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5日那個夜里,馬斯克又搞了個大動作——成立"美國黨",這下真是要和傳統政治杠上了。
誰知道黨綱還沒出爐呢,特朗普就坐不住了。直接掏出《移民與國籍法》這張牌,威脅要重新查馬斯克的身份問題。
這場豪賭馬斯克能贏嗎?科技大佬硬剛政治老手,到底誰能笑到最后?
作者-鹽
錢袋子被動了刀子
說白了,這就是個錢的事兒。馬斯克建黨看起來挺高大上,什么"打破兩黨壟斷"、"推動政策聚焦公共利益",聽著就像那些政客愛說的漂亮話。可你仔細一琢磨,核心問題還是利益。
7月4日,特朗普簽署了那個要命的"大而美"法案,總額3.3萬億美元。這法案就像一把刀子,直接砍向了馬斯克的錢袋子。NASA的科學預算從73億美元被削減到39億美元,這可不是小打小鬧的調整,而是腰斬式的大砍刀。
馬斯克心里那個急啊。SpaceX在2021年就拿到了NASA超過24億美元的大單子,涵蓋火箭發射、衛星部署、軌道站維護等一大堆項目。這些訂單可是SpaceX的命根子,聯邦政府的錢就像血液一樣,流到哪兒,哪兒就活。現在好了,血管被人掐住了,馬斯克能不跳腳?
你看看那些所謂的政治理想,什么"把自由還給人民",聽著就像包裝紙。
真實情況是,馬斯克清楚得很,如果不通過政治手段干預這個法案,SpaceX未來三到五年的收入結構就得大變樣。火箭和載人航天這攤生意,投入大、周期長,沒有政府訂單兜底,誰敢玩這么燒錢的游戲?
馬斯克這步棋走得挺狠,可華盛頓那幫老油條也不是吃素的。
老政客的陰招更狠
你以為特朗普會坐視不管?太天真了。這位總統可是在政壇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老手,對付一個科技新貴,他的招數多著呢。
最毒的一招就是直接威脅馬斯克的身份問題。
7月6日,特朗普在"真實社交"平臺上發文,說要"重新審視馬斯克早年的移民申請材料"。這話聽著輕飄飄的,可分量重得很。馬斯克出生在南非,1989年以加拿大學生身份來到美國,1992年進入斯坦福大學,但只上了兩年就退學創業。
這里面的貓膩就在于,馬斯克當年申請斯坦福的目的很明確——為了在美國合法居留更長時間。按照《移民與國籍法》,如果發現入籍時存在虛假陳述或信息隱瞞,美國政府有權撤銷公民身份。雖然法律專家都說這種操作難度極高,成功率不到0.1%,但威懾效果是實實在在的。
特朗普這招夠狠的,直接戳到了馬斯克的軟肋上。"別忘了你的出身,你不是我們自己人"——這話不用明說,馬斯克也聽得懂。這種心理威懾比任何明面上的打擊都要管用,讓這個科技狂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權力核心的森森寒意。
不光是嘴上說說,特朗普的政治盟友也沒閑著。
風險投資家詹姆斯·菲什巴克牽頭成立了"FSD PAC"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專門用來對付馬斯克。這個縮寫挺有意思,既是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的英文縮寫,又代表"全力支持唐納德"。明擺著就是要在馬斯克的地盤上跟他較勁。
面對這種圍攻,馬斯克估計頭一次感受到啥叫"人在屋檐下"。不過,制度這堵墻才是真正的攔路虎。
制度這堵墻有多厚
想在美國搞第三黨?歷史告訴你有多難。美國的政治制度就像一道厚厚的墻,專門用來擋住第三方勢力。這可不是什么陰謀論,而是明明白白寫在法律條文里的規則。
最要命的就是"贏者通吃"的選舉人制度。你可以在全國拿到20%的選票,但只要在關鍵州拿不到第一名,最后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張選舉人票都撈不著。
1992年的羅斯·佩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當年他在民調中一度突破20%的支持率,最后還不是被這套制度玩得七零八落。
除了選舉制度的大山,具體的操作門檻也高得要命。
馬斯克想讓"美國黨"真正上選票,得先在每個州分別注冊。這可不是發個聲明那么簡單,要召開黨代會、選出臨時官員、起草政黨章程、收集上萬份選民簽名。有些州的法律還規定,新政黨必須在成立后18個月內完成所有程序,否則就自動失效。
光是跑這些手續就夠馬斯克喝一壺的。更麻煩的是,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兩個老牌政黨,肯定會想方設法在程序上卡他。人家在各州都有根深蒂固的關系網,要給你使點絆子,簡直不要太容易。
目前為止,"美國黨"連個像樣的組織架構都沒有。馬斯克只是在社交媒體上跟粉絲互動,回答一些關于政綱的問題,說什么"支持減少監管、發展AI、加強軍事自動化"。
這些政策聽起來不錯,但黨綱沒成形、組織沒健全、候選人也沒宣布,更像是一次政治秀,而不是真正的政黨創建。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打臉。股市的反應最直接——錢不會騙人。
這場戲還沒到結局
這出大戲到底怎么收場?還真不好說。
市場已經用腳投票了,特斯拉股價在馬斯克宣布建黨消息后大跌超過7%,一天之內蒸發了上千億美元。投資者的邏輯很簡單:當特斯拉的CEO變成政治活動家,這直接傷害股東利益。
錢是最誠實的,它不會陪你玩政治游戲。特斯拉投資公司Azoria Partners的首席執行官菲什巴克直接在X上開炮,批評馬斯克的政治行為損害股東信心。這還只是開始,如果馬斯克真的要在政治道路上走下去,面臨的商業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真正的考驗要等到2026年。馬斯克說"美國黨"可能參與中期選舉,這給了他差不多一年半的準備時間。問題是,一年半夠不夠他搭建起一個真正能打仗的政治組織?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個時間窗口實在太短了。
更關鍵的變數是特朗普能不能重返白宮。如果特朗普真的回來了,馬斯克的日子只會更難過。到時候不光是NASA訂單的問題,可能連特斯拉的清潔能源補貼都要被重新審查。政治報復這種事,在華盛頓可是家常便飯。
不過話說回來,馬斯克也不是省油的燈。這家伙的特點就是敢想敢干,當年搞電動車的時候,所有人都說他瘋了;搞火箭回收的時候,NASA的專家也搖頭。結果呢?特斯拉市值一度超過豐田,SpaceX成了NASA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也許這次也一樣,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在馬斯克手里就變成了可能。40%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支持"馬斯克的新黨,這個數字已經不算低了。如果他真能把這些潛在支持者動員起來,說不定還真能在政壇攪起點風浪。
硅谷的顛覆思維遇上華盛頓的老江湖,這場較量誰能贏?咱們就等著看好戲吧。
結語
說實話,馬斯克這次的操作讓人挺意外的。你想啊,一個南非來的移民,靠著科技發家,現在要挑戰美國最根深蒂固的政治傳統。這事兒聽起來就像科幻小說情節。
不過話說回來,政治這攤水比寫代碼復雜多了。華盛頓那些老手玩的是人心,不是算法。馬斯克的硅谷思維能不能在政治江湖里站住腳,現在下結論還太早。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馬斯克最終成敗如何,"美國黨"的出現已經撕開了一道口子。它讓人們開始思考:在這個科技巨頭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代,傳統政治還能維持多久的壟斷地位?
你覺得馬斯克這次能成功嗎?或者說,你希望他成功嗎?
信息來源: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