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今天聊聊波特蘭開拓者——這支曾被稱作“西北狼”的球隊,最近幾年的故事比劇本還跌宕。從奧登“水貨狀元”的遺憾,到利拉德“一人一城”的堅守,再到如今大刀闊斧的重建,開拓者的每一步都像在走鋼絲。
一、2007年的選擇,埋下了近20年的伏筆
2007年夏天,開拓者手握狀元簽,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兩個名字:奧登和杜蘭特。那時候聯盟還流行“內線為王”,管理層咬咬牙選了奧登——結果呢?這位“大帝”新秀賽季就傷退,復出后打了兩年又報銷,最終成了“歷史最大水貨狀元”。反看杜蘭特,后來成了“死神”,這選擇至今被球迷罵。
但當時的開拓者也有過希望。羅伊、奧登、阿爾德里奇組成的“三巨頭”,首個完整賽季62場贏了50場,勝率超80%!結果奧登反復受傷,羅伊因傷退役,阿爾德里奇也走了。到2012年選利拉德時,這支球隊已經支離破碎。
二、利拉德的“孤膽歲月”,成也雙槍敗也雙槍
利拉德剛進聯盟時,沒人想到他能扛起整支球隊。從新秀年場均19分,到后來和麥克勒姆組成“后場雙槍”,兩人連續7年帶隊進季后賽。2019年利拉德超遠三分絕殺雷霆,殺進西決——那是開拓者這20年最接近冠軍的一次。
但問題也很明顯:雙槍攻強守弱,替補席全是漏洞。2015年阿爾德里奇、巴圖姆、馬修斯集體離隊后,球隊只能靠雙槍硬撐。后來努爾基奇來了,戰績從23勝漲到37勝,但防守還是聯盟倒數。總經理奧爾西年年“換湯不換藥”,球迷等得直跺腳。
三、利拉德走了,重建終于動真格
2021年奧爾西下課,克洛寧上位,開拓者的劇本徹底變了。克洛寧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送走利拉德,榨干最后價值。2023年三方交易,利拉德去雄鹿,開拓者換來艾頓、霍勒迪和一堆選秀權——這波操作,球迷說“克洛寧把利拉德的交易價值算到了小數點后兩位”。
第二,拆雙槍、清老將,全面年輕化。送走麥克勒姆,換來哈特和交易特例;送走霍勒迪,換來布羅格登和羅威;2023年選亨德森,2024年選克林根,2025年選楊瀚森——3年囤了7個潛力股,新秀們的上場時間直接拉滿。
第三,買斷艾頓,給新人騰位置。艾頓上賽季場均14.4分10.2籃板,但防守軟、態度遭質疑,2025-26賽季3555萬的合同更像“定時炸彈”。克洛寧咬咬牙買斷,直接給楊瀚森騰出可能是替補中鋒的位置——這操作,球迷說“終于不養大爺了”。
四、現在的開拓者,像極了“新秀訓練營”
現在的開拓者,陣中最老的是33歲的霍勒迪(剛從綠軍交易來),其他全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
亨德森(21歲,2023年榜眼):場均12.7分5.1助攻,雖然數據不炸,但控場能力被比盧普斯夸“像縮小版基德”;
夏普(22歲,2023年7號秀):場均18.5分4.5籃板,身體天賦炸裂,就是三分命中率剛過30%,防守進步明顯;
克林根(21歲,2024年7號秀):新秀賽季場均6.5分7.9籃板1.6帽,護筐能力聯盟前10,進攻還在打磨;
楊瀚森(20歲,2025年16號秀):中國新星,世青賽單場17+9+5,開拓者為他定制增肌計劃,目標是“內線發牌機”。
但問題也不少:三分命中率聯盟第26,助攻率倒數第3,格蘭特的5年1.6億合同成了“燙手山芋”(上賽季場均14.4分,命中率37.3%)。克洛寧最近老說:“重建不是明年贏球,是2028年的事。”
五、最后說兩句:遺憾與希望,都是籃球的樣子
從奧登的傷退,到利拉德的離開,開拓者的近20年的重建史,寫滿了遺憾。但現在看,亨德森的冷靜、克林根的護筐、楊瀚森的傳球——這些年輕人眼里的光,像極了當年利拉德剛進聯盟時的模樣。
籃球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舊人走,新人來”。當年開拓者錯過杜蘭特,現在他們押注楊瀚森;當年利拉德一人扛著球隊,現在輪到一群年輕人摸著石頭過河。
或許再過5年,我們會回頭說:“2025年的夏天,開拓者的重建,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