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中國再次迎來了歷史性的高溫天氣,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驚人的14.65億千瓦,創下歷史新高。
浙江等地的用電負荷連日超過1億千瓦,華東電網負荷達4.22億千瓦,其中空調負荷占比高達37%,面對如此極端天氣,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盡管室外熱浪滾滾,但大多數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卻幾乎無感。
這背后,是空調技術的普及與電網系統的強大韌性共同構建的"高溫防護罩"。
2025年的夏天,中國經歷了一場不亞于自然災害的高溫烤驗,7月4日這一天,全國電力負荷創下了14.65億千瓦的歷史峰值,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
它相當于約1465個三峽電站滿負荷運行的總和!在浙江,用電負荷連續多日突破1億千瓦大關,規模接近德國與英國兩個發達國家用電負荷的總和。
氣象數據顯示,今年夏季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左右,多地出現階段性40℃以上的極端高溫,山東在5月18日就發布了今夏首個橙色高溫預警,部分地區氣溫飆升至37-39℃,局部甚至達到40℃。
這種高溫并非短暫現象,而是形成了可怕的溫度累積效應,山東省的研究表明,連續高溫天數越多,電力負荷增長越顯著,超出單純溫度升高帶來的負荷預期。
高溫對電力系統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一方面降溫負荷激增,浙江的調溫負荷最高超過4600萬千瓦,預計今夏可能達到4900萬千瓦,另一方面供電能力受限,高溫導致水電出力下降,光伏發電效率降低。
更危險的是,輸電線路、變壓器等設備在高溫下故障率上升,武漢等地就發生了多起因高溫導致的電氣火災。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為何中國百姓的生活卻能保持相對正常?答案就藏在兩個關鍵詞中,空調與電網,這兩大系統如同現代社會的溫度調節器與能量分配器,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夏日清涼。
在40℃的高溫下,空調已從改善生活的奢侈品轉變為關乎生存的剛需,2025年夏季,中國空調市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小米集團副總裁王曉雁透露,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的空調銷量達到去年同期的20倍。
空調普及率的提升是中國百姓對高溫無感的首要原因。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居民空調擁有率已超過100%,農村地區也達到60%以上。
這種普及不僅體現在家庭中,學校、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空調覆蓋率也大幅提高,山東多所高校如青島大學、煙臺南山學院等紛紛啟動宿舍空調安裝計劃,保障學生在極端高溫下的健康與安全。
現代空調已不再是簡單的"冷氣機",而是集成了智能控制、節能技術和空氣凈化等多功能的健康設備。
以海爾、美的、格力為代表的中國空調企業,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在歐洲高溫市場中表現出色,海爾空調在歐洲的累計銷售額同比增長約30%,TCL空調也因歐洲熱穹頂效應而銷量大增。
空調的普及改變了中國人的夏季生活方式,但僅有空調還不足以應對極端高溫的挑戰,要讓千家萬戶的空調穩定運行,背后需要一個更為龐大、復雜的系統支撐,這就是中國電網。
如果說空調是抵御高溫的第一道防線,那么電網系統就是確保這道防線穩固的后勤保障。電網系統的韌性建設是中國百姓高溫無感的關鍵支撐。
比起十年前與工作時間高度吻合的上午、下午兩個高峰,如今的晚高峰成為電力保供的最大挑戰。為此浙江通過與南方電網合作,在7月至9月15日期間將云南、貴州的富余電力穩定持續送浙,總電量預計達8.62億度,專門補充晚高峰電力缺口。
這種多維度、系統性的電網韌性建設,確保了即使在極端高溫下,百姓家中的空調也能穩定運行,維持室內舒適環境,電網如同看不見的電力長城,默默守護著現代生活的正常運轉。
在西班牙,2025年6月就有超過300人死于高溫相關疾病,意大利也出現了工人因高溫猝死的案例,中國雖然因有效的防護措施避免了大規模健康危機,但戶外工作者、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等群體仍然面臨高溫威脅。
戶外勞動者是高溫下最脆弱的群體之一,建筑工人、環衛工人、快遞員等職業人群,即使氣溫超過40℃也常常需要在烈日下工作。
老年人群特別是獨居老人,也是高溫高危群體。老年人體溫調節能力下降,對高溫不敏感,加上節儉習慣不愿開空調,容易發生脫水、熱衰竭等問題,武漢消防近期接連處置多起電氣火災,其中不少發生在老年人家中,反映出老舊線路與高溫高負荷的疊加風險。
低收入家庭的空調普及率仍落后于平均水平,盡管空調價格已大幅下降,但電費支出對低收入家庭仍是負擔,部分老舊小區電路容量不足,無法支持多臺空調同時運行,也成為制約因素。
2025年的高溫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縮影,巴黎埃菲爾鐵塔因高溫發生了20公分的結構形變,這一驚人現象警示我們:極端高溫將成為未來夏季的新常態,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空調普及與電網建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可持續性挑戰。
電力需求的持續增長是首要挑戰,中信建投研報指出,2025年炎夏侵襲全球,空調需求景氣向好,隨著氣溫進一步升高和空調進一步普及,降溫負荷占比還將提升,浙江預測今夏調溫負荷最高或達4900萬千瓦,未來這一數字可能被不斷刷新。
能源結構的轉型壓力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中國電力供應仍以煤電為主,空調大規模使用意味著更多碳排放,加劇溫室效應。
法國政府抵制民用住宅大規模安裝空調,理由正是這會增加碳排放,加速全球變暖,如何在保障降溫需求與控制碳排放之間找到平衡,是中國必須面對的課題。
歐洲的高溫困境為我們提供了鏡鑒,盡管面臨40℃以上的極端天氣,許多歐洲國家仍因環保考慮限制空調普及,結果導致公共衛生危機,中國的實踐表明,通過技術創新和系統優化,完全可以在滿足降溫需求的同時控制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
未來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中國的降溫方式將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綠色化,從被動應對高溫到主動適應氣候變化,這是一條充滿挑戰但必須走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當大多數中國百姓在空調房中安然度夏時,我們確實應當說一聲感謝空調,感謝電網,但更應認識到,這份無感背后是無數人的智慧與汗水,是科技發展與系統創新的共同成果。
從山東高校加速安裝宿舍空調,到浙江電力系統應對連日過億千瓦負荷,從小米空調安裝工程師的緊急調度,到電力調度中心的24小時值守,從普通市民自覺調高空調溫度,到企業主動調整生產計劃錯峰用電,這場高溫下的"中國奇跡"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感恩現有的防護體系之余,我們更需著眼未來,共同建設一個既能應對極端氣候,又可持續發展的韌性社會。這或許是對那些在高溫中默默守護我們生活的人們最好的感謝。
參考資料
南方+客戶端 -2025-07-08:電網負荷連創新高,江門供電全力保供
齊魯壹點 -2025-07-08:歐洲極端高溫眾生相:民眾熬,游客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