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從2022年2月打到現在,已經超過1200天。曾經很多人以為,這場戰爭會像過去的軍事行動一樣,最多幾個月就分出勝負,結果卻成了一場“持久戰”。
這場沖突不僅把烏克蘭拖進了深淵,也把整個歐洲攪得天翻地覆,更讓美國自己陷入了一個爛攤子。
相比之下,中國在一開始沒有跟風站隊,而是堅持“中立促和”的原則,也正因如此,如今的局勢,變成了美國預料之外的模樣。
戰爭剛開始時,美國一邊高調聲援烏克蘭,一邊掀起了對俄羅斯的大規模制裁。
它的如意算盤很簡單:第一是讓俄羅斯迅速垮臺,第二是借著這場沖突把歐洲徹底綁在美國戰車上,第三是通過“民主VS專制”的敘事方式,在全球樹立自己的領導地位。
表面上看,這個劇本很完美,但現實狠狠打了美國的臉。
當時美國聯合歐洲凍結了俄羅斯央行的外匯資產,還把它踢出SWIFT系統,本以為能讓俄羅斯金融崩潰。但俄羅斯不僅沒垮,反而迅速調整,靠能源出口、盧布結算、貿易轉向亞洲,穩住了局面。
后面兩年,俄羅斯的GDP居然還逆勢增長,能源收入依舊強勁,盧布也沒變廢紙。
戰爭初期烏克蘭靠著西方的援助打出了一些反攻成果,但很快就陷入補給困難、兵員不足的困境。
美國自己也撐不住了,軍援一次比一次難批,不少美國議員直接質疑:為什么要用納稅人的錢去撐一個離我們幾千公里遠的國家?
現在的烏克蘭,不僅沒收回全部失地,反而持續消耗人口、基礎設施被毀,成了一個戰爭泥潭。
不僅如此,美國的“拉幫結派”策略也逐漸失敗。
歐洲表面上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但自己卻遭了殃。高能源成本、高通脹、制造業外流,德國、法國都吃了大虧。尤其是德國,失去了俄羅斯廉價天然氣之后,整個工業體系都被拖垮。民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高,反戰聲音在各國蔓延。
很多“全球南方”國家并沒有站到美國這邊,反而選擇觀望甚至跟俄羅斯保持合作。美國想通過戰爭樹立全球領導地位的想法,反而讓自己越來越孤立。
戰爭一爆發,很多西方國家第一時間就表態“站隊烏克蘭”,但中國沒這么做。
中國既沒有譴責俄羅斯,也沒有加入西方的制裁行列,而是反復強調“和平解決沖突”“尊重各國主權”“要談判、不要火拼”。
當時有些聲音說中國“騎墻”“兩邊討好”,可如今來看,這種“穩中求進”的策略,反而最為明智。
中國并沒有陷入任何軍事對抗,而是在多個場合推動“勸和促談”。
比如2022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2023年發布的《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立場文件》,都很明確地說了,要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靠武力壓制。
這種話在戰爭剛開始時可能沒人聽,但隨著戰事拖延、成本高漲,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中國說的是對的。
最讓人意外的,其實是中國的表現。按理說,俄烏打得這么兇,全世界都跟著亂套,中國的對外貿易應該多少會受到點影響吧?結果恰恰相反,不但沒受太大影響,反而還從中找到了新的機會。
俄羅斯受西方制裁后,很多東西買不到了,中國這時候就成了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兩國的貿易額這幾年蹭蹭往上漲,到2024年竟然突破了2400億美元,這數字放在以前幾乎沒人敢想。而且中國不僅跟俄羅斯走得近,在東亞、中亞這些地區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中國沒有因為站隊被別人“拉黑”,跟歐洲、東南亞、中東的關系依舊很穩,一邊貿易,一邊對話,誰也沒得罪。相反,有些國家一不小心就樹敵一堆。
在國際上,中國的角色也慢慢發生變化,不再是那個啥都不管的大國了,而是開始主動當“和事佬”。
比如2024年,中國就把巴勒斯坦的兩個主要派別請到北京,成功促成他們簽了和解協議,這事還被各國媒體大肆報道。你說這不是靠打仗,也不是靠威脅,而是靠信任、靠真心。
再看看美國,一邊喊著人權口號,一邊自己干著代理人戰爭那一套,時間久了,越來越多國家都看明白了:美國說一套做一套,誰還愿意真心跟它走?
現在回頭看,俄烏這場戰爭已經不只是打打仗那么簡單了,更像是一次全球的大洗牌。美國原本是想借這場仗一箭好幾雕:一邊整垮俄羅斯,一邊拉緊歐洲的手,還能順帶牽制中國。
但現實呢?事情根本沒按它想的來,反倒開始有點失控了。
咱先說歐洲,情況最典型。德國以前靠著便宜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多香啊,現在沒了俄氣,能源貴得離譜,企業的成本高得嚇人,競爭力一下子下去了。
法國呢?外交上一會這樣一會那樣,國內還總是各種罷工、抗議,亂成一鍋粥。更大的問題是,整個歐盟好像已經習慣了聽美國的,很多時候連個獨立的判斷都沒有。
你看法國總統馬克龍就總是在喊“歐洲要戰略自主”,這話其實很直接:咱們不能再傻乎乎地被美國牽著走了。
再說烏克蘭,真的是最讓人唏噓的那個。最開始被西方捧得特別高,說要全力支持,說得天花亂墜,但現在援助一拖再拖,士兵疲憊,前線壓力山大,普通老百姓苦不堪言。
很多人都看明白了,烏克蘭其實已經成了一個典型的“代理人國家”,就是被拿來打仗的工具。國家天天在打仗,土地變成戰場,民眾受苦,所謂的“自由民主”,到頭來只是大國博弈的一塊遮羞布。
戰爭對烏克蘭來說,根本不是希望的開始,而是一場國家慢慢衰敗的過程。
那俄羅斯呢?一開始確實吃了不少苦,經濟被制裁得挺慘,但它沒被打垮,反而在壓力下慢慢調整節奏。它開始跟中國、印度、伊朗這些國家更緊密地合作,重新搭建自己的能源、糧食、軍工等一整套供應鏈。
不是說它就贏了,而是它堅持住了,而且越打越熟練,在這場持久戰中沒被拖垮,還有可能找到轉機。
說到底,現在越來越明顯的一點就是:未來這個世界,不是美國說了就算。美國那種說一不二的時代正在過去,全球格局已經往“多極化”方向發展了。
什么意思?就是不再是某一個國家一家獨大,而是大家都有話語權。
在這樣的變化中,誰能保持冷靜、少搞對抗、多推動合作,誰就能在這新局勢里站穩腳跟。
中國現在做的,其實就是這條路:不選邊站、不摻和打仗,靠著穩定的外交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一步步贏得了更多國家的信任。別人還在斗,你在穩,那最終誰吃虧誰得利,其實很清楚了。
說到底,戰爭壓根就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反而可能越搞越糟。這個世界已經夠亂了,在這種時候,誰還能堅持自己立場、不被帶節奏、不亂站隊,愿意講道理、想和平,這樣的國家才讓人尊重。
再看看美國那套老路子:搞對抗、拉小圈子、動不動就制裁別人,很多國家已經看明白了——說白了,這一套老方法也就是自個兒得利,別人吃苦。
可像中國這樣,愿意跟別人合作、搭橋修路、講共贏,慢慢地,大家都開始覺得這種思路更現實、更長遠。
接下來這世界怎么走,不是看誰嗓門大、拳頭硬,而是看誰更穩得住、能處理好復雜局勢。
中國雖然不像有些國家那樣天天出風頭,但一步一步地在往前走,走得扎實,走得穩當。也許不在最前排、最亮眼的位置,但這條路,才是真正屬于一個強國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