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園區”。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發改環資〔2025〕910號,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零碳園區的建設條件、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組織方式等一系列內容。《通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立一批零碳園區,為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指明方向。
01
標準為基,指明零碳園區建設路徑
此前,部分地區和行業部門等已進行了一些零碳園區建設有益探索,但從總體上看,仍缺乏統一規范、得到各方廣泛認可的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通知》的出臺填補了這一空白,對零碳園區的建設提出了統一、清晰的技術指導。
從指標體系看,《通知》明確了包括1項核心指標和5項引導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并匹配了詳細的指標解釋和碳排放核算方法。其中,單位能耗碳排放(園區范圍內每消費一噸標準煤產生的碳排放量)被確定為零碳園區建設的核心指標。這一指標充分體現了零碳園區的核心要義,即在保持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產能力穩定的前提下,實現近零乃至凈零碳排放的目標。這一指標被分為兩類,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在20萬噸至100萬噸標準煤區間的,單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噸/噸標準煤;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大于等于100萬噸標準煤的,單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3噸/噸標準煤。據測算,當前全國園區單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1噸/噸標準煤左右。這意味著零碳園區建成后,其單位能耗碳排放要較全國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體現了對零碳園區“近零排放”關鍵指標的高標準、嚴要求。在核心指標外,《通知》還提出了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園區企業產出產品單位能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余熱余冷余壓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5項引導性指標,從能源結構、循環經濟、節能節水等方面對零碳園區建設提出了要求,推動園區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供圖:視覺中國
從重點任務看,《通知》提出了8個方面的重點內容。主要是:加快園區用能結構轉型,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鼓勵參與綠證綠電交易。大力推進園區節能降碳,推動園區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調整優化園區產業結構,布局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探索綠色能源制造綠色產品的“以綠制綠”模式,支持高載能產業有序轉移。強化園區資源節約集約,促進能源、土地、水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健全園區廢棄物循環利用網絡,加強各類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完善升級園區基礎設施,系統推進電力、熱力、燃氣、氫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推動建筑、交通等領域的綠色低碳改造。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探索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機制,打造低碳零碳負碳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場景。提升園區能碳管理能力,建設覆蓋主要用能企業的能碳管理平臺,強化負荷監控、預測與調配能力。支持園區加強改革創新,支持政府、園區、園區企業、電網企業、能源綜合服務商等各類主體參與零碳園區建設。
從建設主體看,《通知》明確了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主體應為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或是近期新建的、由省級及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批復的新興產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園區。同時,考慮到零碳園區建設要求嚴、難度高,建設范圍可以是園區整體,也可以是“園中園”。但需注意的是,“園中園”應有明確的四至邊界,且建設和管理由所在園區管理機構或所在地人民政府負責。
02
創新為要,以零碳園區激發改革創新活力
零碳園區建設是一項創新性強、挑戰性高的系統工程,需要以改革創新的熱情,在科技、制度、商業模式等多個維度催生出一系列創新成果。首先,要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零碳園區的建設過程涉及可再生能源、儲能、微電網、氫能利用、需求側管理、建筑交通低碳化等一系列領域的科技創新,零碳園區的建設將為這些技術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激勵科研機構和企業積極探索前沿技術,加速技術迭代和產業化進程。此外,零碳園區也將帶動關鍵設備、核心部件及控制軟件的自主研發,進一步提高產業鏈整體自主可控能力,促進相關產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其次,要大膽做好制度創新。《通知》中明確要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供模式,這意味著零碳園區建設不僅是園區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也是探索電力體制改革的“試驗田”。《通知》與近期印發的《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一起,為探索綠色電力直接供應用戶的新型模式提供了政策指引,不僅可以有效激活市場活力,還能為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縱深推進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政策依據,加快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第三,要激發商業創新活力。零碳園區不僅能實現極低的單位能耗碳排放,還能夠為園區企業提供價格有優勢、綠色競爭力強的能源要素。這一過程涉及能源、建筑、制造、金融、運營等多個行業和領域的深度融合,也必將催生一批具備綜合競爭力的綜合能源服務商。其不僅需要提供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還能夠通過創新的金融模式、運維模式以及能源服務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綠色低碳領域,形成投資規模效應,推動商業模式的深層次變革。
03
落實為本,確保零碳園區建設走深走實
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高、任務重、鏈條長,唯有扎實推動、狠抓落實,才能真正將政策愿景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效。在這一過程中,精準施策、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尤為關鍵。
一是摸清底數,梯次建設。國家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高、要求嚴,各地區、各園區要推進好這項工作,必須以清晰的家底為前提。各地區應組織對園區的能耗結構、碳排放水平、技術基礎、項目儲備等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和評估,科學劃分優先建設和后續跟進園區,分類施策、分步推進。對于基礎條件較好、具備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園區,可優先進行推薦,力爭率先取得突破,其在技術、商業、體制機制等方面積累的經驗,也將為后續更多園區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參考借鑒。
二是大膽謀劃,細致論證。零碳園區創新性強、涉及面廣、建設周期長,必須立足長遠、科學謀劃。《通知》中明確提出了國家級零碳園區申報書大綱,各地區需要綜合考慮能源稟賦、產業基礎、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減碳潛力、經濟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認真編制相關建設方案,明確建設路徑和技術路線,特別注重對可再生能源接入、負荷管理、能耗及碳排放情況等方面的系統論證,確保各類工程項目具備扎實基礎和可操作性,為零碳園區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切實保障。
三是著力改革,加強保障。零碳園區建設需要在體制機制、政策支持、要素配置等方面綜合發力,客觀上要求政府、園區、企業等主體共同努力。《通知》中明確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能源等部門在零碳園區建設工作中的相關職責,為零碳園區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各地方部門也需要通力協作,切實承擔起統籌謀劃、組織實施和評估總結等職責,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任務分工,加強對建設全過程的跟蹤指導,確保各項任務按期推進、落地見效。
建設零碳園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雙碳”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對于豐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消納渠道、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激發制度和科技創新活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作者:潘小海,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英健,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資源與環境業務部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