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南行”,是一條承載著希望與使命的奮進之路。它指向廣袤的全球南方——這片充滿活力與挑戰的土地,匯聚著人類發展的最迫切需求和最宏大愿景。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致力于分享中國和發展中國家治國理政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培養政府管理高端人才。一批批南南學院畢業生帶著在北大沉淀的知識、開拓的視野與深厚的情誼,在各自國家或國際組織的關鍵崗位,投身發展的第一線,成為照亮前路的點點“星光”。
在南南學院即將成立10周年之際,國家發展研究院組織青年學子對話南南學院畢業生群體,帶著共同的發展之問,開啟這段跨越理論與實踐邊界、連接本土經驗與全球視角、融匯國內外青年智慧的深度“共研”之旅。
Diwas Raj Bista是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2025屆博士畢業生,來自尼泊爾。他本科畢業于尼泊爾農業與動物科學研究所,并于印度農業研究所獲得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擁有近12年的政府工作經驗。三年前,這位在尼泊爾農業與畜牧業發展部擔任聯合秘書的資深官員,懷著對中國發展經驗的渴望,來到南南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如今,隨著博士論文《Fertilizer Application Behavior of Farmer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ustomized Recommendation for Paddy in Nepal》順利通過答辯,這段從喜馬拉雅山腳到燕園求學的非凡歷程即將落下帷幕。
Diwas作為國際博士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發言
一段注定的求學情緣:中尼友誼深處的學術追求
對于Diwas而言,選擇來中國深造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中尼兩國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他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深度認同。中尼兩國山水相連,友誼源遠流長,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兩國合作日益密切,中國在尼泊爾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這種深厚的友好關系為兩國人民的交流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真正促使Diwas下定決心來華求學的,是2019年第一次來中國參加研討會的經歷。那次訪問讓他深深震撼于中國的基礎設施水平和中國人的優良品格,“我去了很多地方,接觸了很多的中國人,他們敬業又熱情。我當時就想,如果有機會一定要來中國多看一看。”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要真正理解中國的發展奇跡,必須深入到這片土地上來學習和體驗。
南南學院為像Diwas這樣懷著學習中國發展經驗初心的發展中國家實踐者提供了理想平臺。“這個項目鼓勵我們在自己的祖國、自己的背景下進行研究,解決我們自己的發展挑戰。”他希望通過系統學習中國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經驗,特別是實干精神、改革創新、合作共贏等核心要素,深入理解中國發展模式的內在邏輯,從而為尼泊爾的現代化建設找到可借鑒的路徑和方法。
Diwas的博士研究聚焦于農民肥料施用行為,這一選題直接關系到尼泊爾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作為嚴重依賴農業的國家,尼泊爾水稻產量的提升對整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盡管政府在供給側持續努力,通過增加肥料供應、推廣科學施肥來提高產量,但肥料使用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為了探究這一現象的根源,Diwas設計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通過基于土壤測試的個性化教育干預來改善農民的施肥行為。研究結果既令人鼓舞又發人深省:教育干預確實提升了農民對科學施肥的認知水平,但在改變實際行為方面,僅靠一個種植季的干預還不足以讓農民嚴格按照推薦用量施肥。這一發現揭示了發展政策落地的復雜性——農戶的經濟條件、市場可及性等現實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實際選擇。因此,要真正推動農業技術進步,不能僅僅依靠技術推廣,還需要從資金支持、市場準入、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維度綜合發力,這為尼泊爾乃至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啟示。
燕園生活的思維轉變:從傳統課堂到多元學習
在南南學院的學習讓Diwas感受到了全新的教育體驗。“在我整個學習生涯期間,我習慣了那種傳統的,老師在講臺前上課的教學方式。但是當我來到中國后,我發現教學和實踐是非常協作和互動的。”他將這種學習模式總結為三個層次:課堂教學采用講座、辯論、小組作業等多樣化方法;與不同發展領域的專家和實踐者交流,獲得課本之外的經驗;實地參觀考察,親眼觀察政策如何在現實中落地執行。 Diwas對教授們的教學風格贊不絕口,在他看來,這些老師不僅學識淵博,更重要的是平易近人,善于與學生互動。“教授們總是強調獨立意見,并鼓勵批判性思維。”這種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讓他深受啟發。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課程是劉詩堯老師的《中國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和傅軍老師的《國家與經濟發展》。前者幫助來自不同經濟和政治背景的學生理解中國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邏輯;后者則展現了中國在過去40年間實現快速經濟增長的路徑和經驗。 通過學習,他意識到傳統的僅僅將土地、勞動力和資本視為經濟增長驅動因素的思路存在局限性,“因為你總是有自己的背景、自己的問題和約束。問題是如何應用經濟原理和理論。雖然理論和原理是普遍的,但它們的應用總是有背景的。對于經濟增長而言,制度建設、國家與市場之間的動態平衡、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以及持續學習和知識更新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如何務實地將經濟原則應用于具體實踐這一問題上,中國無疑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答案。” 深圳的參觀經歷更是讓他印象深刻。通過實地了解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觀察政策如何在實踐中落地并推動發展,他切身體會到了中國務實的政策風格。“中國政府總是關注集體福利和集體發展,優先考慮更廣泛的公共利益而不是狹隘的部門利益,在政策上非常務實。”深圳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也為他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們一直在向其他國家學習,向香港學習,但并不拘泥于既有模式。他們在借鑒中創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經驗。”
Diwas參觀深圳博物館
國際友誼與文化交流:從陌生人到一家人
南南學院的國際化環境為Diwas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最開始我們作為陌生人來到這里——每個人心中想的都只是來中國學習。但是當我們來到這里時,中國本身成了我們的家,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同學都成了朋友。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但對成長的渴望將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時間一長,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真的變得像一家人。他們分享各自國家的故事,如今即便沒有親自去過那些地方,Diwas也能對許多國家有所了解。南南學院的行政團隊和中國同學的熱情幫助讓他印象尤為深刻,生活中需要用中文處理的事務,老師和朋友們總是主動幫忙,讓他深感溫暖。
在導師徐化愚的悉心指導下,Diwas不僅完成了扎實的學術研究,更錘煉了堅韌的品格。“我的導師是一個非常好的人,為人善良,學識淵博。回想起與他相處的時光,都是美好的回憶。三年的博士求學路充滿挑戰,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但每當我在研究中遇到困難,感到迷茫和壓力時,與導師的深入交流總能為我指明方向,讓我重新燃起繼續前行的動力。”
Diwas與導師徐化愚
對未來學生的建議:做好充分準備,保持專注韌性
對于即將來到南南學院的國際學生,Diwas提供了務實的建議。“如果你計劃來南南學院,最好能在來這里之前能有一些想法,比如你的國家面臨什么發展挑戰。南南學院的學生大多是各國的發展實踐者,對發展議題并不陌生,如果能帶著對本國發展挑戰的深度思考來學習,收獲會更大。”在心理準備方面,他坦言道路并不輕松:“你還應該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因為這不會很容易。持續時間只有三年,所以你應該非常專注。”
當被問及如何用一個詞概括三年的學習經歷時,Diwas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韌性(resilience)”。而用一句話來描述的話,他引用了在深圳看到的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代表了中國的特色,我想每個人都遵循這個原則。”說到這里,他不禁幽默地補充:“在南南學院,時間就是金錢,15分鐘就是生命。因為資格考試、開題答辯、研討會、預答辯、最終答辯等,都以15分鐘劃段,比如15分鐘展示再加上15分鐘問答,所以15分鐘是至關重要的。”
Diwas參加北京大學第十九屆國際文化節
從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農業工作者,到燕園里的發展經濟學研究者,再到畢業典禮上的學生代表,Diwas的經歷體現了南南學院培養發展中國家高層次人才的價值所在。帶著在中國學到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和國際視野,特別是對“實干精神、改革創新、合作共贏”這些中國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他即將踏上回國之路,為尼泊爾的農業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貢獻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段求學經歷的收獲遠不止一紙學位,更重要的是錘煉了韌性,讓他做好了迎接各種挑戰的準備。從中國的發展實踐中,他不僅汲取了寶貴經驗,更看到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如今,滿懷著對未來的信心和對祖國的深情,他將把在燕園學到的智慧播撒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廣袤田野上,續寫中尼友誼新的篇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協調:國家發展研究院團委、南南學院辦公室
采訪編輯:田瑞澤 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
圖片來自受訪者本人、南南學院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