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曾主持過一項研究,他們對1970年出生的1.7萬新生兒,進行了幾十年的追蹤調查。
過程中他們發現,職業失敗的人,往往都具有一些共性:
比如精力差、不愛學習、恐懼責任、心理脆弱等等。
這些人身上都散發著一種令人沮喪的“弱者氣息”,不必外人干涉,就會讓自己陷入泥沼。
作家水木然也曾指出,職場中,最要不得的就是弱者氣息。
戒掉以下幾種壞毛病,無論在哪兒上班,你都能如魚得水。
1
行動懶,能摸魚就絕不干活兒
網上曾流傳過一套《上班摸魚手冊》,教人每天怎么在公司混滿八小時:
比如開會時精神溜號,把閑聊偽裝成工作,偷用上班時間打游戲等等。
很多人把這套法則奉為“職場圣經”,殊不知已經掉進了最危險的陷阱。
最終,他們不僅占不到老板任何的便宜,還白白浪費了自己的人生。
楊天真初入職場時候,做過一份工資只有2500的工作。
按照常人的邏輯,她本該提早下班。但她卻覺得,工資已經這么低了,一定要在其他方面有所成長。
于是,她開始認真對待自己接手的每一個小任務:
打印文件時,她研究明星簽約條款;
整理檔案時,她拆解危機公關案例;
甚至自己的活兒干完之后,她還會去了解同事們的工作內容,并幫他們想出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就這樣一份普通的雜活兒,硬生生被她干成了經紀人特訓營。
僅僅三年后,她就成為行業的金牌推手。
而那些渾水摸魚的同事,仍舊在抱怨職場無情,晉升無望。
泰戈爾說過:“懶惰等于將一個人活埋。”
如果你總是得過且過,只能被鎖死在職場的底層。
從今天開始,別再敷衍自己。
遵循這幾種辦法,行動起來,踏實干好手頭的工作,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1. 形成“有所得”思維,干一項任務總結一項訣竅。
從每一個細瑣的任務中,提煉出底層邏輯,為日后的工作節省精力。
2. 建立“暗努力”清單,為自己練就真底牌。
每天用三十分鐘學習一個行業需要的進階技能,比如銷售可以學習溝通技巧,設計師可以分析爆款規律。日積月累,提升自己未來的競爭力。
3. 永遠比任務多走一步,真正的高手都擅長提前布局。
比如,提出方案時永遠準備PlanB,時刻多想一步;做完一個項目后復盤不足,規避重復出現的問題。
2
心態差,壓力一大就崩盤
生活中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動不動就喜歡說“煩死了”“累死了”,扛不住一點事兒;
又或者是像祥林嫂一樣,遇到點小問題,就到處跟人訴苦、抱怨。
結果誰都不待見他,公司裁員也第一個輪到他。
要知道,職場不相信眼淚,誰先崩潰誰就輸了。
懂事的人,都會收起自己的脆弱。
在前陣子的熱播劇《蠻好的人生》里,胡曼黎給我們上了一課。
保險業務員,本就是一個難做的職業。
要遭到無數人的冷眼拒絕,還要應對同事的惡意排擠、領導的打壓。
多少人因為受不了屈辱,都離開了崗位。
胡曼黎卻一直堅守著,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道化解了這些麻煩。
后來哪怕丈夫出軌,事業歸零,她也沒有自暴自棄。
只是在深夜痛哭了一場,第二天一早,她就又涂上了最亮眼的口紅,重新殺回了戰場。
胡曼黎的魅力就在于,她永遠不會被打倒。
無論遭遇什么樣的打擊,她揚揚臉上的淚,就繼續前進了。
如此強大心態,才讓她最后成為行業的頂級銷售。
正如演員孫儷本人在采訪中說,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態度:
“生活給我帶來麻煩,沒關系,我一個個去解決它。”
職場殘酷,別輕易讓自己下桌。
從今天起,把“我不行”改成“我試試”,把“累死了”改成“我真厲害。”
一邊給自己打氣,一邊去攻克難題。
那些你以為跨不過去的坎,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個不起眼的小丘。
以下幾條建議,助你練就一顆“強心臟”,從容應對生活風雨。
1. 學會情緒暫停。
感覺要崩潰時,立刻打斷自己,可以去接杯水,或者心中默念三遍我“情緒穩定,我能搞定”。
2. 建立“能量補給站”。
多渠道緩解壓力,恢復能量。可以閱讀、運動、聽音樂等等。
3. 向外尋求支持。
比如參加社交活動,轉移注意力;或者與值得信賴的朋友、長輩交流,獲得歸屬感和支持。
3
情緒亂,經常性陷入內耗
日本知名心理咨詢師大島信賴,曾在書中講過自己年輕時的一段經歷:
他那時候初入職場,對一切都小心翼翼。
看到同事被上司責備,自己也跟著膽戰心驚。
忽然有一天,上司在開會時沖著他大吼:
“你以為你是誰啊,還是個新人,就想把這個項目功勞全占了?”
大島信賴一時間無地自容,恨不得馬上消失。
接下來的幾天里,他開始回想從前犯過的種種過錯,覺得自己簡直一無是處,甚至產生了離職的想法。
一個偶然機會他才知道,原來那天早上,上司和太太大吵一架。
上司發火,不過是把自己當成了出氣筒。
打那時起,大島信賴便漸漸意識到,工作中的很多內耗,完全是自己想多了。
所以別人隨口而出的一句話,就能讓他失魂落魄好幾天。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說過:“折磨我們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事實。”
只要你夠敏感,微不足道的東西都能傷害到你。
人在單位,賺錢是第一位的。
那些嘈雜的聲音,毫無用處的小情緒,就讓它隨風去吧。
不在意、不焦慮、不糾纏。
屏蔽掉外界聲音,專注于本職工作,就沒什么能夠打倒你。
戒掉內耗,從以下幾點開始。
1. 修煉“防彈衣心態”。
遭遇惡評時,想象自己穿著堅固的防彈衣,一切攻擊都會被阻擋在外。
2. 把憂慮書面化。
陷入焦慮的時候,把思緒整理在紙上,一欄是“事實和證據”,一欄是“我的想象”,寫下來就會發現,很多恐懼并不存在。
3. 培養“主體思維”。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改變思維習慣。把“他人會怎么想,怎么看”改成“我想要……我感到……”,從根本上斬斷胡思亂想。
4
性格軟,活成了職場軟柿子
《讓自己快樂》一書中,提到過一個故事:
羅莎個性善良、脾氣溫和,在一所小學里擔任會計。
為了和所有人搞好關系,她總是不遺余力地幫助別人。
有人請她幫忙跑腿、捎東西、搬重物,她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沒人愿意打掃辦公室,她就主動包攬了所有臟活。
同事們一起出去聚餐,也是她留下來值班。
時間久了,羅莎越來越累,工作上也開始頻頻出錯。
直到有一次,圖書管理員甚至以自己沒空為由,讓她一個人整理所有圖書。
當她嘗試婉拒的時候,竟然被貼上了“難相處”的標簽。
羅莎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善意,最后竟然換來了如此回報。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公式,叫“100-1=0”。
意思是,當你為別人做了一百件事情,只要有一件不合意,他就會抹殺掉你全部的付出。
性格太軟的人,都在變相地自我霸凌。
因為你把自己放得太低,別人也不會把你放在眼里。
人在職場,對自己好一點。
該硬氣的時候硬氣,該拒絕的時候拒絕。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你才能守好能量,干好本職,創造屬于個人的成績。
以下3個小技巧,助你修煉出強悍的自己。
1. 置頂個人任務。
每天到崗優先處理自己的核心任務,如有余力再考慮別人的請求,不逞能,不勉強。
2. 學會課題分離。
不替他人決策,不被道德綁架,把別人的工作還給他自己。
3. 允許自己麻煩別人。
既不過度索取,也不過分獨立。有來有往,互相麻煩,保持同事情誼。
5
認知淺,知識技能從不更新
近兩年來,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新技術的沖擊:
Chatgpt爆火、DeepSeek橫空出世、無人駕駛出租車上路,一波又一波裁員潮襲來……
所有這一切都在警示我們,提升自己刻不容緩。
但總有這么一些人,還頑固地活在過去,一提到新事物就有抵觸情緒,他們不追求進步,也不想改變。
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被拍死在時代的沙灘上。
社會學上有個概念,叫“知識半衰期”。
意思是,知識就像牛奶一樣,也是有保質期的,一旦到達這個期限,你所學專業的一半知識就沒用了。
1950年以前,知識的半衰期是50年。
但21世紀,知識的半衰期平均為3.2年,其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行業甚至降低為1~2年。
這數據看似駭人,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你甘愿停滯在今天,要不了多久,你就會舉步維艱。
巴菲特說:“人生就是找到一片濕雪和足夠長的坡道。”
現如今,已經沒有一勞永逸的濕雪地。
但總有人能通過終身學習,建立自己的長坡道。
從今以后,拋棄躺平幻想。
從以下幾個方面,主動更新知識,不斷精進技能,你也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獲得意料之外的成績。
1. 為自己的技能“打補丁”。
總結自己工作中有哪些短板,容易出現哪些漏洞,思考如何補齊,把計劃分攤到日常。像機器一樣,實現動態迭代。
2. 培養自己的“AI協作力”。
深刻理解工作內容,把創意的部分留給自己,把重復、繁重、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交給AI,減輕負擔,提高效率。
3. 進行升維訓練。
真正的認知躍升,發生在舒適區之外。你可以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陌生領域,通過讀書、看紀錄片、聽播客、聽講座等多種渠道增進了解,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
稻盛和夫曾說過:
“極度認真地工作,能扭轉人生。”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只是在相同的困境面前,有人自暴自棄,而有人選擇了正視困難,勇往直前。
強者和弱者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此。
如果你也對目前的工作不滿,請停止抱怨。
把精力往回收,把計劃轉變成行動。
一日復一日地深耕專業,精進技能,你也能破局重生,在事業上闖出一片天地。
點個贊吧,與朋友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