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高溫籠罩,開啟“燒烤”模式,據中國天氣網數據,京津冀等地午后氣溫超過35℃,地表溫度超過60℃甚至70℃;同時,南方高溫不斷發展,長江中下游等地“燜蒸”天氣逐漸增多。熱浪中,車會“中暑”、人易焦躁,每次駕車出行都會面臨道路交通安全挑戰,如何降溫防暑、安全出行,沖破一年一度的高溫圍剿戰呢?
一、炎夏焱焱:高溫天氣特性
相較于暴雨、臺風等突發性惡劣天氣,高溫天氣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區域廣、危害較為隱蔽的特點,對生命健康、社會生產生活造成全方位危害。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指出,2024年的極端高溫影響了全球數億人,造成了難以估量經濟損失。
1
高溫天氣的等級劃分
目前國際上對高溫預警的判斷標準主要有三類,代表國家或組織及指標如表1-1所示[1]。
根據我國氣象行業標準,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時可被稱作“高溫日”。日最高氣溫是指前一日20:00至當日20:00之間的氣溫最高值;高溫天氣連續出現3天以上,則稱之為“高溫熱浪”或“高溫酷暑”。高溫預警信號及防御措施如表1-2所示。
2
我國高溫天氣的分布規律
?時間:城市熱島阻降溫,夜間高溫需警惕
我國夏季高溫一天內變化分為快速升溫期、峰值平臺期、緩慢降溫期和夜間高溫期,城市熱島效應和夜間高溫較為突出。
圖1-1 我國高溫天氣時間特征
?季節:高溫首發時間提前,夏季時長明顯增加
我國高溫天氣啟于5月初的立夏時節,集中在6~9月(圖1-2),且在大暑節氣左右達到高峰,之后持續反復,于白露之后逐漸消散,分布規律如圖1-3所示。
圖1-2 2024年全國每日高溫預警信息發布情況(圖片來源:國家預警信息發布)
圖1-3 我國高溫天氣季節特征
?地域:北方升溫顯著,南方濕熱加劇,西部出現新熱點
我國高溫天氣南北分布差異較大。華北、西北等地以干熱型為主,通常氣溫極高、太陽輻射強且空氣濕度小;沿海、長江中下游及華南等地則常出現悶熱型高溫,稱作“桑拿天”,由于夏季空氣濕度大,人們在氣溫相對不高時便有悶熱的感覺。
從以往各地最高氣溫出現時間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溫天氣存在階段性地域變化特征。6月的高溫主陣地位于華北、黃淮等地,多晴朗少云天氣,太陽輻射強,近地面加熱強烈,易形成持續性高溫天氣;進入7月,南方地區梅雨逐漸結束,雨帶北抬,北方地區降雨逐漸增多,副熱帶高壓長時間停留在南方地區,江南、華南北部、江漢東部、江淮地區高溫得以發展和持續[2]。高溫“點火”順序及分布如圖1-4所示,不同地區典型特征如表1-3所示。
圖1-4 全國高溫地域分布圖(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地形:平原盆地熱力中心,山區雨霧特殊風險
我國的平原、盆地區域是當之無愧的夏季“熱力中心”,受地形地勢影響,山地、沿海區域易伴隨高溫產生其他天氣風險。一是山地“焚風效應”。熱氣流翻山后,背風坡急劇增溫,干燥情況下易引發山火。二是山地迎風坡的“突發濃霧”與“短時強降雨”。受地形動力、熱力與水汽相互作用的典型結果,突發性強,短時影響大。三是沿海地區的“平流霧”。在暖濕氣流活躍、海表溫差顯著的沿海區域,夏季可能發生“突然起霧”的現象。
3
高溫天氣發展趨勢
近年來,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夏季高溫天氣呈現強度增加、持續時間延長、范圍擴大和季節性提前的趨勢,且極端高溫逐漸頻繁,干旱、高濕等復合災害進一步加深其危害。
階段性大氣環流異常是區域高溫天氣形成的直接原因。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暖高壓偏強且穩定,導致下沉氣流增加,不易成云致雨,同時太陽輻射強,近地面加熱強烈,極易形成持續性高溫天氣[3]。另外,氣候模式轉變導致影響加劇,2023~2024年厄爾尼諾現象退去,拉尼娜現象襲來,二者轉換影響大氣環流,導致世界各地極端高溫等異常氣候增加。據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數據,2022年起,我國高溫預警數陡增,高溫形勢日益嚴峻。(詳見圖1-5)
圖1-5 近7年每年高溫預警發布總數
未來,隨著全球變暖、平均溫度升高,高溫天氣趨于頻繁,極端高溫事件增多增強或將成為新常態,對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將更為復雜。
二、炎升險生:高溫天氣對安全出行的影響
夏季正值“暑期+汛期+假期”的三重疊加,頭頂40℃+的灼灼烈日、身處暴雨突襲的濕滑,忍受惡劣天氣條件之苦;暑期旅游和親子自駕交織、復雜環境與疲勞駕駛共存,直面生理心理極限挑戰。
1
對駕駛人:生理與心理的雙重“煎熬”
?不同體感溫度影響
體感溫度是人體熱平衡系統與環境的綜合作用結果,是影響人體機能的重要指標[4]。除氣溫影響外,體感溫度還受到空氣濕度、風、太陽輻射、著裝,甚至心情等因素的影響。按照人體生理感受可將高溫劃分為干熱、濕熱、悶熱三種類型,見圖2-1,不同類型的高溫天氣對人體機能的影響見表2-1。
圖2-1 不同高溫類型(氣溫38℃時)
?常見生理影響
夏季高溫不僅帶來體感不適,更會影響循環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功能,引發一系列生理紊亂和疾病風險。一是疲勞風險增加,高溫影響正常代謝,造成能量消耗增多、體力下降加快,中樞運動神經細胞的興奮性降低,肌肉收縮能力和協調能力下降,進一步導致注意力下降、反應遲鈍,對路況的監控能力下降,極大增加了疲勞駕駛風險。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溫環境可能更易引起血糖濃度波動,嚴重時造成反應能力、操縱能力下降,易發生駕駛誤操作。二是體溫調節失效,誘發中暑等相關疾病,嚴重可導致熱射病。中暑往往伴隨頭痛、惡心、乏力等明顯身體不適,此時不應繼續駕車。三是心臟負荷增加,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尤其對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史者等基礎病患者、老年人等熱調節能力偏弱群體而言風險較高,出行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四是消化系統疾病高發,因飲食不當、腸胃著涼引起的急性腸胃炎、腸胃痙攣、絞痛等,突發性強,直接導致駕駛操作能力受損,造成分心駕駛、違規操作等風險行為[5]。
【事故案例】
(點擊跳轉)
合理使用防暑藥物能緩解不適,但部分夏季常用藥物成分也可能對駕駛人的身體機能產生損害,降低認知操作能力水平。(詳見表2-2)
?不良情緒反應
受高溫天氣影響,駕駛人往往會在心理和情緒層面產生一系列負面反應。一是易怒與攻擊性增強。高溫環境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使人更易感到煩躁、焦慮,對其他交通參與者不當行為的忍耐度明顯降低。當駕駛過程中遇到堵車、刮擦、鳴笛等場景時,駕駛人更易急躁、抗拒,甚至引發不必要沖突,增加交通安全風險[6]。二是情緒波動與行為激進。炎熱會引發焦躁、易疲勞等情緒波動,駕駛人在進行超車、變道、避讓等交互行為時,傾向于“更快、更頻繁”完成,導致駕駛操作更冒險、更激進,一定程度上忽視安全駕駛規則。三是壓力感與焦慮感上升。夏季長時間駕車時,車內通風條件不良,駕駛舒適度降低,且駕駛人往往在夏季更擔憂車輛發生故障,進而增加壓力感,易導致情緒焦慮,甚至會加重心悸等身體不適。
?關注“空調病”影響
夏季“空調病”是低溫環境、溫差驟變與空氣污染共同引發的健康綜合征,對于駕車安全有著顯著影響:一是因車內車外溫度反差、冷熱交替引起血管的快速收縮、體溫調節紊亂,進一步導致頭痛或夏季風寒,造成駕駛人判斷力受損,加劇駕駛疲勞。二是車內密閉空間空氣循環不良,或濾網不潔造成空氣污染,刺激呼吸道和過敏體質者,引發呼吸系統不適,分散駕駛人對路況的注意力,嚴重者甚至會誘發鼻炎,引發細菌性肺炎。三是空調長時間直吹,可導致手足麻木、頸肩部肌肉僵硬、關節疼痛,甚至出現“空調肩”(肩周炎)癥狀,頸肩部肌肉長時間不適會影響轉方向盤、踩踏板等操作動作的協調性,降低了駕駛安全性。
2
對車輛性能的影響:高溫觸發多個系統危機
?動力系統:高溫下的“心臟衰竭”
高溫對燃油車動力系統的影響重點在于發動機冷卻效能下降,對電動車的主要影響在于電池溫度與能量消耗的異常。
燃油車:一是動力不足與過熱拋錨。高溫空氣密度較低,意味著進入發動機氣缸的氧氣量減少,導致燃燒不充分,可能會造成發動機功率下降,動力不足,甚至“拋錨”。二是機油潤滑效果下降與機械磨損。機油在高溫下黏度下降,潤滑不足導致活塞環、缸壁等發動機部件磨損加劇,引發拉缸、燒瓦等故障。三是冷卻不充分與過熱風險。高溫環境下發動機冷卻不充分,可能會導致長時間過熱,使部分零部件變形、磨損加劇,影響使用壽命。
電動車:高溫對電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續航里程衰減。電池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中,其容量衰減會加速。(詳見圖2-2)二是縮短使用壽命。高溫會加速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導致電池組件降解,從而縮短電池壽命。三是增加自燃風險。高溫加速電池內部化學反應速率的同時導致產熱增加,可能引發動力電池熱失控[7]。
圖2-2 某型號鋰電池放電試驗
?行駛系統:爆胎的“致命威脅”
高溫對行駛系統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爆胎。爆胎與胎壓和溫度都存在密切關系。停車狀態下,高溫造成氣體熱膨脹,胎壓升高;行駛狀態下由于摩擦、熱傳導等原因,進一步導致胎內氣體升溫膨脹,加劇胎壓升高,進而引發爆胎危險。研究表明:隨著路面溫度升高,爆胎發生的頻率明顯增加。如果輪胎存在裂口、鼓包、嚴重磨損、老化時,爆胎風險更加突出。
【事故案例】(點擊跳轉)
(點擊跳轉)
?制動系統:熱衰減引發的“奪命延長”
高溫可能導致車輛制動效果減弱,原因有三點:一是制動液溫度上升,可能沸騰產生氣泡形成氣阻,削弱液壓傳遞,導致制動踏板變軟,制動效果減弱。二是連續、頻繁制動時,制動盤和制動片摩擦產生大量熱量,溫度急劇升高,超過一定限度時摩擦系數會降低,制動力下降,嚴重時還可能導致制動片變形、開裂等[8]。三是高溫下橡膠部件硬化、龜裂、失去彈性,管路密封失效,可能引發制動液滲漏。
?車內易燃物品:高溫下的“定時炸彈”
高溫天氣下,汽車內部溫度可以在短時間內急劇升高到70℃甚至更高,在此溫度下,車內存放的許多物品可能會承受不住高溫發生爆燃或者引起其他物品燃燒。消防部門實測,55℃時打火機體積膨脹,65-70℃爆炸風險極高,夏季暴曬車內僅需12分鐘便達此溫度。另外,在高溫直射環境下,車內眼鏡等聚光物體會快速引燃易燃物。消防實驗顯示:放大鏡(模擬眼鏡聚光)在車內直射40分鐘后,焦點處紙巾被點燃。此外,含酒精的香水、噴霧以及帶電池的電子產品,在高溫下也極易導致火災。高溫下車內常見危險物品見表2-3。
另外,新車內飾在高溫長時間暴曬下會釋放一定有害氣體,如人造皮革、回收棉隔音層、塑料中控臺等,在高溫催化下材料熱分解、有害氣體揮發,且在密封環境內加劇積聚,若不及時通風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傷害[9]。
3
對駕駛環境的影響:多元因素下的危險熱力場
?道路變形
高溫環境對瀝青道路、水泥道路造成差異性的影響,帶來不同的行車風險,如表2-4、圖2-3所示。
圖2-3 高溫環境對瀝青道路(左)、水泥道路(右)影響
?停車位選擇
高溫環境下,許多駕駛人為了避免車輛暴曬,可能會選擇禁停的陰涼地停放車輛,導致妨礙其他車輛正常通行,增加交通安全風險。戶外停車位可能會有流浪貓狗選擇在車底躲避太陽暴曬,增加了車輛啟動時的危險。另外,停車位周邊干燥的植被、落葉或丟棄的易燃物,可能因高溫或車輛尾氣火星引發火災。
?車窗霧氣
潮濕悶熱天氣時,當車輛從地下停車庫駛出,車外的熱濕空氣接觸到溫度較低的車窗玻璃表面,會迅速遇冷液化,凝結形成霧層,阻擋駕駛視野。由于車窗玻璃升溫需要時間,不加干預情況下,車窗霧氣可能會持續2~3分鐘。
?伴隨高溫產生的其他氣象
熱空氣折射:光線從高密度(冷空氣)進入低密度(熱空氣)時發生折射,形成物體虛像。一是造成“濕路面”假象,折射導致路面虛像“抬高”,易誤判為路面積水;二是前車輪廓扭曲假象,折射導致前車虛像“橫向偏移”,易誤判遠方車道;三是造成遠處路側交通標志牌“隱身”,導致遺漏道路信息。
強對流:夏季高溫下的強對流天氣是由于垂直溫差過大造成的熱力能量劇烈釋放,其突發性和破壞性遠超普通降雨,易發生于城區,往往會造成短時強降水(影響能見度)、雷暴大風(瞬時風速大)、冰雹(交通通行暫時中斷),甚至發生龍卷風等極端天氣,短時間內嚴重影響交通秩序。
蒸汽霧:高溫天氣時的雨后起霧現象被稱為“蒸汽霧”,是由于地表與雨水溫度相差較大引起,導致近地面濕度增加、產生短時霧氣,降低能見度。
4
對其他交通參與者:交通安全與避暑防曬的矛盾
?兩三輪車輛(摩托車、非機動車)騎行人
闖紅燈搶行:由于氣溫高、陽光照射強烈,加之路口無遮蔽,部分兩三輪車駕駛人等信號燈時害怕暴曬,闖紅燈搶行,極易發生事故。另有部分駕駛人選擇在路口“避曬式”等待通行,在距離信號燈停止線幾米外的樹蔭處等燈,影響車輛通行效率,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未按規定正確佩戴安全頭盔:因怕熱不佩戴安全頭盔,或在頭盔下加戴遮陽帽導致頭盔無法正確固定,在突發緊急情況下加大頭部受傷的風險。
非法安裝遮陽棚或傘:造成視線遮擋,增加視野盲區,同時會改變車輛重心,影響車輛的操控性和穩定性,容易剮蹭行人或車輛,轉彎時更易側翻。另外,遮陽裝置加裝在電動自行車前部,其固定鋼管易對騎行人造成二次傷害。
【事故案例】
(點擊跳轉)
分心駕駛:為遮擋陽光,部分騎行人采用一手騎車一手撐傘或扶帽子的方法,單手操控車把,遇到緊急情況無法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車輛。尤其在轉彎、避讓或遇到突發情況時容易失控摔倒。
穿戴不當的防護裝備:騎行人穿著長款防曬衣、下擺過長的裙子等隨風飄動的衣服,其衣物容易被卷入車輪或鏈條中,導致車輛失控摔倒。同時,佩戴深色或鏡面效果過強的太陽鏡,在進入隧道、樹蔭或天色變暗時,可能無法清晰辨識路況和信號燈顏色,造成反應延遲。
【事故案例】
(點擊跳轉)
?快遞外賣群體
快遞外賣群體在高溫下仍然堅持作業,是城市中最辛苦的勞動者之一,夏季高溫對戶外奔波的快遞外賣群體構成了多重威脅:最嚴重的是趕時效忽視身體預警,部分外賣員高溫時段(11:00-18:00)持續暴曬騎行,高溫加速體力消耗,更易疲勞,導致無法及時有效地應對復雜的交通狀況;且容易忽略頭暈、心慌等中暑前兆,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堅持騎行,導致專注力、對車輛控制力下降,造成健康危害、安全隱患。另外,“趕單焦慮”驅動危險行為,在生理不適、心情焦躁的情況下,為趕時間一旦發生超速、闖紅燈、逆行、搶道、騎行中接打電話等違法行為,會進一步加劇交通事故風險;并且部分騎手對電動車進行動力、電池、燈光違法改裝,導致電動車性能不穩定,高溫環境下電機長時間超負荷運行,加大了電池短路、損壞的概率。
?行人
危險避暑行為:為尋找陰涼處乘涼行走,部分行人在機動車道或非機動車道隨意穿行,行走軌跡不穩定,存在與機動車或非機動車發生碰撞的風險;橫過道路時,為了陰涼走天橋下陰影處,不走過街天橋,橫穿機動車道,非常危險;農村地區部分老年人喜歡聚集在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旁的樹蔭下休息,甚至坐在路邊臺階或隔離帶上,占用通行空間,迫使車輛繞行。
不當防曬措施增加風險:行人手持遮陽傘時,傘沿過低導致遮擋正前方視線,或為避讓障礙物突然大幅度移動傘具,影響自身及周圍行人或車輛的路徑預判,增加碰撞風險。防曬面罩或圍巾包裹過嚴,可能造成遮擋側方或下方視線,影響觀察路況和兩側車輛,轉頭查看時也可能受限。
?特殊群體
兒童和老人群體熱調節能力偏弱,高溫下更易發生中暑等熱應激反應,導致過馬路時判斷力下降、步伐不穩等,無法快速避讓車輛。在高溫煩躁情緒下,兒童可能突然掙脫家長沖入馬路,或躲在停靠車輛陰影處玩耍,因存在盲區導致司機難以察覺。此外,兒童若不慎被鎖車內,高溫下密閉車內氣溫飆升,若無法及時補充水分,很容易脫水昏迷,甚至因缺氧、高溫而死亡。
三、炎途穩駕:科學應對與風險防控
1
高溫天氣安全駕駛原則
?出行前——人防暑、車防患
調整狀態。高溫天氣出行前,駕駛人應確保身心狀態良好,避免帶病、身體不適、疲勞、睡眠不足狀況下駕車,盡量避開午后易困倦時段。
科學防暑。預防性補水;如服用藥物,需檢查成分、劑量是否對安全駕車造成影響,服用易導致嗜睡的藥物后勿駕車出行。
合理飲食。夏季飲食需“防變質、防刺激、保狀態”,出行前飲食需清淡適量,不空腹吃大量冷飲/冰品。
整理裝備。可準備透氣棉麻衣物、防眩光太陽鏡,避免穿拖鞋、高跟鞋駕車,勿在車內高溫時使用酒精噴霧消毒,備足飲用水、不影響駕車的防暑藥品。
規劃路線。提前關注了解高溫預警和路況信息,規劃最佳出行時間、出行路線、途中休息地點、終點停車地點等。
車輛預檢。出行前檢查車輛功能,確保車輛輪胎外觀、壓力正常,確保空調可正常開啟,確保冷卻液、玻璃水足夠,確保雨刮器使用順暢。
車輛預冷。出發前5-10分鐘,先開窗開門通風,排出車內熱空氣;開啟空調內循環,強效制冷;降溫后關閉車窗,適當調低風量,保持車內合適溫度。
環境預判。潮濕悶熱環境下,若從地下停車場來到戶外,需注意車窗霧氣,可提前打開前后雨刷器、打開車窗,及時消除車窗霧氣。
?行車中——動態調整、量力而行
實時監控車輛狀態。“看”水溫表、機油壓力燈、胎壓監測系統,觀察是否異常;“聽”是否有持續的金屬摩擦聲、輪胎異響,預防機械故障;“聞”是否有焦糊味(電路/剎車過熱)、刺鼻味(催化轉化器過熱),有的話則立即安全停車檢查;“感受”空調工作狀態,若制冷效果明顯下降或出風異常,需及時維修。
科學使用空調與通風。車內降溫后調整出風口方向,避免冷風直吹,勿長時間直吹頭面部或膝部;車內溫度穩定后調至24-26℃,避免與車外溫差過大;切換至外循環或定期開窗通風(每次1-2分鐘),防止車內氧氣量下降導致疲乏嗜睡。
嚴防疲勞駕駛與中暑。為保障良好行車狀態,建議每駕駛1.5-2小時或150-200公里,選擇安全地點休息15-20分鐘,下車活動四肢;小口、多次飲用常溫白水或電解質飲料主動補水,勿等口渴再喝,避免大量飲用咖啡、濃茶、高糖飲料(利尿且加重脫水);識別中暑先兆,當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出汗、心跳加快、注意力渙散等狀況時及時安全停車處理。
應對特殊交通場景。警惕因路面高溫蒸騰產生的“虛影”、“熱浪”等視覺錯覺,增大跟車距離,提升操控安全性;部分瀝青路段可能軟化形成深車轍,導致車輛跑偏、打滑,緊握方向盤,平穩通過。
重點風險預防與應急處理。爆胎預防應對:保持胎壓正常,避免超載、超速,躲避路面坑洼硬物;若發生爆胎,需緊握方向盤,點剎逐漸減速,保持車輛直行(爆胎車會向爆胎側劇烈偏移);開啟雙閃,觀察后視鏡,緩打方向靠邊停車。發動機過熱:當水溫表紅燈、機艙冒白煙時,停車熄火后切勿立即打開水箱蓋,避免高溫高壓蒸汽噴出造成燙傷;呼叫專業救援,勿盲目加水,冷熱劇變可能損壞發動機缸體。車輛自燃征兆與應對:當出現濃烈焦糊味、機艙冒煙、儀表臺附近冒煙、疑似火苗時,立即靠邊停車熄火(雙閃),車上人員迅速撤離至安全地帶,撥打119求援。
?出行后——人休整、車恢復
規范停車。停車時盡量在室內停車場停放,選擇路側停車位或露天停車場長時間停放時選擇陰涼處停放,且避開樓房玻璃陽光反射,無陰涼處時可選擇使用防曬遮陽罩。
帶離車內高危物品。離開車輛前,帶走打火機、香水、壓力罐、老花鏡、帶電池的電子設備等可能在高溫下引發爆炸或火災的物品,注意中控臺禁放礦泉水瓶、玻璃水瓶,避免玻璃、水面折射陽光引燃內飾。
駕駛人休整恢復。可用常溫水沖洗手腕快速降溫;飲用含鉀鈉飲品補充電解質,忌狂灌冰水冷飲;保證良好睡眠。
新能源車注意事項。為提高電池使用壽命,盡量避免高溫時段充電、避免立即快充;充電期間所有人員撤離車輛,并開啟高溫充電報警推送,遠程掌握充電實況;若充電樁顯示“電池溫度過高暫停充電”,勿強制重啟,靜置一段時間后再試。
2
重點群體出行要點
?老年駕駛群體
主動適應生理變化,實現“自由”與“安全”的平衡。夏季高溫對老年駕駛群體構成特殊風險,一是視聽力下降,高溫強光下眩光敏感度增加,導致誤判路況;二是反應速度減慢,生理機能衰退,高溫加速疲勞,突發狀況下操作延遲風險升高;三是慢性病突發風險,高血壓、心臟病等老年群體常見基礎病在高溫下易誘發暈厥或意識模糊,尤其服藥后脫水更危險。因此高溫天氣老年駕駛人應盡量避開高溫時段出行或有人陪同,優先選擇清晨或傍晚;考慮老年人身體狀況,適當縮短連續駕車時長,保證休息,并遵守體檢結果,做好健康監測,熟悉服用藥物副作用。
?職業駕駛群體
不爭這一秒、不多扛一刻,拼的是健康、載的是責任。高溫天恰逢暑期旅游季,旅游大巴駕駛人工作強度大,需關注自身狀態、車輛狀況,做好自身及乘客安全防暑工作;網約車駕駛人需注意補水通風,避免密閉環境長時間使用空調,穩定情緒,不開斗氣車;貨車駕駛人為避免高溫行車,可能規劃夜間出行路線,需注意休息、嚴防疲勞;危化品運輸車駕駛人需充分了解所運載貨物的高溫性質,做好防曬、防震固定。
?自駕游群體
安全是風景的底色,周全準備謹慎駕駛方能縱享山河壯美。自駕游群體的駕駛技能參差不齊,往往選擇陌生路線、租借車輛自駕,對駕車環境及車況了解不足,且部分自駕游群體缺乏長途駕車經驗,易低估高溫天氣產生的影響。駕駛人需提前熟悉車況、了解路況,提高駕駛適應性,同行人員尤其是副駕駛,需做好提示警示,并及時輪流駕車。
?摩托車、非機動車騎行群體
算清安全成本賬,不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換取短暫舒適。騎行者需要提高安全意識,杜絕闖紅燈搶行,正確佩戴夏季安全頭盔,合理安全地做好防曬防暑措施,如:穿著輕薄透氣長袖、使用防曬霜、佩戴淺色太陽鏡、攜帶足量常溫瓶裝水;提前規劃行程,避開正午、下午高溫時段出行,減少在烈日下等待的時間。
?快遞外賣群體
使命必達誠可貴,安全歸來價更高。快遞外賣群體應根據身體狀況合理調整勞動時間,了解高溫防護、中暑急救等基礎救護知識,出行可穿戴符合要求的冰感袖套、制冷背心,高溫時段每工作1小時宜在安全陰涼處休息15分鐘,補充水分,勿直接沖涼或猛吹空調。應做到車輛安全“三必查”,查胎壓、查電池、查剎車,避免改裝造成隱患,確保車況良好;規范行車“四必讓”,即路口過街、小區窄路、商店餐廳、雨后路段等場景下注意慢行、讓行,安全首位、事半功倍。
?行人
高溫下的步行安全,需要更多一份清醒與耐心。合理防暑的同時保持對環境的敏銳觀察,合理規劃路線,盡量走有樹蔭或遮陽棚的人行道,避免聚集在車道等車輛通行空間休息納涼,撐傘遮陽避免遮擋視線。出現頭暈乏力時到安全區域休息,避免勉強行走。家長牽緊孩子手腕,并教會孩子遠離車輛周邊玩耍,千萬別讓孩子單獨留在車內。
3
典型場景駕駛策略
?城市路段
熱島效應導致城市氣溫高于周邊區域,建筑玻璃幕墻反射陽光形成強光斑可短暫致盲,且行人及非機動車騎行者較多,易發生隨機違法行為。因此高溫天氣城市路段通行,可佩戴淺色偏光鏡,眩光刺眼后不要急剎車,緩慢減速調整視線至儀表盤,再掃視路面;靠近公交站臺、樹蔭缺口、公園商區時,提前降速觀察,以防行人或非機動車穿行。
?山區路段
夏季山區高溫行車面臨“氣象突變+機械過載+能見度干擾”多重挑戰,焚風效應易導致發動機過熱、冷熱空氣對流造成急降雨霧,對駕駛人駕駛技能、應急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尤其山區長下坡路段易導致制動熱衰退,制動力下降。因此夏季行駛在山區路段,盡量選擇性能熟悉的車輛,面對突變天氣快速、熟練完成應對操作;面對長下坡路段應從坡頂降速緩行,通過短點剎控制車速,并在安全位置停車冷卻。
?西北地區場景單一路段
我國西北地區地廣人稀、路況單一、環境單調。單一場景路段(如戈壁、沙漠公路)的單調性造成駕駛人注意力下降、反應遲緩,高溫輻射會加速腦疲勞與肢體麻木,且車流稀少、路況平穩,行駛節奏固定、缺少互動刺激,更易發生疲勞駕駛。駕駛人需規劃合理的行駛節奏,尋找“目標物”提高注意力;在車內設置音頻輪換,增強駕駛環境的變化感,為大腦提供周期性刺激;定時切換內/外循環,保持空氣流通,防止缺氧性困倦。
?南方濕熱地區
夏季南方濕熱地區駕車面臨“高溫+高濕+強對流”的三重暴擊,需應對車輛故障、健康風險及突發天氣的復合挑戰。高濕環境不但加劇駕駛人煩悶焦躁情緒,增加中暑概率,也易造成車輛電路系統短路故障,車內密閉空間霉菌病原體滋生。駕駛人需熟悉中暑先兆,車內備好冷敷包;每季更換空調濾芯,檢查冷媒量,降低車內空氣污染;行程前做深呼吸或簡單伸展運動,車內可適當播放輕松音樂,保持平和心態,避免開“斗氣車”。
結 語
隨著全球變暖趨勢加劇,熱浪影響范圍不斷擴大,高溫天氣的危害影響著道路交通安全的方方面面。駕駛人需有效應對高溫帶來的多重挑戰,充分認識高溫天潛在安全隱患,提高危險防范意識,規范駕駛行為,確保夏季行車安全。
高溫天氣行車“三重防護”
一護——人員狀態
合理飲食勤補水,通風除濕穩情緒;
保證休息防疲勞,暑天帶病不開車。
二護——車況良好
行車途中勤降溫,胎壓制動多留心;
留意環境防爆胎,監測車況“看、聽、聞”。
三護——駕車行為
復雜場景需耐心,盲區林蔭讓行人;
車距留白謹慎行,停車帶離易燃品。
參考文獻:
[1]中國氣象局.國外高溫標準[EB/OL].https://www.cma.gov.cn/2011xzt/20120816/2012060201/201208160101/202111/t20211104_4202762.html,2013-05-31/2025-07-01.
[2]中國天氣網.南北方多地超額完成6月高溫“KPI”,為何今年高溫異常偏多[EB/OL].https://mp.weixin.qq.com/s/vZO2VTL8cGeOlTzdsljFFA,2025-06-18/2025-07-01.
[3]中國氣象數據.氣象數據回看高溫天氣[EB/OL].https://mp.weixin.qq.com/s/W20WuZGrUSD1LNeF3DXhqA,2024-08-26/2025-07-01.
[4]孔嘉莉.礦井高溫高濕環境對人體機能影響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4.
[5]唐倩,朱興林.高溫環境對駕駛行為的影響研究[J].人類工效學,2023,29(04):32-38.
[6]孫祥龍,關環環.高溫天氣對公交駕駛員風險駕駛行為影響[J],2022,24(06):16-22.
[7]慰谷雨.高溫環境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熱管理方案研究[D].清華大學,2021.
[8]鄒光雄,寇文能等.高溫環境對汽車制動的影響[J].汽車文摘,2019(07):42-45.
[9]端方勇,陳亮.內外飾顏色對車輛暴曬后車內溫度影響的研究[J].汽車實用技術,2017(14):112-114.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駕駛人安全研究部、宣傳教育研究部
聲明:如需轉載或開白名單,請留言聯系獲取授權!轉載須在文首標注來源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