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姜培軍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抗戰期間,廣大湖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血肉之軀凝聚起了抵御外辱的銅墻鐵壁。點滴血淚,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們深入湖西大地,走進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色湖西教育基地,聆聽歲月深處的金戈鐵馬。
根據地中的根據地
“從1937年12月日軍侵占濟南,到1938年5月徐州失守,整個湖西淪陷在日軍的鐵蹄之下。”6月27日,單縣紅色湖西教育基地講解員李雙,帶領記者走進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色湖西教育基地,聆聽歲月深處的金戈鐵馬。
湖西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因地處微山湖、獨山湖、南陽湖、昭陽湖的四湖以西故稱為湖西。進入紅色湖西教育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型雕塑。“雕塑遠看是山,近看是人,我們取名為平原人山。因湖西位于華北平原,沒有高山,沒有御敵的天然屏障,所以湖西的共產黨人依靠和發動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同生共死,用血肉之軀凝聚起了抵御外辱的銅墻鐵壁,筑成了這樣一座人山。”李雙講解道。
“湖西革命根據地從創建到蓬勃發展,涌現出許許多多的紅色堡壘,被大家譽為‘根據地中的根據地’,比如單縣張寨。”李雙自豪地說。張寨是單縣縣委、湖西地委、魯西南工委、蘇魯豫特委的所在地,是湖西革命的堡壘。日軍侵占湖西以后,張寨率先組建了抗日自衛團,并組織了幾次大規模“亮兵”活動。每次亮兵都在千人以上。在張寨的影響下,各地迅速組建抗日自衛團,開展抗日斗爭。這些紅色根據地說明了,只有千百萬人民參加抗戰,才能陷敵人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紅色湖西教育基地展廳內有一幅地圖,清晰記錄了湖西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歷史。“1939年以單縣張寨為中心的中共蘇魯豫區黨委成立,為省級抗日政權。湖西根據地正式形成,輻射方圓400多公里,轄22個縣級單位,這是湖西根據地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成果最輝煌的時期。”李雙說。
湖西抗日第一仗
青紗帳中,伏兵四起,身著灰色軍裝的抗日戰士,手握鋼槍,將憤怒的火焰射向敵人。一輛懸掛日寇軍旗的綠色大卡車拋錨在青紗帳外,鬼子尸體橫七豎八地倒在農田里……這是一組場景雕塑對湖西抗日第一仗的精彩再現。
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成立之后,積極向日偽軍展開英勇斗爭。馬良戰斗,是義勇隊打擊日寇的第一仗。1938年7月2日,總隊長李貞乾率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一部,在單碭邊境的馬良集附近,利用青紗帳截擊一股西進的日寇,斃傷敵人六七十人,擊毀汽車兩輛。戰績顯著,影響較大。他們隨后又在黃廟、華山、河口、舊城、解集等地重創日偽軍。接二連三的戰斗捷報迅速傳播,鼓舞了湖西廣大人民,群眾紛紛參軍,義勇隊很快發展到二十幾個大隊,共約5000人,成為湖西抗戰的中堅力量。
時至今日,不少老人還在口口傳頌著“槍斃司務長”的故事。1938年12月,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在菏澤大黃集安陵集村西廟前召開群眾大會,當場槍斃了支隊司務長王恩路。因為他違反紀律,搶了老百姓一只雞。這件事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極大震動:沒想到天底下還有這樣紀律嚴明的隊伍。當時只有14歲的馬金時目睹了這個場景,毅然參加了八路軍。多年后,已經離休的馬金時,還一次次地講述著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
朱鴻鐸送糧獻槍的故事,則演繹了根據地軍民齊心抗日救國的偉大精神。1938年初,當單縣張寨抗日青年訓練班辦得正紅火時,幾百名學員的吃飯問題出現了困難。單縣著名士紳朱鴻鐸聞訊后“雪中送炭”,親自帶人把幾千斤谷子、高粱送到張寨。為支持抗戰,朱鴻鐸將本族的幾十支槍交給了抗日武裝。抗日自衛團武器不足,朱鴻鐸又獻出自家十幾個“大臺桿”(一種鐵鑄火炮),并發動群眾捐獻廢鐵,積極為自衛團籌糧籌款。
馬槽背后的故事
在單縣紅色湖西教育基地,陳列著一口馬槽,背后有一個鮮血寫成的故事。馬槽的“主人”是一匹抗日戰馬,而戰馬的主人則是湖西抗日英烈李貞乾。
李貞乾是湖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他把群眾當成家人親人,體察民情、解除民憂,深受軍民愛戴。紅色湖西教育基地內有一幅名為《血灑馬橋》的油畫,描述了李貞乾率部突圍的場景。這幅油畫由王海鵬于2020年創作。
1942年12月20日上午,李貞乾率部轉移至距離單縣朱集鎮張花園村20公里的馬橋時,遭遇日偽三面夾擊。他奮不顧身,率警衛連和專署干部與敵人展開浴血奮戰,掩護其他同志突圍。他縱馬向西北方向沖殺,不料大黑馬中彈,仰天嘶吼,轟然倒地。李貞乾順勢翻滾,以墳頭作掩護,向敵人射擊。由于敵眾我寡,李貞乾全身多處負傷,壯烈犧牲。在這場被湖西軍民稱為 “馬橋突圍”的戰斗中,專員李貞乾、團長肖明等一批領導干部、戰士英勇獻身,湖西區黨政軍機關大部分人員得以脫險,最終粉碎了日偽“大掃蕩”。
清理戰場時,抗日軍民找到了李貞乾的遺體,發現其周圍遺留著散亂的馬蹄印和點點血跡,并沒有搜尋到專員的戰馬。原來,在敵人退出戰場后,大黑馬從血泊中吃力地爬起來,在主人的遺體周邊輾轉低吟,最終痛苦地離開,艱難地返回張花園村。
李貞乾犧牲的噩耗傳來,根據地軍民失聲痛哭。在單縣紅色湖西教育基地的講解詞中,有這樣一段話,讀之令人潸然淚下:“李貞乾是湖西根據地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動員全家26口人參加抗日,親兄弟四人全部為國捐軀,忠烈滿門。”
這口馬槽原本保存在單縣朱集鎮張花園村一處老舊院落內,由抗日英雄后代于2019年夏捐獻。
郭專員帶頭拉耙犁
“我們面前的雕塑,描述了1943年時任湖西專員的郭影秋,晚上加班工作、白天到田間給群眾拉犁的情景。”李雙深情地說,“什么是共產黨人?災荒之年,湖西百姓看到這樣的情景:家里僅有一碗米,也要放進百姓鍋里;百姓需要耕地,專員帶頭拉耙犁。”
1941年到1943年,湖西根據地遭遇三年大旱和蝗災。根據地的財政經濟和軍民生活都發生了嚴重危機。湖西地委調集糧食,救濟災民,齊心協力度災荒。災荒之年,很多大牲畜都餓死了,加上日偽頑軍的搶劫掠奪,耕力嚴重不足。抗日根據地政府號召黨政軍干部戰士人拉犁耙,幫百姓耕田。春種時期,專員郭影秋帶領干部來到田間,給群眾拉犁拉耙。老百姓從黨員干部身上,感受到了共產黨一心為民的宗旨和真情實意。
在政權建設上,湖西根據地實行“三三制”原則,以村為單位,建立黨支部。當時許多老百姓沒有文化、不識字,黃豆就是選票。老百姓看中誰,就在他背后的土碗里放一顆豆子。湖西歷史上第一個民選村級政權,就在土碗中產生。就是通過這樣的民主選舉,讓老百姓知道,自己成了政權的主人,有了當家做主的權利。
湖西根據地,大力發展經濟、繁榮文化。實行大生產運動,減租減息、減輕群眾負擔。同時加強財政經濟管理,對日偽頑展開貨幣斗爭,穩定物價。另外創辦了湖西中小學,并創辦了《哨兵》等報紙。
抗日戰爭寫就了一段不屈的歷史、一種不滅的精神。金戈鐵馬衛湖西,碧血丹心筑長城。紅色湖西教育基地自2020年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40萬余人、團體4千多個。該基地定期開展紅色研學和社會志愿講解等活動,聯合多個學校開展小小講解員志愿講解活動,近六千名學生參與,受教育人數達2萬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