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公眾認知中,伊朗的聲譽似乎一直難以提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外界普遍認為伊朗是個難成大事的國家:
盡管中俄持續給予其支持,但伊朗始終幻想向西方靠攏,缺乏應有的立場與決斷。
不過也有人疑惑,為何伊朗如此執著于接近美國,卻不考慮徹底轉向中國?像巴基斯坦那樣全面親近中國后便獲得了巨大利益,伊朗為何不效仿呢?
根本癥結在于中伊之間始終存在一個無法解開的難題...
中伊之間的關鍵障礙
2021 年,中國與伊朗簽署了備受國際關注的“25年合作計劃”,這一協議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高度聚焦。
回顧過往,凡是與中國達成類似合作協議的國家,多數都實現了經濟騰飛。
然而,伊朗在這項合作中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對“25年合作計劃”的執行顯得消極被動,甚至在合作過程中展現出一味索取資源的傾向。
與此同時,伊朗頻繁嘗試與美國展開對話,盡管多次談判均以被美方欺騙告終,但仍樂此不疲。
導致伊朗這種行為的核心原因,在于中伊關系中存在一個難以化解的“死結”——如果伊朗全面倒向中國,將難以實現經濟上的收益。
因為伊朗目前雖然在政治層面需要中國的支持,但在經濟領域,卻與中國構成競爭關系。
伊朗并非傳統印象中僅依賴石油出口的單一經濟體,它是中東少數擁有完整軍工體系的國家之一。
該國工業實力不容忽視,不僅具備研發制造各類先進武器的能力,汽車等工業產品的生產規模也頗具競爭力,堪稱區域內的工業強國。
例如伊朗自主研制的部分汽車品牌,在中東市場的份額逐年增長,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大量出口至周邊國家。
作為一個工業化國家,伊朗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其合作伙伴有著明確的要求。
它需要從上游國家獲取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同時將本國制造的產品輸出到下游市場,以此獲取利潤推動經濟增長。
伊朗自身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資源輸入方面的需求相對較低,其經濟發展的核心瓶頸在于工業產品的出口。
但現實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強的工業大國,產品憑借卓越的質量和極高的性價比暢銷全球。
在多個工業品領域,中國產品在價格、性能和技術含量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成為伊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障礙。
一旦伊朗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質優價廉的商品將大量涌入伊朗市場。
由于在技術研發投入、規模化生產等方面存在差距,伊朗本土企業將難以與中國同行競爭,面臨訂單流失、市場份額壓縮,甚至可能遭遇毀滅性打擊。
相較之下,以美英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長期實行金融主導型經濟模式。
它們的經濟結構偏向資本運作,傾向于從全球采購商品。對于伊朗工業品而言,西方市場更具開放性。
只要伊朗能夠改善與西方的關系,促使制裁解除,其工業產品便有望打入西方市場,從而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這正是伊朗始終熱衷于緩和與西方關系的關鍵因素。
有趣的是,中美關系與中伊關系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政治層面,中美之間存在諸多分歧,在國際事務中的立場常有對立。
但在經濟領域,兩國卻展現出高度互補性: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對糧食和能源的需求巨大。美國則擁有廣袤耕地,是全球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其大豆、玉米等大量銷往中國。
此外,美國在能源方面也有較強產能,可為中國提供部分能源供給,而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能生產種類繁多、性價比高的各類商品。
美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高度依賴,從日常用品到電子設備,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無處不在。
中美經濟聯系之緊密,使得美國即便近年來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最終仍不得不繼續大量進口中國產品。
中國軍備
對于伊朗而言,既然在經濟層面難以與中國形成深度綁定,那么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全面合作自然也受到限制。
這種有限合作的局面,并非出于雙方主觀意愿不足,而是由各自國家利益和現實條件所決定。
軍事合作特別是武器交易,從來不是簡單的買賣行為,背后往往牽涉復雜的利益鏈條。
以空軍裝備為例,一旦引進先進戰機,就必須建立相應的維護保障體系。
這其中涉及技術轉讓、人員培訓、零部件供應等多個環節,而這些環節會在很大程度上使購買國對出售國產生依賴。
從長遠來看,這種依賴甚至可能延伸到政治決策層面,影響購買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立判斷。
伊朗作為一個高度重視主權和獨立性的國家,對此有著清醒的認知和高度警惕。
正因如此,即使中國武器在性能、性價比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伊朗依然不愿輕易大量采購。
而美國作為全球頭號軍事強國,其武器裝備技術先進,但由于長期對伊朗實施制裁,使其無法從美國獲得任何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軍工能力相對較弱的俄羅斯,反倒成為伊朗軍購的重要來源。
俄羅斯的武器雖然在某些高新技術領域不如美國,工業體系的完整性也不如中國,但在傳統武器系統方面積累深厚,且對外軍售政策較為靈活,不會附加過多嚴苛的政治條件。
伊朗對俄羅斯的依賴,還體現在糧食安全這一關乎民生的關鍵領域:伊朗本身是一個糧食缺口較大的國家,每年需大量進口。
在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國中,除俄羅斯外,其他國家的糧食運抵伊朗大多需經海運。
而世界重要航道很多處于美國海軍控制之下,美國強大的海上力量對全球物流運輸具有重大影響力,這讓伊朗在從其他糧源國采購時不得不考慮運輸風險和美方可能施加的干擾。
相比之下,俄伊之間可通過陸路或更安全的海路進行糧食貿易,受美國干預較少,這使得伊朗在糧食供應上對俄羅斯形成較強依賴。
這種糧食領域的依賴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兩國在軍事等其他領域的合作基礎,因此伊朗選擇采購俄羅斯武器也就順理成章。
然而,俄烏沖突的爆發,給伊朗的武器采購計劃帶來了不確定性。
此前,伊朗曾計劃從俄羅斯引進蘇-35戰斗機,以增強本國空軍戰力。
但由于俄羅斯將主要資源集中于俄烏戰爭,軍工生產和交付體系承受巨大壓力,導致蘇-35的交付一再延期。
在這種情況下,伊朗空軍的現代化升級計劃被迫擱置,空中作戰能力未能得到實質提升。
與此同時,以色列空軍憑借先進的裝備和豐富的實戰經驗,多次對伊朗在敘利亞等地的目標實施空襲,伊朗空軍在應對過程中明顯力不從心,陷入被動。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關于伊朗有意采購中國戰機的傳聞。
不過,目前尚無法證實這一消息的真實性,伊朗官方并未作出任何正式回應。
那么,對此大家怎么看呢?
參考信源:
央視新聞 伊朗稱仍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伊核談判迎轉機?
環球網 中伊合作制定25年"路線圖"引關注,美媒又狐疑:是"對美國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