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陸盡管有歐盟來團結一致,但由于各自的利益沖突,因此被中國網友稱為“散裝歐洲”——由達索、空客和因德拉幾大財團之間的爭端導致歐洲“未來空戰系統”(FCAS)第二階段延遲已經非常危急,威脅到歐洲下一代隱形戰斗機研發,更影響關乎北約優勢與歐洲防務自主性。
項目概況與當前困境
歐洲“未來空戰系統”(FCAS)計劃旨在2040年前推出第六代戰斗機及先進無人機網絡,以替換法、德、西三國老化的“陣風”“歐洲臺風”等戰機。該計劃核心是“新一代戰斗機”(NGF),將與自主無人機通過“作戰云”實現實時數據共享,構建整合空、地、海、太空及網絡資產的“系統之系統”。
然而,2025年7月,法國達索、德國空客、西班牙因德拉因領導權、工作分配及技術共享爆發爭端,導致關鍵的第二階段合同遲遲未敲定。該階段原計劃2026年年中啟動,將資助技術驗證機建造及2028-2029年的試飛,是項目推進的核心環節。
爭端焦點在于:達索以“陣風”“幻影”研發經驗為由,堅持主導NGF開發,甚至要求法國占80%份額否則退出;空客代表德國和西班牙訴求,爭取更大話語權,尤其在隱形技術與“作戰云”領域;因德拉則聚焦傳感器系統,卻在與兩大巨頭協調中遇阻。法國政府支持達索,空客工會則稱其“合作不良”,分歧根源是國家利益與產業競爭。
技術雄心與核心設計
NGF作為FCAS核心,定位為雙引擎隱形戰機,目標超越美F-35、俄蘇-57等五代機:
性能突破:融合人工智能、增強型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與無人機無縫協同,采用低可探測技術規避雷達,適配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
推進系統:由法賽峰與德MTU合資研發,初期用“陣風”的M88發動機,最終將支持超音速巡航(無需加力燃燒室),減少紅外信號并供能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攔截系統)。
傳感器與網絡:因德拉主導的傳感器套件借AI處理多源數據,實現實時態勢感知;“作戰云”整合各領域數據,搭配空客研發的“忠誠僚機”無人機(可從A400M發射,執行偵察、電子戰等任務),形成力量倍增效應。
與美國“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英-意-日“全球作戰空中計劃”(GCAP)相比,FCAS強調歐洲技術自主,避免依賴受美《國際武器貿易條例》限制的技術。
歷史挑戰與當前風險
歐洲防務合作向來波折:早年“歐洲臺風”戰機因各國分歧延遲超支,空客A400M運輸機也因管理問題遲遲難服役。FCAS爭議也并非首次,2021年德國防部曾批評其偏袒法國,2022年雖達成協議推進1B階段(耗資32億歐元技術開發),但2025年爭端再起,暴露深層矛盾。
當前風險嚴峻
時間線危機:技術驗證機試飛目標2028-2029年,2040年形成初始戰力,但若延遲或推至2050年代,屆時美NGAD(2027年試飛)、英GCAP(2029年試飛)已領先,俄蘇-57、中殲-20/35持續升級,歐洲技術差距將拉大。
戰略自主受損:FCAS是歐盟減少對美依賴的核心,延遲可能迫使歐洲增購“陣風”或F-35,削弱防務自主性。
經濟壓力:項目總成本超1000億歐元,Phase 2的45億歐元資金若因合同未決延遲,將沖擊技術驗證機建造,加劇各國財政負擔(尤其德2025年大選后或重審預算)。
未來出路與影響
破局需各方妥協:或明確分工(達索主導NGF,空客、因德拉側重“作戰云”與無人機),或拆分Phase 2為小目標(如優先傳感器整合)。歐洲軍用發動機團隊(EUMET)的成功合作(賽峰、MTU、西班牙ITP聯合研發發動機)可作參考。
其影響遠超技術:成功將強化歐洲防務產業、創造高技能崗位、推動軍民技術創新;失敗則可能讓美、中主導下一代空戰技術,削弱歐洲全球話語權。
當前,FCAS的命運不僅關乎一款戰機,更考驗歐洲在大國競爭中能否實現戰略自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