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22年2月24日開戰以來,俄烏沖突已持續超過三年。
有觀點指出,這場戰爭“拖垮了三個國家,成就了三個國家”,其中,中國無疑是最大的獲益者之一。
烏克蘭、歐盟和日本這三個經濟體因戰事而遭受嚴重經濟打擊。
與此同時,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則在能源、貿易與外交方面展現出靈活策略,收獲了意料之外的紅利。
中國如何在這場全球性動蕩中穩扎穩打,實現“坐收漁利”的目標?
打窮的三個國家
烏克蘭作為戰爭直接當事國,是受創最深的一方。自戰爭爆發后,該國經濟幾乎陷入崩潰。
2022年,俄軍的軍事行動摧毀了烏克蘭東部與南部地區的大量工業設施、電力站和交通節點,導致GDP在數月內驟降30%。
這相當于將烏克蘭的經濟倒退至幾十年前的狀態。
農業是烏克蘭經濟的重要支柱,尤其是黑海沿岸的糧食種植區,曾為全球糧食供應作出重大貢獻。
戰爭使烏克蘭的糧食出口面臨嚴峻挑戰。
港口被封鎖,糧食難以外運;部分農田因戰亂與地雷威脅而無法耕作。
即便通過陸路向歐洲輸送糧食,運輸成本也大幅上漲,嚴重沖擊農業收益。
到了2024年,烏克蘭財政赤字突破歷史紀錄,國家基本支出都難以為繼。
世界銀行評估顯示,烏克蘭重建所需資金高達5240億美元,但其2024年的GDP尚不足2000億美元,意味著重建任務幾乎難以完成。
如無國際援助支持,烏克蘭經濟恐將難以為繼。
此外,約有900多萬烏克蘭人逃離家園,人口大規模流失令勞動力市場陷入困境,眾多工廠停工、商業活動停滯,整體經濟運行近乎癱瘓。
歐盟在此期間的表現較為復雜。
從一開始,歐盟便全力支援烏克蘭,無論是軍援還是經援,投入巨大。
然而,在長期援助過程中,歐盟自身卻遭遇能源短缺與經濟增長放緩的雙重壓力。
俄羅斯曾是歐盟最大能源供應國,歐盟能源結構中有近四成依賴俄方提供。
隨著西方對俄制裁升級,俄方減少對歐能源出口,導致能源價格飆升,企業與居民負擔加重。
特別是德國、意大利等工業強國,工廠因能源短缺無法正常運轉,家庭電費與燃氣費翻倍增長,民眾生活壓力陡增。
2023年,歐盟通脹率升至8%左右,食品與日用品價格暴漲,居民生活質量明顯下滑。
能源成本上升還造成企業生產成本激增,出口受限,整體經濟增速顯著下降。
原本預計2022年GDP增長4.3%,最終僅實現3.5%的增長,2023年更是跌至0.5%。
同時,戰爭引發的難民潮涌入歐盟,給多國帶來沉重的社會保障壓力。
波蘭、德國等接收大量難民的國家,公共服務體系承受巨大考驗。
例如波蘭政府在2023年僅用于安置難民的開支就超50億歐元,進一步加劇財政負擔。
雖然日本遠離戰場,理論上應不受波及,但由于全球供應鏈中斷,其經濟同樣受到沖擊。
能源方面,日本曾大量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與天然氣,但戰爭爆發后,俄方停止供應,導致日本能源成本驟升。
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能源進口成本同比增加30%。
這一變化令日本中小企業舉步維艱,許多工廠與商鋪被迫停產或倒閉。
此外,烏克蘭與俄羅斯也是日本汽車制造業的關鍵零部件來源地,戰爭導致供應鏈中斷,汽車產業受損嚴重。
2022年日本汽車產量同比下降10%,豐田、日產等大型車企頻繁停產,恢復進度緩慢。
另外,俄羅斯限制木材出口,使得日本建筑業原材料短缺,成本飆升。
大量建設項目被迫延期或停工,建筑行業整體萎縮。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經濟增長乏力,2024年預估增長率僅為0.8%。
通貨膨脹持續走高,消費品價格飛漲,普通民眾的生活負擔不斷加重。
打富的三個國家
盡管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多重經濟制裁,試圖削弱其戰爭能力,但俄方仍在這場沖突中找到了突破口,實現了經濟復蘇。
俄羅斯迅速調整能源出口方向,重點轉向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與印度。
受益于國際油價上漲,俄方能源收入大幅提升,制裁反而促使其擴大了對非西方市場的出口。
2024年,俄羅斯GDP預計將增長4.1%,能源出口收入創下歷史新高。
軍工產業在戰爭推動下迅猛發展。
坦克、彈藥等軍需品需求激增,軍工制造成為支撐俄羅斯經濟的重要力量。
戰爭不僅滿足前線作戰需求,也帶動了國內就業與相關產業發展。
盡管初期盧布貶值嚴重,但得益于能源出口帶來的外匯流入,盧布匯率逐步穩定,經濟逐漸回暖。
印度同樣在這場沖突中采取平衡策略,既未卷入軍事對抗,也未明確站隊。
這種靈活的外交姿態使其成功把握住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機遇。
印度自戰爭開始后,以低價大量購入俄羅斯原油,節省了可觀的外匯儲備。
據統計,2022年4月至2024年5月間,印度通過采購俄油累計節省105億美元外匯。
這些原油經煉化后再以高價銷往歐洲,賺取豐厚利潤。
這種“低買高賣”模式為印度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紅利。
印度還繼續推進與俄羅斯的軍購合作,購買大批導彈及其他裝備。
這些交易不僅提升印度國防實力,也深化了印俄雙邊經濟聯系。
截至2024年,印度經濟保持穩健增長,通脹率控制在5%以內,成為全球經濟低迷中的亮點。
中國在整個沖突中始終保持低調中立立場,雖公開支持烏克蘭領土完整,但未參與西方對俄制裁。
這種策略為中國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
通過與俄羅斯加強能源合作,中國獲得了相對低廉的能源資源。
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量達380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
隨著中俄關系加深,中國的能源安全得到保障,同時也獲得價格優勢。
西方企業的撤離為中企提供了市場填補機會。
大量歐美公司退出俄羅斯市場,中國企業迅速進入,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出口激增。
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2400億美元,刷新歷史記錄。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中國持續推進國內改革,2024年預計經濟增長率為5%。
中國不僅有效規避了戰爭帶來的沖擊,還在能源與貿易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
結語
俄烏戰爭遠不止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它已成為重塑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重要變量。
烏克蘭、歐盟與日本三地經濟遭受重創,而俄羅斯、印度與中國則通過靈活的政策與戰略布局獲取可觀利益。
中國未直接參戰,卻憑借穩健的經濟政策與務實的外交手段,實現了戰略層面的“順勢而為”。
面對全球格局持續演變,未來經濟秩序的重構仍需各國在動蕩中尋找新的合作路徑與發展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