要面對自己在西方戰略棋盤中“工具化”的現實。
反觀俄羅斯,雖然仍面臨制裁與戰事壓力,卻開始用靈活的策略修補國際關系。朝鮮派兵,老撾派工兵,未來可能還有更多國家“以人道之名”站上俄羅斯這邊。戰局雖然未明,但輿論戰、外交戰,俄羅斯正逐步從劣勢中尋找突破。
俄烏結局尚未到來,但劇本正在重寫。特朗普這次“斷供”,既是烏克蘭的困境起點,也是美國戰略收縮的信號。同時,它也預示著俄羅斯正在突破孤立,獲得新的外援支點。誰將上桌,誰會被棄,誰坐穩觀眾席,地緣政治的新一輪博弈,已悄然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