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特朗普總統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不到24小時,馬斯克宣布創立“美國黨”,前總統拜登罕見公開介入政局,美國權力結構遭遇三重沖擊。
法案闖關驚險過關,特朗普的勝利帶著裂痕。參議院投票陷入50:50的僵局時,副總統萬斯投下關鍵票,將這份爭議性法案送入白宮。這部法律提高了5萬億美元債務上限,同時永久延續特朗普2017年減稅法案的核心條款,將最高所得稅率鎖定在37%。但代價是未來十年削減近1萬億美元醫療補助和1860億美元食品援助,預計導致1180萬人失去醫保、4000多萬人營養補貼縮水。對清潔能源的打擊更成為導火索——法案終止每輛電動車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直接瞄準馬斯克的特斯拉帝國。
馬斯克(資料圖)
馬斯克的政治豪賭在法案簽署后立即啟動。他身穿星條旗T恤站在特斯拉Cybertruck前直播,宣布“美國黨”誕生,口號直指“還人民自由”。這不是虛張聲勢:7月6日他向聯邦選舉委員會提交政黨注冊,特斯拉首席財務官扎克·柯克霍恩擔任財務主管,同時在德克薩斯州提交國會席位競選申請。策略非常清晰——2026年中期選舉中爭奪關鍵少數席位,在國會形成“第三股勢力”。他的憤怒源于切身利益:稅收抵免取消將使特斯拉單車成本激增3750美元,年損失超12億美元。更深層的是理念沖突,他在社交媒體控訴法案“令美國破產”,4.1萬億美元新增赤字將把美國拖入“債務奴役”。
共和黨內部遭遇倒戈,特朗普的反擊迅速而凌厲。他在“真實社交”平臺諷刺馬斯克是“失控的列車”,共和黨高層連夜組建“FSD PAC”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應對危機。鷹派議員直指馬斯克“分裂保守陣營”,資深顧問警告可能讓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丟掉關鍵席位。法律層面的絞殺同步展開:14個州總檢察長已起訴政府非法授予馬斯克行政權,特朗普同時以“國家安全”為由審查SpaceX的220億美元政府合同。當馬斯克在特斯拉工廠凝視暴跌14.26%的股價時,他或許想起那句警示:錢可以助權,但錢干不過權。
馬斯克(資料圖)
拜登的幕后回歸讓局面更趨復雜。82歲的他在加州公開露面,透露卸任后歐洲領導人多次致電征詢建議,民主黨和共和黨議員也曾“放下分歧”與他溝通。這是拜登自披露癌癥病情以來最長時間的公開講話,矛頭直指特朗普對民主黨政策的系統性推翻。他的活躍絕非偶然——民主黨智庫分析認為,共和黨分裂給中間選民留出空間,拜登正協調黨內力量,試圖在2026年選舉中收割政治紅利。前民主黨總統的聲望仍具影響力,尤其當特朗普關稅政策引發歐盟強烈不滿之際,歐洲的焦慮正轉化為對拜登路線的懷念。
三股勢力的碰撞正重塑美國政治版圖。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被中金公司測算將推升美國赤字率至6%,未來十年凈增赤字1.3萬億美元。雖然短期可能拉動GDP增長0.5個百分點,卻加劇貧富分化——后80%家庭收入平均下降,前10%家庭收入反升。馬斯克的“美國黨”憑借科技自由、生育激勵等混合理念,在網絡投票獲80.4%支持率(453萬人參與),吸引楊安澤等中間派公開聲援。而拜登的歐洲人脈成為隱形籌碼,馬克龍與朔爾茨早已公開反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經濟掠奪”,德法領導人近期更頻頻表態“不與中國脫鉤”,跨大西洋裂痕持續加深。
馬斯克(資料圖)
馬斯克的“美國黨”在德州卡車揚起的煙塵中啟程,拜登的政治遺產在歐洲領導人的電話線里悄然復蘇。特朗普的勝利法案還未焐熱,便陷入兩線作戰。這場權力重構已超越個人恩怨。當技術寡頭試圖用算法思維解構傳統政治,民粹領袖以行政權力鎮壓資本反叛,老牌政客借國際網絡合縱連橫,美國政治制度的韌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驗。而太平洋彼岸的中國,面對關稅戰陰影下特朗普可能的“非常之事”,需在美歐裂痕加深的變局中審慎落子——畢竟歷史證明,內耗加劇的霸權往往對外更顯鋒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