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賽
要真正讓群眾安居樂業,找到獲得感和幸福感,建好“民生工程”的同時,還要建好“民心工程”
傍晚,江西鷹潭貴溪市文坊鎮花橋水利樞紐移民安置區的文化休閑廣場上,廣場舞的音樂聲與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而一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面貌——
剛入住時,村民王阿姨憂心忡忡:“路上黑燈瞎火的,接送孫子上下學都提心吊膽。”李大叔望著沒頭沒尾的路直搖頭:“去趟菜市場,得繞大半個圈!”
花橋村黨支部書記熊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白天挨家挨戶走訪,傍晚逐條街道摸排,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滿了村民的“急難愁盼”,哪段路最黑、哪里不便民、哪家房屋存在安全隱患……這些都被他詳細地寫在了匯報材料里,最終這份飽含群眾期待的材料送到了市財政局領導的案頭,經實地走訪了解后,劃撥給村里360萬元民生資金。
隨后,熊姜帶著施工隊抓緊施工,數月后,“斷頭路”接上了,路燈也亮起來,垃圾分類亭投入使用……
如今,安置區學校、醫院、農貿市場、快遞驛站、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但熊姜深知,產業幫扶才是讓移民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
李大姐搬來后,沒了耕地,為生計發愁,急得直掉淚:“一家老小要吃飯,可我除了種地還會啥?”
為了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熊姜帶領招商小隊奔走江浙等地對接企業,還手繪了一張“家門口就業收益對比圖”。這份誠意打動了企業負責人,最終引來不少工廠入駐文坊“移民就業車間”。鷹潭、貴溪兩級政府也在安置區配套建設了竹制品產業園,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村民們看到希望,干勁十足。
熊姜又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對接周邊企業用工需求。有了工作的李大姐很開心,“在家門口打工,每月能領到3000多元工資,這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完成房屋搬遷和設施建設,只是做好了移民安置工作的上半篇文章。要真正讓群眾安居樂業,找到獲得感和幸福感,建好“民生工程”的同時,還要建好“民心工程”。基層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心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從完善設施,到發展產業,再到培育鄉風,一步步真抓實干,鄉村全面振興的幸福圖景便會徐徐鋪展。
(作者為江西省貴溪市委宣傳部干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