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是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履行海洋調查職能60年。
回眸過往,一代代北海人從認識海洋、守護海洋到探索海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時光荏苒,一代代北海人屢赴南極,圓夢深潛,護海巡疆,奮力建設海洋強國。
1965年,北海局前身——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青島成立。回望過往,北海分局組建海洋調查和海洋觀測隊伍之初,積極履行黃渤海水文氣象觀測、近海斷面調查和海岸帶調查等工作職責;隨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先后召開,我國海洋調查工作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原北海分局先后參與完成了首次全球大氣試驗、黃渤海斷面調查、全國海洋污染渤海調查、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中日合作黑潮調查、中法長江口調查以及南極科考、大洋科考和載人深潛等多項國家重大任務,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風華正茂一甲子,風雨兼程六十載,那些關于海洋調查的如煙往事,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甲子傳承:
幾代海洋人的藍色征程
初創時期,原北海分局由北海艦隊代管,海洋調查工作以公益服務為主;直到1980年10月,經中央軍委、國務院批準,北海分局歸國家海洋局直接管理,海洋調查事業開啟了新的篇章。
這一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1968年3月入伍,成為北海艦隊青島水警區信號兵,1983年正式留用原北海分局,是我國南極航海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曾經10下南極、2赴北極,其中5次作為船長,7次作為領隊和黨委書記……他就是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魏文良。2010年10月,魏文良退休,回顧當年自己從信號兵,到槍帆長、船長、副局長、南極辦黨委書記的人生經歷,他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一點兒事,在這些頭銜中最令我欣慰的還是船長,只有船長才是我終生的職業。”
進入新世紀,履行新職能,原北海分局的海洋調查開始了探索國際海底區域的新使命。2005年4月2號,“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承載著33名科考人員,開始了歷時297天,跨越三大洋,行程43230海里的漫長旅程……這一年,中國人再一次改寫歷史,首次完成全球科考航行。此次帶領大家完成環球科考的船長,是時年38歲、血氣方剛的精神小伙——陸會勝。1986年進入北海分局的“小陸”,從船上三副干起,于2002年任“大洋一號”船船長,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先后任副支隊長、黨委書記,以及北海船舶飛機管理中心主任。如今,這個把“大洋一號”船當作自己兄弟的精神小伙,已是白發替青絲、管理北海局十數條船舶的“老人兒”了。數年來,陸會勝先后參與了數十次遠洋航次調查任務,也刷新過中國海洋科考單航段最長航時的紀錄。在遠離陸地的深遠海,他是一枚“定海神針”,面對深海地質絞車故障修理、萬米地質鋼纜斷纜應急處置和海上換修等實際困難,他帶領船隊員積極應對、妥善處置,并充當船上“心理醫生”適時安撫船隊員的情緒。如果說陸會勝這些年做了什么,也許只做了一件事——把畢生心血獻給海洋調查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海洋強國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年輕一代的海洋人也慢慢成長成熟。現任“向陽紅06”船船長劉光明有一張年輕憨厚的臉,笑起來親切又陽光,憨厚耿直的他帶領船隊員先后完成大洋79航次、2024地球物理航次等多項深遠海調查任務,每年平均出海天數超過200天。
說到出海天數,不得不提起在2024年累計完成243天出海任務的嚴晉。他是武漢大學測繪專業碩士研究生,是一個個頭不算高、話語不太多、干活不怕累的九零后青年,數次參與深遠海調查任務,作為項目負責人、航次技術隊長兼臨時黨支部委員等,帶領技術團隊圓滿完成一個又一個重大任務,為海洋調查事業奉獻一段又一段光輝歲月。
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壯闊歷程中,真真切切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也許白發蒼蒼卻仍心系碧波,也許正迎著風浪操作調查設備,也許數十年如一日守望在鋼鐵駕駛室,也許剛剛告別校園在來的路上。
甲子奮進:
海洋調查船的跨越式發展
六十載劈波斬浪,中國海洋調查船隊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從最初的租借船舶到自主建造,從引進設備到全面國產化,從老舊船只修修補補到現代化科考船自主設計,每一道航跡都鐫刻著中國海洋調查能力的躍升。
2018年9月28日,“向陽紅52”船完成維修改建,改建后配備了先進的實驗室,可兼顧常規化學項目分析實驗、ADCP走航測海流等海洋調查功能及多學科調查。
2021年5月,“向陽紅58”船進行了恢復性修理改裝,更換了機艙主機,增加了雷達和電子海圖,加裝了測掃專用絞車和淺水多波束等,能夠更好地承擔北海區近岸海洋調查任務。
2025年4月,“大洋一號”船完成無人遙控潛水器(ROV)絞車和艉部A型架等裝備升級改造,能夠大幅提高船舶調查作業能力和海洋調查綜合效率。
2024年6月24日,“極地”號破冰科考船交付后,于2024年7月承擔第14次北極科考任務。該船是國產化水平極高的海洋調查船,能夠服務于極地海洋、海冰、大氣等環境的綜合調查觀測研究任務,具備海洋環境綜合觀測取樣能力。
2025年6月10日,“向陽紅17”船正式加入北海局海洋調查船序列,該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3000噸級專業浮標作業船,具備海洋綜合調查和多類型海空集群裝備的保障能力。
在這甲子征程中,一代代海洋人用熱血書寫傳奇。從人民海軍官兵到科研工作者,他們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以"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駕駛簡陋的調查船馳騁海疆。從查清中國海到進軍三大洋,從南極科考到深海探礦,他們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服務國防建設、開展國際合作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新一代海洋人正駕駛著現代化調查船,繼續在萬里海疆續寫輝煌。從近岸到遠洋,從水面到深海,從溫帶到極地,中國海洋調查事業正以更強大的裝備、更先進的技術、更堅定的信念,向著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奮勇前行。
從吃飽到吃好:
遠洋航次伙食的60年變遷
“民以食為天”是一句很接地氣的話,然而,到了深遠海調查船上,這句話的意義卻變得格外不同!一位深遠海廚師曾說過:“在深海,一碗熱騰騰的西紅柿雞蛋面,有時比衛星電話更能緩解鄉愁”。
原北海分局組建初期,海洋調查船的伙食儲備以主食為主,伙食調劑空間很小,也就是能吃飽,不影響正常干活。九十年代起,隨著物資條件的不斷提高,海洋調查船上的伙食品種也相應豐富起來,但最缺的是蔬菜,在海上最難保存的也是蔬菜,冷了怕凍,熱了怕爛,多通風菜又會風干。隨著船舶現代化設備的不斷更新,伙食存儲區域也進行了更新改裝,增加了更大的冷凍庫和更大的保鮮庫,增加了土壤育苗室,增加了船載無土栽培蔬菜種植系統。
近幾年,一些船隊員表示,出海之前家人特意準備的家鄉腌菜和辣椒醬,到后來一點都沒有吃上,“因為船上吃得很好,不比家里差”。每逢大航次,船上會滿載400余種食品,每日三餐,四菜一湯,逢年過節還會加菜,除了蔬菜不能像陸地那樣新鮮,其他的伙食品種一點都不差。經過了60年的迭代更新,船上的伙食種類豐富了,隨船廚師的廚藝增長了,船隊員們不再是主食配咸菜,饅頭配肉罐頭,基本達到主食種類豐富,三餐葷素搭配,肉禽蛋奶齊全,綠葉蔬菜調劑。
還是那艘船,還是那張餐桌,變的是更加豐富多彩的飯菜種類,更加成熟的菜品儲存技術,更加人性化的航次餐廳文化;不變的依然是那份不怕苦不怕累的堅守,對個人初心的堅守,投身海洋事業的不悔,為建設海洋強國略盡綿力的堅持!
從漫長等待到即時互聯:
60年,通信不再靠“等”
在海洋調查的數十年歷程中,如果說伙食是滿足船員們的基本需求,那么通信聯絡則承載著更深切的期盼——它是遠洋船上隊員與陸地情感的紐帶,也是任務執行的重要保障。
從海洋調查事業起步之初,船隊員們帶著使命駛向遠洋,除了關心一日三餐,最牽掛的便是與陸地的聯系。上世紀80年代,通信基本靠“等”——等船靠港,把積攢多日的家書投進郵筒,讓思念漂洋過海。進入90年代,通信方式稍有改善,但依然離不開“等”——等船停靠碼頭,船員們排隊打長途電話,爭分奪秒地向家人報平安。電話那頭的問候,往往伴隨著嘈雜的線路雜音,可即便如此,那短暫的幾分鐘通話,仍是漂泊海上的人們最珍貴的慰藉。
而今天,海洋調查船的通信早已不再靠等。衛星通信、高速網絡、實時數據傳輸等,現代科技讓深海與陸地緊密相連。船員們可以隨時視頻通話,調查數據能即時回傳,任務指令可高效下達。曾經漫長的等待,化作指尖輕觸的瞬間連接;曾經滯后的信息,如今在電波中自由穿梭。從“一封家書抵萬金”到“萬里之外如咫尺”,通信技術的進步,不僅改變了海洋調查的工作方式,更溫暖了一代代海洋人的遠洋歲月。
2024年11月,“星海互聯”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在青島啟動,是經自然資源部授權由北海局牽頭實施的自然資源領域首個基于低軌衛星的海洋產業示范項目,項目錨定國產自研低軌衛星海洋領域應用,在新賽道上開啟了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構建衛星互聯網海洋未來產業發展的新篇章。項目背后,是科技的飛躍,是無數海洋工作者對初心的堅守,是衛星互聯網海洋產業發展的見證。
通信不再靠等,但海洋人探索深藍的腳步,從未停歇。北海局在船載通信設備升級換代方面從未懈怠,不斷迭代的通信手段,托起的是一代代海洋人同樣的思鄉之情,圓的是永不褪色的深藍之夢!
故障維修:
從依賴專家到自主修復的轉變
船載調查設備如同人的身體,長期運行難免出現故障。在早期海洋調查中,船舶一旦發生機械或設備故障,必須邀請廠商技術專家維修。通常做法是需要停靠國外港口,聯系設備廠商派遣技術專家,這其中就涉及簽證辦理、港口審批等,耗時數日,且成本高昂。如果設備維修周期較長,也會嚴重影響航次計劃和調查任務執行,效率較低。
隨著船隊員技術能力的顯著提升,船載設備國產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工作人員對新型船載設備的熟練掌握,如今絕大多數故障已基本實現現場自主解決。
2022年8月,“大洋一號”船在大洋75航次第一航段任務作業期間,船舶舵機在自動舵狀態下出現卡舵、滯舵現象,嚴重影響船舶航行、作業安全。船上人員緊急與岸基管理部門聯系并成立專項小組,針對故障現象進行分析研判,拿出了數套解決方案,經過船岸人員密切配合,成功將舵機故障排除,保證了船舶的后續作業正常開展及航行安全。
六十年來,船載設備維修從依賴外部專家到自主修復的轉變,不僅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更錘煉了船隊員的技術實力。深遠海任務的圓滿完成,依賴于航次設計、海上作業、內業研究的全鏈條協同,離不開技術保障、調查團隊與船員隊伍的緊密配合,背后更是一代代海洋工作者迎難而上、務實創新的精神傳承。這一歷程,正是中國海洋調查能力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生動縮影。
海洋調查的60年,是一代代北海人辛勤耕耘、執著追求的60年,是海洋觀測預報減災、海洋科研調查、極地考察、載人深潛和海洋環境保護取得矚目成就的60年!逐夢深海終不悔的海洋人,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把海洋人的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圓了駛向深藍孜孜以求的海洋夢,也正在開拓建設海洋強國的新局面。
文字:王小丹
圖片:姜征、王小丹、王茂旭
校對:李忠強
新媒體編輯:姜翰林
信息來源:自然北海。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