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洋】編者的話:當地時間7月5日,美國企業家馬斯克宣布建立“美國黨”在多國引發震動,其余波還在持續。眾多美國政治人士、學者以及媒體不僅對這位億萬富翁能否打破該國長久以來兩黨“輪流坐莊”的格局進行討論,還對美國兩黨制的利弊進行分析。美國總統特朗普6日直言成立第三黨這件事非常荒謬,但有學者表示這并非不可能。還有人為“美國黨”未來如何取得成功出謀劃策,建議馬斯克學習政治變革者的策略。
5月30日,馬斯克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出席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視覺中國
“這是選舉制度決定的”
“美國有過成功的第三黨嗎?”在馬斯克宣布創建“美國黨”兩天后,《今日美國報》7月7日發文,稱美國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兩黨制。雖然在20世紀和21世紀,第三黨候選人曾在地方和全國選舉中取得進展,但他們始終未能真正觸及權力中心?!度A盛頓郵報》等媒體稱,美國的兩黨制幾乎和這個國家本身一樣古老。200多年來,每一位美國總統都屬于這個國家的兩大政治團體之一——要么是聯邦黨人,要么是民主共和黨人;要么是民主黨人,要么是輝格黨人;從林肯時代開始,要么是民主黨人,要么是共和黨人。
2025年,美國最大的兩個第三黨分別為自由黨和綠黨。它們并沒有在美國所有州注冊,而這給其與民主黨以及共和黨競爭構成了相當大的障礙。上一次第三黨候選人在總統競選中取得進展是在1968年,當時美國獨立黨候選人華萊士贏得了南方5個州的選舉人票。美國波士頓大學政治史專家舒爾曼說,最成功的第三黨候選人是1912年的西奧多·羅斯福,他當時代表進步黨在美國大選中獲得了約27%的普選選票,但僅獲得88張選舉人票,排名第二,未能入主白宮。在美國國會選舉中,第三黨候選人也只是偶爾能泛起漣漪,難以形成聲勢。自二戰以來,美國參眾兩院總計535個席位中,很少有第三黨人士。
“這并非偶然。”據美國《新聞周刊》等媒體報道,民主黨與共和黨經受住了內戰、經濟大蕭條、世界大戰和無數丑聞的考驗,這不是選民偏好或競選資金的問題,而是選舉制度決定的。不同于一些歐洲國家的比例代表制,美國大選實行的選舉人團制度以及“贏者通吃”原則。也就是說,只要某名候選人在一個州得票最多,那他將獲得整個州的選舉人票。在這種制度下,要想在全國范圍取勝,必須依靠大黨。在國會眾議員選舉中,一個選區也只有一個席位,只有得到多數選票才能獲得這個席位。在這種情況下,兩黨制非常穩定。
民主黨與共和黨經受住了無數考驗,圖為美國國會大廈 資料圖
民主黨與共和黨還會采用“大帳篷”策略,通過模糊黨派綱領,擴大選民覆蓋。美國的主要政黨內部常由不同派系與利益集團組成。每隔4年,為了贏得大選,這些派系都必須努力調和分歧、團結一致推出候選人。此外,美國民眾從小通過家庭、教育等被引導認同兩黨體系。父母的政治傾向、學校教育等對兩黨的聚焦,共同塑造了“我們要選擇其中一個”的政治認同方式。還有研究表明,大眾媒體宣傳強化了兩黨制:電視、報紙以及社交媒體都以兩黨立場為基調,形成“回音室”效應,進一步鞏固了政治二元制。
美國兩大政黨還被爆聯手打擊可能威脅它們的第三黨?!都~約郵報》、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網站稱,2023年,美國興起“無標簽”運動,旨在支持一名中間派第三黨候選人參加2024年美國大選。2023年6月,有消息稱,民主黨精英與部分共和黨人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議,討論如何阻止“無標簽”運動?!爱斔麄兊墓餐瑱嗔κ艿酵{時,就會迅速走到一起?!薄都~約郵報》這樣寫道。
“這種二元性使美國政治辯論變得愚蠢”
在馬斯克提出要建立第三黨后,很多美國人表示支持。據MSNBC網站報道,馬斯克想要打破兩黨制本身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稱贊的。《今日美國報》稱,2024年蓋洛普的一項民調顯示,58%的美國成年人表示,該國需要第三個主要政黨,因為共和黨和民主黨在代表美國人民方面“做得很差”。蓋洛普自2003年以來的調查顯示,平均56%的美國成年人支持建立第三黨。
政治分裂是很多美國民眾希望建立第三黨的重要原因。據美國538新聞網報道,相較于一些西方國家的多黨制,美國的兩黨制更容易引發“善與惡、暗與光、我們與他們的思維模式”。政黨制度越二元化,黨外仇恨就越強烈。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實施比例代表制的國家中,妖魔化對手難以獲得顯著的戰略利益,因為這可能讓其他政黨獲益。美國馬薩諸塞州東北大學運營的報紙《亨廷頓新聞》表示,兩極化是兩黨制不可避免的命運。美國《大西洋月刊》稱,人們此前低估了黨派之爭的烈度。在這種情況下,身份政治變得更加強大,體現為對另一方的反感以及拒絕妥協等。
《打破兩黨厄運循環:美國多黨民主的案例》一書的作者德魯特曼2018年曾在Vox新聞網上發文,稱1950年時,美國兩黨立場溫和、訴求重疊,當時許多美國頂尖政治學家寫了一份報告,對這種狀況表示哀嘆。在一份名為《走向更負責任的兩黨制》的報告中,他們認為民主黨和共和黨不過是松散的地方政黨聯盟,無法向選民提出連貫的計劃,也無法在上臺后實施這些計劃。他們建議兩黨大規模集中,以便政黨領導人仔細研究并制定政策方案。兩黨隨后確實制定了這些專家建議的方案,但這些更連貫的、訴求不重疊的方案很難執行。之后,兩黨及其候選人又將這種挫敗感轉化為越來越大膽和夸張的承諾,進一步加劇兩極分化。
“兩黨制正在‘摧毀’美國。”美國《國會山報》此前報道稱,該國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嚴重問題,但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激烈斗爭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府陷入癱瘓。無論是應對債務上限還是氣候變化,媒體都將每個問題框定為民主黨與共和黨立場之間的簡單辯論。這就產生了一種荒謬的想法,即每個公共政策問題都有兩種而且只有兩種解決方法。這是無稽之談,大多數問題都有一系列可能的解決方案,但“這種二元性使美國政治辯論變得愚蠢”。
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 資料圖
“要向最成功的政治變革者學習”
據MSNBC網站等媒體報道,馬斯克實際上是希望建立一個意識形態接近共和黨右翼的第三黨。已有一些公眾人物對馬斯克提議的“美國黨”表示了興趣。2020年美國大選民主黨初選參選人、華裔企業家楊安澤日前表示,自己與馬斯克討論了后者剛剛起步的建立第三黨的運動,“我為任何想要擺脫兩黨壟斷的人感到興奮”。
對于馬斯克能否成功組建第三黨,美國各界觀點不一。據MSNBC網站報道,一種可能的結局是馬斯克之后對此失去興趣。他可以在一些州通過付費給請愿者來使其政黨獲得被選舉資格。不過,在美國右翼中,馬斯克并未獲得足夠支持,錢不一定能轉化為選票。
美國州立瓦爾多斯塔大學政治學家塔馬斯此前表示,美國很難出現一個能夠挑戰民主黨以及共和黨的第三黨。他認為,最成功的第三黨能夠維持大約10年,一旦它對美國兩大主流政黨構成威脅,后者就會開始“竊取”其言論和意識形態。美國《新聞周刊》日前以《馬斯克的第三黨“出師未捷身先死”》為題稱,歷史表明,成功的政黨轉型是通過內部顛覆,而不是外部競爭實現的。茶黨運動證明,資金充足的初選挑戰可以在一個選舉周期內重塑政黨的優先事項。特朗普從內部奪取了共和黨的控制權,圍繞自己的愿景和優先事項徹底重塑了共和黨。企業界提供了無數此類例子,有人通過收購公司相對較少的股份來迫使公司在戰略和領導層方面發生重大變化。馬斯克不應該把資源浪費在一個因結構性現實而注定失敗的項目上,而是應該采取一種在美國政治中行之有效的策略:找出那些投票支持負責財政政策的弱勢共和黨人,并團結他們。
馬斯克表示,他會瞄準國會選舉,以獲得足夠席位來保持權力平衡。MSNBC網站認為,這是一個比贏得白宮更現實的目標,但實現的可能性仍然很小。自1970年以來,第三黨候選人在沒有共和黨或民主黨提名的情況下,沒人當選國會議員。聯邦參議院中少數名義上的獨立人士,如桑德斯,實際上是民主黨人。
不過,《紐約時報》認為,盡管阻力重重,但挑戰美國兩大政黨的最佳時機或許正在悄然形成。該報認為,近年來,美國政治版圖上出現一股新興勢力,他們主張削減政府財政赤字、放松監管、推行自由貿易、實施高技能移民政策。在左翼和右翼批評者口中,他們被稱為“新自由主義者”或者“全球主義者”,這些人頗具影響力且資金雄厚。
美國Axios新聞網7月7日發文,對“美國黨”如何成功落地進行討論。文章援引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政治學者安德森的話稱,馬斯克可以將目標對準北卡羅來納和佐治亞等搖擺州。北卡羅來納州目前要求新政黨收集1.4萬名選民的請愿簽名。通過在州一級成立,馬斯克的“美國黨”可以避免在聯邦選舉委員會注冊成為全國性政黨,這樣該黨受到的限制會少一些。除了滿足法律要求,馬斯克還需要動員媒體和基層運動,提醒選民不要忘記“美國黨”?!斑@是美國其他一些第三黨所犯的錯誤之一,它們此前在總統選舉中推出參選人,之后什么也不做,消失4年。”安德森這樣說。
“馬斯克的第三黨行動如何才能成功?”美國“政治新聞網”北美地區高級執行編輯伯恩斯認為,只有向最成功的政治變革者學習,馬斯克的計劃才能奏效。輿論普遍認為如果美國要成功建立第三黨,需要在政治光譜上找到一個中間點。伯恩斯稱,在美國政治兩極分化的背景下,這是一個“失敗的配方”。馬斯克的“美國黨”如果要成功,需要向美國總統特朗普學習,并制定兩黨都忽視了而選民真正重視的領域政策。
在伯恩斯看來,特朗普之所以能在政治上崛起,是因為他否決了克林頓和小布什時代在移民、貿易和全球安全這三個問題上達成的共識。在特朗普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之前,很多選民認為他們在這三個領域的關切沒有受到重視。馬斯克的新政黨如果要成功,就必須找到類似的意識形態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伯恩斯還給了馬斯克3條建議,包括倡導自由貿易、實現徹底的財政再平衡,以及確保美國的科技優勢。
伯恩斯稱,美國現在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不再支持降低貿易限制。這種保護主義共識與大多數選民立場不同。蓋洛普自2015年以來的民調顯示,至少60%的獨立選民始終將對外貿易視為機遇,而非威脅。大多數美國人擔心政府超支和債務加重。在這個問題上,兩黨都不可信。在科技方面,本屆美國政府對大學的打擊已損害美國在科技領域的核心資產,而拜登政府則對科技大亨敬而遠之,認為他們是寡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