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主動致電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盡快敲定一份初步協議,以避免歐盟商品遭遇特朗普即將實施的懲罰。
這通電話,恰好發生在特朗普設定的7月9日最后期限前夕,顯然不是禮節性交談,而是一次政治求饒。
此前,特朗普已明確表示,如果歐盟在7月9日之前無法達成協議,美國將對歐洲汽車、鋼鋁制品、農產品等征收高達20%-50%的額外費用。
馮德萊恩的電話之所以引發關注,不僅是因為趕在了最后期限前,還恰逢歐盟在內部立場分裂的背景下,急需穩住跨大西洋關系。
歐盟發言人稱雙方進行了良好的交流,但從現實來看,完全是馮德萊恩主動低頭求情,希望特朗普高抬貴手。
美歐貿易博弈的深層困局
2020年春夏之交,一場圍繞關稅的博弈在大西洋兩岸激烈展開。特朗普政府以“對等貿易”為名,威脅對歐盟輸美汽車、鋼鋁制品等關鍵商品加征最高50%的懲罰性關稅,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最后期限前的緊急求和電話,徹底暴露了跨大西洋關系的脆弱性。
這場危機的根源在于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戰略。自2017年上任以來,特朗普始終將歐盟視為“占美國便宜”的貿易對手。他多次指責歐盟通過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美國商品進入歐洲市場,導致美國對歐盟存在高達1980億歐元的貿易逆差。
2020年4月,特朗普更進一步,宣布對全球貿易伙伴實施“對等關稅”,要求所有國家對美出口商品稅率不得超過美國對其同類商品的稅率,否則將面臨高額懲罰。
歐盟的應對從一開始就陷入被動。盡管德國、法國等成員國多次表態要維護WTO規則,并揚言對美實施對等反制,但實際行動卻猶豫不決。例如,歐盟曾計劃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加征關稅,但為了給談判留出空間,又將報復措施推遲至7月14日生效。
這種“嘴上硬、行動軟”的姿態,被特朗普團隊視為軟弱可欺。到了5月,美國談判代表甚至要求歐盟在數字服務稅、農產品市場準入等領域做出讓步,作為暫緩加稅的條件。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歐盟內部的分裂。德國、意大利等出口導向型國家,因汽車、機械等產業對美依賴度高,傾向于盡快妥協;而法國、西班牙等國則擔憂讓步會損害自身產業利益,主張強硬反擊。
這種分歧在馮德萊恩的求和行動中尤為明顯:她一邊聲稱要“捍衛歐洲利益”,一邊卻主動向特朗普提出接受10%的基準關稅,并承諾在農產品采購、液化天然氣進口等領域向美國傾斜。這種“半跪姿態”引發法國官員公開批評,認為馮德萊恩的妥協將削弱歐盟的議價能力。
馮德萊恩的政治“滑跪”
2020年5月25日的那通電話,成為馮德萊恩政治生涯的標志性事件。面對特朗普設定的6月1日加稅最后期限,她主動致電美國總統,請求將談判期限延長至7月9日,并承諾“迅速而果斷地推進談判”。這通電話的性質一目了然:歐盟不僅放棄了此前的強硬立場,還變相承認了對美談判的劣勢地位。
馮德萊恩的妥協并非偶然。在此之前,歐盟已多次釋放退讓信號。4月,特朗普提出“工業品互免關稅”方案時,歐盟雖表面拒絕,但隨后悄然擱置了報復清單,并開始討論接受10%基準關稅的可能性。
這種態度轉變的背后,是歐盟對經濟衰退的恐懼——據預測,若美國加征50%關稅,德國汽車業將損失超過200億歐元出口額,意大利鋼鐵企業也將面臨產能過剩危機。
更值得玩味的是,馮德萊恩的求和行動帶有明顯的個人政治色彩。作為與拜登關系密切的歐盟領導人,她在特朗普執政后期急于展現對美“忠誠”,以換取美國對歐盟的政策傾斜。
這種心態在她與特朗普的通話中表露無遺:她不僅承諾加快談判進程,還暗示歐盟可能在對華政策上配合美國,例如限制中國企業參與歐洲關鍵基礎設施建設。這種“以華制美”的策略,被分析人士批評為“出賣歐盟戰略自主性”。
然而,特朗普的回應卻充滿了戲謔與算計。他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同意延期”,并強調這是“馮德萊恩的請求”,同時暗示歐盟需在談判中做出更多讓步。
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既給了歐盟喘息空間,又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的主導地位。正如德國《商報》所言,馮德萊恩的妥協“不僅沒有換來尊重,反而讓特朗普看清了歐盟的底線”。
博弈的延續與中國的警示
盡管馮德萊恩的求和暫時緩解了危機,但美歐貿易爭端的本質并未改變。截至2020年7月,雙方仍在汽車關稅、數字服務稅等核心議題上僵持不下。
美國堅持要求歐盟取消對美汽車關稅,并開放農產品市場;而歐盟則要求美國降低鋼鋁關稅,并放棄將數字監管納入談判議程。這種分歧預示著,即便達成臨時協議,長期摩擦仍不可避免。
這場博弈對中國的警示意義深遠。首先,歐盟的妥協暴露了其在戰略自主上的困境。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歐盟寧可犧牲部分利益也要維持跨大西洋關系,這為中國處理中歐關系提供了重要參考——在涉及核心利益時,不能對歐盟的“戰略自主”抱有過高期待。
其次,馮德萊恩暗示的“對華妥協”值得警惕。有跡象表明,歐盟可能在稀土供應鏈、5G技術等領域配合美國對華施壓,以換取貿易談判中的讓步。例如,歐盟近期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企業參與歐洲醫療器械公共采購,這種做法與美國的“技術脫鉤”戰略如出一轍。
中國的應對需精準而務實。一方面,應繼續通過多邊機制(如WTO)維護自由貿易,同時利用中歐在氣候變化、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共同利益,推動合作以對沖美國壓力。
另一方面,需加強對關鍵領域的掌控,例如稀土出口管制和高科技研發,以應對可能的外部沖擊。正如美海軍陸戰隊將領馬奧尼在CSIS論壇上承認的,美軍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高達80%,這種結構性弱點同樣適用于歐盟。中國可通過合理運用這一“戰略杠桿”,在美歐博弈中爭取更大主動權。
信息來源:特朗普“官宣”發函時間 美國貿易談判談咋樣了? 2025-07-07 環球時報
特朗普稱8月1日起實施新關稅,最高稅率或飆升至70% 2025-07-05 界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